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的現狀及運行分析
時間:2022-05-07 10:45:07
導語:公共安全的現狀及運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安全標準在制定出來之后就會轉入頒布實施環節。頒布與實施幾乎是同時進行的,除非標準內部規定具體的生效時間。因此,本文提到的頒布與實施在理論上理解為同時進行。一項標準的出臺,在報上級主管部門審批后,將由標準的制定部門聯合上級主管部門同時進行頒布。在我國,通常是以文件的形式出現,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加以實施,還輔以網絡等媒體手段來擴展該標準的社會知曉度。但是,由于國人的標準“法律”意識還比較淡薄,因此很多標準仍然停留在“空中”,根本沒有發揮“達摩克利斯之劍”的作用,沒有接地,就沒有地氣。也就是說,頒布實施環節與制修訂等其他環節脫節,成為獨立于標準化過程之外的政府行為和紅頭文件,尤其是公共安全標準。公共安全標準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和社會性,其受益對象更多的是基層群眾,因此就不能完全套用行政管理體制的工作方法來行事,否則也只能是“一頒了之”。公共安全標準的宣貫力度不夠,經費投入不足,尤其是地方政府和個別中小企業和從業人員標準化意識很差。與政府的工作業績和企業的經濟效益相比,他們并不重視對標準化工作的投入,因此其采標、貫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在具體工作中,大多數只是注重眼前利益,根本無視標準和標準化工作,認識不到標準對自身的積極作用,忽視長遠利益,注重自身經濟效益和狹隘的地方保護利益,忽視國家利益和全社會效益;從眾心理、隨大流心理大有市場,不去主動出擊,而是等待觀望,避開標準不談,得過且過,墨守陳規,缺乏創新激情和以標制勝的信心勇氣。這一系列行為和心理的產生與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國民素質有關,但是客觀上也阻礙了公共安全標準在全社會的積極頒布和發揮作用。在公共安全標準化領域,國外起步較早,經驗比較充足,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和完善的理論體系和運行模式。加大對國際交流的投入,對于快速改善我國的公共安全標準化現狀,實現公共安全的良性發展有著立竿見影的功效[5]。而這一切都需要政府、企業、科研院所以及民營資本的共同關注和積極投入。1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科學技術的創新與進步、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我國順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新情況、新變化和新要求的出現,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的部分內容已難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6]。標準化工作發展的法制性障礙必須要盡快解決,因此,新的標準法的立法宗旨要服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致力于調整和規范社會服務、公共安全等急需關注的新行業、新領域,要著力于改善標準化工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唯此,公共安全領域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才能真正制定出符合社會發展實際的標準。我國現行的統一領導、分工負責的標準化行政管理體制,具有按行政區域和行業條塊劃分的特點。這種模式的管理層次過多,機構重疊、工作交叉且責任不清,必然造成標準化工作的透明度不高、程序的嚴格性不夠和決策的科學性較差等結果,業已成為公共安全標準化工作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在國家標準化管理機構方面,名義上是國家質檢總局領導下的國家標準委統一管理全國標準化工作,實際上各技術委員會不同程度地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而且,各個產業的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與科研機構分散在各個政府部門和行業中,導致了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不同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和溝通。在公共安全標準化管理方面,除了國家統一的標準化管理機構外,還有交通、鐵路、民航、消防、應急救援等行業的政府管理部門。這些部門(行業)在開展公共安全標準化活動時,或自行制定,或選擇不同的標準,形式多樣、版本不一,致使標準化活動的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在垂直管理體制之下,同級地方政府和公共安全所涉行業的管理部門因所屬地域不同,互相之間缺乏協調統一的行動機制,遇到事情互相扯皮,彼此之間缺乏協調機制,尤其是在技術環節與管理環節割裂,甚至根本對立。這就導致標準的制定部門就是閉門造標,標準的管理部門就是坐等標準制定,標準的宣貫監督部門就是走走過場,各個環節之間脫節,各個環節與市場之間脫節,各彈各的琴、各定各的調,從而忽視了對標準化過程的統一管理。在標準問題上,各部門從部門、地方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市場(消費者和企業)利益出發,客觀上助長了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出現。對公共安全領域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實施情況,要加強監督檢查,不斷強化標準實施的監督力度[7]。但是作為負責對公共安全標準的實施進行監督檢查的各級政府部門也僅停留在執行標準的登記與否、相關標準的備案與否,對實施效果不加以評價。