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構建農民通往市場的橋梁
時間:2022-02-19 06:51:00
導語: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構建農民通往市場的橋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強調,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同志在2003年1月8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突出重點,就是要“根據需要發展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這些重要論斷,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僅是實施農業產業化的基礎,而且是推動農民有效進入市場的關鍵,同時也是當前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因此,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的現行體制制度下,非常有必要進一步深化對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問題的認識,深入開展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從而使我們的思想認識自覺統一到黨中央的要求上來,把黨中央的要求變成我們的自覺行動,準確把握當前農村改革發展的著力點,切實有效地解決好“三農”問題,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快速健康向前發展。 農村的問題,重要的是如何組織農民的問題;農村經濟的問題,關鍵就是如何組織農民進入市場的問題。
在當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勢下,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把農民帶入市場,成為市場的主體,讓農民在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作用下尋求自我解放和發展,不僅關系到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也關系到農村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特別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任務的完成;更為重要的是,當農民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之后,將徹底根除長期困擾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小農經濟痼瘤,有效改變城鄉二元差距的經濟社會不利結構,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向社會化大生產的快速發展,從更高的一個層次上構筑起國民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基礎,在整個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乃至文化生活各個方面都將產生極其深遠的積極影響。正是因為這一問題的至關重要性,所以,組織帶領農民走向市場,必然應該成為各級黨政組織在農村工作中的首要任務。也正因為如此,許多先進發達地方依托固有的優勢,立足把千家萬戶農民的小生產帶入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積極開展了以實踐農業產業化經營為主要內容的實踐,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必須看到,已見的成效只是局部的,尤其是在廣大的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的實踐仍然步履蹣跚,農民進入市場的規模和農業市場化發展速度都還十分緩慢,與經濟改革發展全局不斷提高的市場化水平極不相稱。不僅如此,即便是對待農業產業化經營,許多理論研究都還缺乏完整性,存在著盲點和誤區,常常對一些熟視而又至關重要的問題輕易地一筆帶過甚至忽視了。很多人都喜歡于戰略性的宏觀思維,但缺乏應有的技術性的微觀思考(實際上國家的大政方針制定以后,最需要地方政府做的事情,就是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如何結合實際研究實施的問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無論如何,其中本質的一條都必須強調農民參與的要求。可以說,只有農民參與,才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固有屬性;缺少農民的參與,也就不成其為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因此,切實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把千家萬戶農民有序、合理地組織起來,參與到既定的農業產業項目的開發上來,才是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解決好了這個問題,不僅使農業產業化經營具備必要的組織基礎,同時也才能為有效解決農民的小生產與社會化大市場的連接問題,構建起現實的紐帶和橋梁,打下堅實的社會經濟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農村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將農業生產資料的占有權、使用權以及生產經營、收入分配的自主權還給了農民,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必須看到,農民分散經營,與日益發展的社會化大市場客觀上存在很大的不適應性。隨著現階段農產品短缺經濟的結束,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市場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一般意義上的農業增產已經不能實現農民的增收,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也正在減弱,即使對曾經視為命根子的土地,農民也開始轉包、轉租甚至棄耕、撂荒而另謀生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根本上講是小農式的分散經營與商品經濟大流通格局缺乏對接,也可以說是封閉與開放的現實矛盾所致。特別是當前實施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農產品市場開發為核心要求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更加凸現了分散的小農經濟的不適應性。家庭承包經營規模小、生產經營分散,導致農產品市場上信息不對稱、農民進入市場難、農業生產經營交易成本增大,使農民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正處在轉型時期。轉型時期農業的主要任務已經由過去僅僅為解決溫飽而謀求糧食總量的增長,向脫貧致富、實現縣域經濟發展而謀求農業的商品化、社會化轉變;轉型的主要內容,就是由單一的耕地經濟向調整產業結構、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轉變;轉型的基本手段,就是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努力實現農業生產與社會化大市場的對接。適應這一轉型時期的發展要求,必須實現由過去主要依靠土地和勞動力的配置,向不僅依靠土地和勞動力,而且更主要依靠科技和資本投入轉變,進一步挖掘農村生產力潛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的更快發展。
