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建立農村基層工作新機制的思考
時間:2022-02-19 03:32:00
導語:農民建立農村基層工作新機制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取消農業稅后,農村工作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如何抓住這個大好機遇,及時調整農村工作思路和工作重點,逐步建立農村基層工作新機制,需要認真研究,深入探索。
從安徽省農村稅費改革實踐看,目前我省農村在以下三個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過去以“取”為特征的農村分配關系已經發生根本變化。農村稅費改革前,農民要向國家繳納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屠宰稅、鄉統籌和教育集資等稅費,向集體上交村提留,同時還要承擔“兩工”。全面免除農業稅后,除按照群眾的意愿、規定的程序和限額標準開展村內“一事一議”外,過去農民負擔的稅費項目已經全面被取消,農民不再向國家和村集體上繳稅費,傳統的農村分配關系格局被打破,農民的利益得到進一步尊重和保護。二是過去以“管”為特征的農村干群關系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農村稅費改革前,農村基層干部的主要精力是用于收取稅費、催收糧款和農村計劃生育。在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負擔過重的情況下,基層干部與群眾因收繳稅費而產生的矛盾和摩擦不斷。取消農業稅后,農村基層干部從繁雜的稅費征收工作中解放出來,不僅不再向農民要錢要糧,而且還要給農民發放各種補貼,多年積累的干群矛盾逐步化解,干群關系日益密切。三是過去以“補”為特征的城鄉關系開始出現嶄新變化。過去幾十年的以農補工、農村支持城市的經濟發展戰略開始轉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機制已經啟動,公共財政職能開始延伸到農村,城鄉關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嶄新變化。
在政策層面上看,目前必須在穩定現行政策的基礎上,按照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要求,以實現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目標,正確處理需要與可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從解決農民的生活、生產和發展的三個基本需求出發,進一步系統地而不是零星分散地完善“三農”政策,從而建立健全農村基層工作新機制。
1、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需求。經過多年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農村,失去勞動能力、沒有生活來源的農村五保戶、殘疾人、烈軍屬等特殊群體生活還比較困難;由于生存條件惡劣、自然災害、突發事故和重大疾病等原因,因災致貧、因病致貧、因禍致貧等特殊困難群體急需救助;農民的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障制度有待建立。當前,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可能,要著力解決農村特困群體和部分困難群眾的生活問題,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條件,做到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醫。從長遠看,應該按照城鄉統籌與建立和諧社會的要求,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建立城鄉一體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和特困救助制度,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
2、改善基本生產條件的需求。當前農村生產條件仍然較差,不能適應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要求。為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當前,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調整投入結構,重點開展農村水利建設、農村公路建設、農村電網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農業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從長遠看,在繼續加強大江大河治理、小流域治理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同時,要研究制定農業生產規劃,科學合理的確定農業生產布局,劃分農作物生產帶,建立農業生產基地,提高農業專業化生產水平,增強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能力;增加農業科技投入,研究和推廣農業科技,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降低農業生產對自然條件的依賴程度。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3、提供農民發展空間的需求。與城市相比,農村的發展問題更加迫切。農村的突出問題是發展不足、發展滯后,而第一位是人的發展不足。因此,要積極創造條件,首先要為農民提供發展空間。當前,要大力推行和全面普及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全面實行義務教育“一費制”收費政策,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并逐步惠及整個農村。繼續落實財政新增教育、文化、衛生支出主要用于農村的政策,支持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發展,支持農村廣播電視、通訊、醫療衛生和文化設施建設,改善農民教育條件和文化娛樂生活,為農民提供基本的發展空間。
從長遠看,要按照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將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計劃生育、社會保障等農村公共產品,納入公共財政范圍;取消對農民在進城務工經商、子女上學、安家落戶、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歧視性政策,改革現行戶籍制度,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為農民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農民與市民一樣享有國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