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機制創新研究
時間:2022-09-11 02:42:28
導語:公共管理機制創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所謂的新常態指的是以前的穩定常態經過一段時間不穩定的發展,進入新的穩定常態狀態。由于經濟新常態的影響,我國的政治、環境等多個領域皆步入了新的常態化發展。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門整合及發揮各種力量,運用多樣化的方式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服務質量,從而為人民大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更有效地維護公眾利益。所以,在新常態下,若要進行科學的公共管理,就必須先要了解新常態的核心內容是什么。
一、經濟社會發展于新常態背景之下的主要特點
(一)經濟上所呈現出的新常態。經濟新常態的本質是保障經濟穩定發展,完善經濟結構,提升增長質量,實現穩定地發展。這也代表我國將從高度發展階段過渡至中速發展。加快淘汰落后產業,培養新興產業以應對經濟結構帶來的后遺癥。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也從寬松的貨幣政策變成了穩健型的貨幣政策。經濟所呈現出來的新常態,無論是就業率、社會保障,還是各區域的發展方面,皆會受到深入的影響。(二)政治上所呈現出的新常態。政治上所呈現出來的新常態,指的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發展,我國的治理體系變得越來越現代化,主要包括了公共權力使用的規范化、管理科學化以及制度安排民主化等等。而社會新常態主要是指,在法制建設以及新常態發展時期,需將法制社會建設落到位。首先,應當通過對法制精神的大力宣傳,來讓人民群眾在心中建立法律觀念,其次,是應當在法律的結構中創新社會治理對策,形成多層次化的社會治理體系。(三)環境上所呈現出的新常態。環境上所呈現出來的新常態是指以很快的速度來建立生態文明制度,把源頭控制、責任追求以及環境治理等管理機制落實到位。環境新常態、社會生活條件以及經濟發展的模式這三只之間,息息相關,不可分割,是進行公共管理的主要對象之一。不過這也表示,在新常態下環境管理肯定會與經濟主體、社會組織出現許多矛盾及摩擦。
二、新常態下公共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社會問題沉重艱巨且公共管理主體能力差。在新常態下,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等多個領域存在的問題均會凸顯出來。縱觀我國管理主體現階段的總體能力,各領域詬病的解決對策大多是以經濟增長作為掩飾,用具有隱含的策略處理當下的問題,現在公共管理主體所具備的能力及經驗還無法根治各種社會弊端。(二)公告管理技術飛速發展和可落地領域空間狹窄間的矛盾。公共管理技術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有了很大的進步,并且能夠充分發揮民主化、透明化以及服務化的特點,比方說,電子政務技術。盡管很多公共管理技術都得到了上級領導者的高度重視,在信息系統建設以及智能政務平臺建設上絞盡腦汁,但是在實際的運用環節卻不盡人意。主要問題有在線可辦的業務類型不多、信息孤島嚴重、信息沒有完全透明化以及很多重要領域未實現公共監督等。(三)個人自覺性差且組織氛圍不佳。公共管理所涉及到的領域有很多,并且利益關系非常復雜多變。因為治理的體系及技術皆不理想,很多公共組織都存在灰色地點,缺乏有效的監管。很多以官員為代表的集體喪失了基本道德,濫用職權,導致腐敗案件頻繁出現在各個層級和部門。高素質且具有上進心的人在融入于腐敗集體之中時,很難出淤泥而不染,大多數人都會同流合污。所以缺乏法制化的體系約束,腐敗現象會不斷蔓延。
三、新常態背景下創新公共管理機制的對策
(一)在權利的行使上實現現代化考核制度。新常態下的權利賦予和行使方面,應當盡快出臺科學化、民主化以及制度化的考核方式,以改變公共管理部門的官僚作風,貫徹落實服務及治理。由目前國家集體領導的發展政策可見,國家頂層設計正在朝著法制以及民主的方向飛速發展,切實促進政府職能以及形象的轉型。在新常態背景下,看一個政府是否有所作為,并不是將國內生產總值作為唯一硬性標準,而是要看是否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高低以及社會是否和諧統一等等。在新常態背景下,公共治理必須在權利的賦予和行使方面落實民主化,科學、實事求是地對績效進行考核。利用制度保障讓所有的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都可以參與到監督和決策隊伍之中來,從而做到整個社會對公共管理部門的監督。和新常態發展背道而馳的組織應當盡快取締,讓更有能力的人服務大眾。(二)靈活運用現代化管理技術以提升公眾服務體驗。公共管理作為一項重要的政府職能,其并不是針對于某個人的,而是面向整個社會的。所以必須講現代化的管理技術廣泛運用于實踐之中,在提升管理總效率的同時,講更加優質的服務體驗帶給人民群眾。打個比方,數字化的智能政物便是一個典型代表,一方面應當全面落實政務上網,節省線下奔波所花費的不必要開支。其次,應當盡可能快地突破信息孤島,實現信息的快速流通和資源共享。另外,在分配以及運用公共資源方面,應當靈活運用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讓信息的透明化和智能化早日實現,避免因為信息的封閉滋生大量的腐敗現象。(三)在公共管理中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在新常態背景下,公共管理應當充分利用社會力量,政府部門需提供良好的平臺,讓社會各領域人士扮演主角。歷經三十余年的國家宏觀主導型發展,為我國的工業化及城市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也出現了環境污染、區域發展水平差異過大等問題。處理這些問題依靠宏觀政策是無效的,應當通過社會力量,使更多的區域能夠發掘到內在的發展模式。在政策上出臺均衡的發展制度,讓公共品實現均衡分配[3]。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常態背景下,應當盡快創新公共管理機制,在權利的行使上實現現代化考核制度,靈活運用現代化管理技術以提升公眾服務體驗,在公共管理中充分發揮社會力量,讓社會各領域的能人皆參與其中。公眾也應當強化自身的主人翁觀念,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識及道德取向,積極參與到公共管理之中。
作者:龔春燕 申斌 單位:南昌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志偉.新常態下提升政府公共突發事件應對能力探析[J].決策咨詢,2015,10(5):49-51.
[2]李永清.新常態下地方政府應急管理機制重塑的路徑選擇[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5,12(3):63-67.
[3]黃海琳.創新機制,推動廣西城市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應急管理機制進入良性發展的新常態[J].中國集體經濟,2017,20(15):126-128.
- 上一篇:公共管理黨建宣傳工作分析
- 下一篇:網絡監管參與對公共管理的影響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