根據轉型時期農業發展的基本要求,必須立足于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支柱產業,突出以科技和經濟為紐帶,謀求勞動力、土地資源與科技、資本的優化配置,支持和發展新型的農業專業生產合作經濟組織,努力提高農民的專業化生產水平,不斷壯大農民專業化生產經營規模,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借鑒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遵循農業發展的客觀規律,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必須把解決的途徑定位在大力發展農民的專業生產合作社上,這是一條最為現實的基本途徑。
從本質上講,農業合作社是在農民自愿互利、民主、公平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農民自己的經濟組織。組建專業化生產合作社。可以盡可能地吸納更多的農戶參與產業開發,提高農戶的科技生產水平,提高農產品的商品轉化率。農戶專業生產組織化程度的提高,使科學生產成為農民的自覺要求,也促進了農業技術服務水平的提高。組建專業合作社,可以增強農民的市場開拓能力,幫助他們有效溝通市場信息,提高他們的市場預見性,帶動特定產業項目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講,隨著專業生產合作社的發展,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目前農村集體經濟空殼的問題,而且因為農業微觀經營組織形式的改變,將有力地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使農業產業化經營具有堅實的基礎,成為推動整個農村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動力。
組建專業生產合作社,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一是組建專業合作社要先易后難,擇優扶持,滾動發展。有別于傳統的自然經濟生產方式的是,專業合作社的生產開發是以商品生產為目的。因此,進入專業生產合作社的農戶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科技知識、經濟基礎及其他應有的勞動生產條件。在現階段農業投入市場化和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同樣數量的投入在不同經濟基礎的農戶中所產生的效益不同。對于基礎較好的農戶,可以吸引更多投入,極大地調動生產積極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組建專業生產合作社之初,必須按照先易后難、擇優扶持、滾動發展的原則,把握條件,選擇那些交通條件較好、具備一定生產條件的農戶進入專業合作社,避免糧食供給短缺和其他投入不足的困難,影響專業合作社的正常運轉。
二是面向市場,就近組合,規模適度。專業合作社不同于原有的、依靠土地區劃組織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它以科技、經濟為紐帶,打破原有的村社界限,在一個相對較為集中的地域范圍內,選擇那些具備條件的農戶組成專業生產聯合體,共同參與,共同開發,依靠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構筑起農民家庭生產與市場的橋梁,以一定規模的生產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擴張力,同時提高農民在市場中的談判地位。但是,在一些地域寬廣、溝壑縱橫的山區農村,資源分散的農村,組建單個的專業生產合作讓,規模不可過大。同時,農業市場化也強調農產品的標準化,這既是對質量的要求,也是對數量的要求。質量的標準化屬于生產技術性要求,而數量標準化,則是構建農業微觀經營組織中首先要考慮的事情。正是基于農村資源及生產經營分散這一客觀實際,在組建專業合作社時,要就近組合,規模要適度。
三是以不斷提高市場轉化率為中心,遵循集約經營原則,統一標準,規范經營。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商品轉化水平,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也是專業合作社生產的目的。根據特定產業項目的生產特點,有必要在專業合作社中制定和推行統一的生產技術標準,并且以專業合作社為單位,力求做到統一時間下種、統一標準生產、統一時間產出,使每一次的產出都具備相應的規模,產生一定的規模效應。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四是建章立制,強化服務,切實抓好專業合作社的生產經營組織管理。從本質上講,專業合作社屬于農民在自愿互利、民主平等基礎上組織起來的經濟協作型組織,但這一合作組織的形成,不僅是市場牽引的結果,更主要是政府宏觀經濟政策作用的結果。為了保證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縣、鄉政府必須加強對專業合作社的指導,不僅在政策、資金、技術上給予必要的扶持,更重要的是要按照合作經濟組織的要求,幫助專業合作社建立健全必要的經營管理制度,健全合作社農戶之間的合作機制,并根據所開發產品的專業特點,建立必要的、規范的生產經營制度,約束和規范專業戶生產經營活動,使其向自愿互利、自我管理、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目標轉變,以適應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發展的客觀需要。基于以上要求,在具體的專業合作社組建上,必須抓好以下制度建設:(1)社長民選公推制。專業合作社社長必須是具有一定經營管理能力,在產業發展上起模范帶頭作用,而且公道正派、熱心集體事業的農村能人,并由專業合作社社員選舉產生。社長既是合作社生產經營的組織者,又是科技生產的輔導員,同時要逐步承擔起整個合作社走向市場的經紀人責任。(2)社員會議制度。社員會議可不定期召開,主要是抓好培訓,交流經驗,互通信息,由社長報告合作社生產經營狀況,公開社員普遍關心的一切事務。(3)訂立合作社章程,明確社長、社員應有的義務和權利。(4)建立科學的生產規程和技術規范。按戶建立起生產技術卡片檔案,確保科技服務到位。(5)在啟動之初,為調動社員生產積極性,要盡可能地在政府指導下與經營單位簽訂必要的購銷合同,推動訂單農業發展,同時與農村科技服務單位訂立種苗供應和生產技術服務等有關合同,確保科學有序地組織生產。(6)按戶建立必要的年度生產目標管理責任制度,既使專業戶明確各自的生產經營目標、又以此指導生產經營管理。
精品范文
8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