宣貫有關上級標準、完成采標計劃等工作,也往往以體制、經費、人力等方面的因素,放松了對標準的貫徹實施的監督。公共安全標準化監管人員認為加強宏觀管理,就是要管好強制性條款,其他指標一概不予負責,必然導致劣質標準“合法化”。反饋環節的存在并發揮作用,是標準化閉環系統良性運行的重要鏈條。沒有反饋就不可能有改進和提高,就可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末,就只是一個靜止不動的線性系統,就難以進入更高級的發展環節。在我國,公共安全標準化運行系統與PDCA循環模式很相似,后面將會論述。相比較來看,計劃環節好比標準的制修訂,執行環節好比標準的貫徹實施,檢查環節好比標準的監督檢查,改進環節好比標準的反饋提高。對反饋回來的意見建議加以整理吸納,修訂成更加符合市場經濟和社會需要的標準,才能使得標準重新回到市場和社會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但是,從實際來看,我國標準的反饋環節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公共安全標準化主管部門不去主動吸收社會反饋意見,就算有也是將其束之高閣,于標準本身無益,于社會無益。因此,公共安全標準化工作要注重吸收來自基層和社會的意見和建議。在公共安全標準化運行過程中,我們要強化公共安全標準實施的信息收集、加工和反饋,以促進標準制修訂水平的不斷提高,要加強對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研究,大幅度地提高國際采標率,要提高社會的標準化意識,特別是領導者、企業負責人和管理人員的標準化意識,推動公共安全標準化工作邁上新的臺階[7]。
公共安全標準化既是我國標準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同時也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因此必須要運用系統工程理論和過程體系分析法來分析公共安全標準化過程,厘清其邏輯關系,從而改善我國的公共安全標準化現狀。系統工程理論和PDCA循環理論已經為人熟知,如果將兩種理論結合起來,相互滲透,就會產生非同尋常的理論效果。筆者把系統(體系)理論和PDCA循環理論的分析方法結合在一起,謂之過程分析法。過程分析法的理論基礎是系統(體系)理論和PDCA循環模式理論。系統理論實質上是一個生物學理論的主張,認為所有的機體都是系統,各個系統由不同的子系統組成并且相應地隸屬于更大的系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盡管層次較高的系統是由其子系統組成的,但是這種系統一旦完成整合,就會具有其子系統并不具有的功能或特質[8]。20世紀60年代,系統理論才作為一種獨特的實踐視角應用于社會工作中。系統理論基本原理示意圖如圖1所示。PDCA可以看成是按照“計劃-執行-檢查(符合性)-行動(績效)”的模式運行。它由提高每一過程質量到提高總體質量,循環往復,這是企業力求“打破現狀實現管理突破”螺旋上升的過程。安全標準化運行系統的PDCA循環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只有被有效地加以整合,才能發揮其真正的作用[9]。PDCA循環實際上是有效進行任何工作的合乎邏輯的理論方法。之所以將其稱之為PDCA循環,是因為這四個過程不是運行一次就完結,而是要周而復始地進行。一個循環結束,解決了本次循環的問題,可能還有其他問題未被發現認識或者尚未解決,或者又出現新的問題,再進行下一次循環。PDCA管理模式的應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PDCA循環理論基本原理示意圖如圖2所示。將以系統理論和PDCA循環理論為理論基礎的過程分析法應用于公共安全標準化工作中,筆者認為,公共安全標準化是一個復雜系統,包括公共安全標準的制修訂、公共安全標準的審核頒布、公共安全標準的貫徹實施和公共安全標準的監督反饋等環節,每個環節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在公共安全標準化過程中,不僅大的復雜系統,而且每個子系統都遵循PDCA循環理論的要求。公共安全標準化運行原理如圖3所示。借助過程分析方法來研究分析我國公共安全標準化的現狀和過程,就能較為清晰地詮釋公共安全標準化系統各影響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就能清楚地闡述系統內外子系統對公共安全標準化大系統的作用,就能為更好地促進公共安全標準化工作提供理論支撐。基于對公共安全標準化系統運行現狀的分析與思考,從過程分析的方法和視角,通過對構成公共安全標準化過程核心要素的選擇與分析,設計出由一個外部因素、四個重要力量、四個關鍵環節和一個根本目標組成的公共安全標準化過程要素邏輯關系圖。四個關鍵環節包括公共安全標準的制修訂、公共安全標準的審核頒布、公共安全標準的貫徹實施和公共安全標準的監督反饋等;一個外部因素是公共安全標準化工作的保障機制;四個重要力量是對公共安全標準化工作運行有重要影響的管理者、企業、中介組織和全員參與;一個根本目標是實現公共安全標準化運行的持續改進和循環提高。圖4所示為公共安全標準化系統運行邏輯關系圖。
公共安全標準化具有顯著的系統性、綜合性、閉環性和持續改進的特點。作為一種有效的分析工具,過程分析法的應用,使得我們可以厘清公共安全標準化系統的各個子系統、影響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運動狀態,可以認清系統內的薄弱環節和努力方向,可以使得各要素、資源得到最有效、最大化的利用,可以推動我國公共安全標準化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目標的實現,可以獲得系統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本文作者:張紅濤羅云王曉橋葛升群工作單位:中國地質大學
- 上一篇:地方政府職能優化的層次研究
- 下一篇:校園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研究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