新公共服務下大學圖書館服務構建

時間:2022-03-14 03:45:00

導語:新公共服務下大學圖書館服務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公共服務下大學圖書館服務構建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西方發達國家掀起了一場稱為“新公共管理”的政府改革運動,并不到十年時間里迅速擴展到世界工業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進入新世紀以來,當新公共管理理論在世界的發展熱潮逐漸進人平穩降落階段時,美國著名行政學家登哈特夫婦在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缺陷的反思、批判基礎上,構建出了一種全新的公共行政理論一新公共服務理論,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別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觀點,為進入知識社會以來多國實施的服務型政府建設提供了直接的理論支撐,由此,新公共服務理論開始被更多的民眾和服務機構關注和應用。對以服務為存在價值之一的我國圖書館來說,進入新世紀以來,圖書館服務理念、圖書館核心價值等理論研究風起云涌,但縱觀十年來的研究熱潮,歸根結底都是對圖書館服務的研究,如提升服務質量、升華服務理念、延伸服務范圍、革新服務技術等,因此,在圖書館服務建設上引進為服務型政府提供了理論支撐的新公共服務理論,無疑將為未來的圖書館服務建設開拓一個全新視角。本文在對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產生背景、核心理念、與圖書館核心理念的契合概述基礎上,重點對新公共服務理論帶給高校圖書館的啟示和新公共服務理論語境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建設途徑進行了分析。

1新公共服務理論概述

1.1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產生背景

新公共服務理論盡管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產生也有著相應的時代背景和動因。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提出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公共部門改革的實踐中與新公共管理理論運動在取得一定成功后遇到挑戰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當時,公民權利的概念得到了社會的極大重視,政治的焦點聚焦到了如何實現公民民主權利的問題上來,各國政府紛紛采取各種措施以促進民主政治的進一步發展。而以效率為主要追求目標的新公共管理理論顯然不能解決如何充分實現公民權的問題,迫切的需要新的理論進行闡釋,于是登哈特夫婦在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理想反思與替代觀點整理基礎上,形成了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理論和模式。

1.2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核心理念

新公共服務理論主張用一種基于公民權、民主和為公共利益服務的新模式來代替之前基于經濟理論和自我利益的主導行政模式,并為更適合當代公民社會發展和公共管理的實踐需要,提倡公共服務以公民對話協商和公共利益為基礎。由于新公共服務理論來源于民主公民權理論、社區與公民社會理論、組織人本主義、后現代主義等四個方面,并將公共服務與公民權、民主結合,因而使得人們在公共服務的范疇內重新審視公共服務的公共性與多元性。新公共服務理論還認為,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組織和執行公共政策時應該集中于承擔為公民服務和向公民放權的職責,他們的工作重點既不應該是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應該為其劃漿,而應該是建立一些明顯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應力的公共機構。也就是說,根據新公共服務理論,公共服務應該把政策制定同服務提供分開,將公民置于整個治理的中心,強調政府治理角色的轉變與公共服務價值的提升,是一種基于公民權、民主和為公共利益服務的新型公共服務模式。根據新公共服務理論,其核心觀點主要有七項核心主張:(1)服務于公民而不是顧客;(2)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門追求的目標而非副產品;(3)公共權力屬于全體公民而不僅僅是行政官員;(4)思考要有戰略性,行動要有民主性;(5)責任不是單一的;(6)服務而不是掌舵;(7)重視人,不只重視生產率。

1.3新公共管理理論核心理念與圖書館核心價值有共同的契合點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核心理念思想就是力圖把以人為本的治理過程和以人為本的服務價值目標相統一;把追求公共利益的社會公平原則與提高公共部門管理效率的經濟原則相協調,以實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所倡導的服務具有普遍性,其不僅適應于政府公共部門,也適應于以平等、優質、專業服務為行業核心價值中最為根本價值的圖書館事業,同時也符合我國高校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可以說,我國圖書館核心價值理念與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核心理念是相契合的,與當前我國社會建設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思想是相一致的。因此,借鑒新公共服務理論,啟迪圖書館的服務建設思路,對我國高校圖書館服務機制、方法、途徑的創新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

2新公共服務理論語境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建設

2.1新公共服務理論對高校圖書館服務建設的作用

新公共服務理論突破了公共管理的傳統思維模式,將新公共管理理論中的效率、服務價值納入到公民權、民主、公共利益這一更廣泛的框架體系中,體現了一種平衡發展的新途徑。因此,作為一種突破傳統管理模式的管理模式,新公共服務理論無疑將拓寬現代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建設理論支撐,并將在服務建設的內部結構重構、管理模式創新、服務理念重塑、圖書館員責任建設等方面產生一定的作用。如在管理模式方面,新公共服務理念一方面強調公共服務的公共性,也強調公共服務主體的多元性與競爭性,因此,根據新公共服務理論,在圖書館管理、體制中引入市場化機制,通過利益引導機制,將激發改善服務的內在動力,從而提高高校圖書館服務的外在表現質量。

2.2新公共服務理論對高校圖書館服務的啟示

(1)以公民權的視角去認識以人為本的圖書館服務價值。公民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新公共服務理論把公共服務的價值提高到公民權的高度,這種揭示了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本質的先進理念對于任何一個公共服務機構來說都是適用的,因此也有必要用此理論來提升我們對圖書館服務價值的認識,首先,對于高校圖書館來說,在校師生是圖書館服務的主要客體,但據新公共管理理論,他們不是抽象意義上的人,也不僅僅是圖書館領域所稱的讀者,更不是管理主義服務模式中的“顧客”,而是公民,[4是現實社會中享有公民文化權利的公民。其次,高校圖書館工作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新公共服務理論看來,高校圖書館工作還是一項公共管理活動,具有特殊的使命,作為高校最大和最不能或缺的教學輔助單位,其還應利用自身的豐富資源和專業服務去培養人、發展人,促進人(全體師生)的全面發展。

(2)培養圖書館員的責任感是提升圖書館服務的一條捷徑。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主要核心理念之一是“責任不是單一的”,也就是說對公共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來說除關注工作所要求的準則、憲法和法令外,還需關注社會價值、政治行為準則、職業標準和公民利益等。對高校圖書館來說,這種理念的理解則是圖書館員在承擔工作崗位所要求的責任外,還需認識自己需承擔更多的責任,如承擔思考圖書館的事業發展規劃、客體對象的深層次需求掌握等責任。

(3)服務價值的實現有賴于圖書館管理模式的創新。新公共服務理論主張通過集體努力和協作,才能有效、最負責任貫徹執行政策和計劃,同時認為實現政策目標的機制,不能只靠單一的公共部門,而應建立公共部門、私人和公民社會組織之間的聯盟關系,以便調集各方力量和整合資源,回應公民的公共需求。l5高校圖書館服務價值的實現也可引入這種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結構,而這些共治主體,既可以是學校領導、教學/輔機構、學生團體、教職工團體、師生個人,也可以是愿意辦好圖書館的社會團體、企業家,這種管理模式可以改善圖書館內部治理的主體,實現從統治型管理圖書館范式向治理型管理圖書館范式的轉變。

2.3新公共服務理論語境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建設途徑

(1)進行圖書館服務理念建設。近年來,隨著我國圖書館界特別是學術界對于圖書館服務理念及核心價值的研究與倡導,“以人為本”、“讀者永遠是對的”、“讀者至上”、“一切為了讀者”等服務理念深入人心,《圖書館服務宣言》也提出“圖書館向讀者提供平等服務”,由此可以說我國的圖書館服務理念理論研究與實踐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比較新公共服務理論將公共服務理念上升到公民權、民主與公共利益的高度,高校圖書館還可將圖書館服務建設的理念與公民權、民主及公共利益結合起來,通過理念的宣傳、建設來提升圖書館員的服務理念認識,進而提升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質量。

(2)進行治理結構與建設體制的改革。由于當前我國高校圖書館的管理機制原因,我國高校圖書館的管理體制基本是以“館長一副館長一部室負責人一館員”的領導體系,不利于匯集更多的領導力量,過度的權利集中也不利于民主協商。同時,圖書館的治理主體主要是以館長、副館長、部室負責人及學校相關領導為主,建設經費投資盡管出現了一些企業、個人的參與狀況,但還是以國家投資為主,投資主體單一,但新公共服務理論提倡服務主體的多元化,即對高校圖書館來說,在投資建設方面,應鼓勵社會企業、個人的參與;在服務主體方面,還需要圖書館員、學生、教師或第三方服務機構的參與。因此,根據新公共服務理論與當前圖書館內部治理結構及建設體制的缺陷,有必要對當前的治理結構和建設體制進行嘗試性改革,鼓勵任何有愿景建設圖書館的社會團體、個人參與建設,并廣泛聽取師生、社會的意見,匯集廣泛的建設力量,提升圖書館服務的管理水平。

(3)培養具有社會責任的圖書館館員。進入到當今的知識社會以來,我國的圖書館界更加重視人才建設,通過培訓、學習提高圖書館員的素質也已成為眾多圖書館的一項常態化工作,同時,部分圖書館也采取了引進人才、成立研究院等戰略措施去提高圖書館員的素質,圖書館學術界也就圖書館員的素質提高、素養教育、文化程度、業務技能等方面進行了或實證、或理論的持久研究,在眾多的學術成果中對于圖書館的發展對策中提出的人才建設比比皆是,如進行學科知識的掌握、外語水平的提高等,但據新公共服務理論,公共服務工作人員還應該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如果高校圖書館館員都能具有新公共服務理論所倡導的責任感,以服務更多、更專業、更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信息服務為己任,那么,之前存在的被動培訓、學習、學術創作可能才會轉變成館員的自覺行為,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質量也就自然會得到極大提升。

3結語

新公共服務理論盡管因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論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而建立的一種新的公共行政理論和模式,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論特色與特點,但由于其倡導的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更加符合我國當前“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及圖書館“讀者至上”的服務理念,因此能帶給高校圖書館很多的啟示,也為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建設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筆者在本文只是簡單的對于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核心理念、與圖書館核心理念的契合、帶給圖書館建設的沖擊作用及對高校圖書館帶來的啟示進行了簡單概述,就新公共服務理論語境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建設途徑進行了分析,但筆者相信,新公共服務理論帶給圖書館的啟示及理論支撐下的建設途徑還有很多,還需更多的學者進行繼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