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的和諧文化建設思考
時間:2022-11-25 03:44:00
導語:新農村的和諧文化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當前,由于認識上的不到位、社會轉型、基層政權軟化、市場經濟的沖擊及負面效應,改革滯后不適應新形勢等因素,農村文化工作存在著不少問題,弄清這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思考,對于建設農村全面小康,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都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農村/和諧文化/新農村
建設和諧文化,是推進新農村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重要條件,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不懈地進行共同理想教育,堅持不懈地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堅持不懈地開展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條件。
一、和諧新農村需要和諧文化
建設和諧文化可以為新農村建設凝聚力量。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只有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用新農村建設的共同目標凝聚人心,用新農村建設的舉措鼓舞人心,用新農村建設的階段性成果安定人心,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打牢思想基礎,化解消極因素,充分調動各族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心齊、氣順、勁足的良好氛圍,從而推動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建設和諧文化是新農村建設的強大動力。建設新農村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就要求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過程中,必須推進和諧文化建設,將和諧文化的技術層次、制度層次、觀念層次,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用新的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觀念,推動農村生產力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先進的生產關系和優良的發展環境,引導農民在告別貧窮、走向富裕的同時,告別愚昧,走向文明,實現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動農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大大提高農村的文明程度。
建設和諧文化可以加強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建設新農村是我們黨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我們黨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抓緊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在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保證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從而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
二、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
物質生產、政治政策、社會管理和價值導向,構成了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系統內涵,在具體工作中我們要通過“樹立一個理念、突出三個重點、推進四項工作”,來確保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
樹立“文化贛榆”的理念。白恩培同志撰文指出“我們所建設的和諧文化,是一個立足現實,面向未來,以思想道德和諧為核心、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一致、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銜接、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的思想文化體系。”這一論述,為我們建設“文化贛榆”指明了方向。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沒有文化,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沒有和諧的文化,就沒有和諧社會的根基,沒有和諧社會的發展方向。我們要牢牢把握塑造共同理想、弘揚民族精神、提高全民道德素質這一主題,堅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安定、人際和諧的價值追求,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動和諧文化的大發展,努力把贛榆建設成為具有豐富民族文化底蘊、濃郁先進文化氛圍、進取文明市民形象、完善文化基礎設施的新贛榆。構建傳承歷史文化、體現現代文明、擁有高素質市民,科技型、學習型的“文化贛榆”。
突出堅持共同理想教育。建設和諧文化,必須建立和鞏固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就全國來講,到本世紀中葉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現階段全國各族人民的心愿和為之奮斗的目標,是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具體到贛榆,就要通過建設“綠色贛榆、生態贛榆、文化贛榆”和打造“海濱新城”來團結干部群眾、激勵斗志和凝聚力量,使全市各族群眾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突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民族之魂,是鼓舞中華民族追求、進取、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在五千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愛國主義、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沒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和國家就沒有靈魂。我們要認真貫徹《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利用各種宣傳媒介和陣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強化各族群眾對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牢固樹立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自覺將個人的榮辱得失與國家的盛衰強弱緊密聯系在一起,倡導各民族、各階層團結和睦、平等互助、共同發展,堅決與危害祖國統一、危害社會穩定、危害人民團結的人和事作斗爭。激發和鼓勵各族群眾自覺參與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熱情,用愛國主義精神把大家凝聚起來,艱苦創業,發奮圖強,用勤勞的雙手和不懈的奮斗,創造美好的生活,建設和諧安康的家園。
突出思想道德建設。能不能把贛榆廣大的農村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取決于農民群眾有沒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同志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具體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我們開展思想道德建設樹起了新的標桿,體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價值追求。《論語》中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如果單靠法律來引導老百姓,單用刑法來規范老百姓,雖然能避免犯罪,但他們卻不知道廉恥。反之,用道德來引導,用禮儀來規范他們,他們不僅知道廉恥,而且會心甘情愿地歸服。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刻不容緩。工作中要聯系實際,強化實踐,倡導人人知行合一和誠實守信,加強對群眾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讓他們明辨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依托“文明村”、“十星級文明戶”等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努力形成人人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良好局面。通過堅持不懈地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講道德、有覺悟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推動形成誠信友愛、融洽和睦的人際關系。
抓好農民增收致富工程。農民收入趨緩,城鄉收入差距拉大,是我們構建和諧新農村的主要障礙。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應該把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農民與市民聯合起來,走城鄉統籌發展的路子。一是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挖掘農業內部潛力,加快農業產業化建設。堅持走“公司+基地+農戶”的路子,著力培育壯大海產、茶葉、養殖等特色產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延伸產業鏈,扶持農業專業戶和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讓農民不僅能從種養業中受益,而且還可以分享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二是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充分整合各種培訓資源,瞄準市場需求,充實培訓內容,提高培訓質量,深入開展“贛榆十萬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等技能培訓,立足就地培訓、就地轉移安置,增加農民就業機會。三是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發展循環農業,大力推廣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加強以環境治理為重點的農村生態建設和農村能源結構調整,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扶持發展以民族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工程,無論是提升和弘揚民族精神的優秀文化,還是原始形態的傳統文化的過程本身,都將大大增強這些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帶動全體成員的素質提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要努力構建以政府主導、部門合作、社會共建、群眾廣泛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是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文化網絡設施建設,繼續實施“文化站建設工程”、“千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工程”、“農村電影2131工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程”等公益性文化建設重點工程。二是抓好文體精品工程建設,著力打造贛榆拔河、京劇《徐福》等一批優秀作品。三是按照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原則,將先進性和廣泛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娛樂性結合起來,精心策劃重大群眾文化活動,重點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繼續辦好“徐福海洋文化節”、“勺藥節”、“茶葉節”等傳統節慶文化。四是以民族文化資源、海洋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為依托,做好海洋文化挖掘展示、鄉村特色文化和綠色生態健康休閑旅游等工作,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聯動發展。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只有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才能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促進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一是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作物良種選育及配套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每年推廣4至5項重大農業技術,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換和推廣應用,加大科技入戶工程的實施,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二是加快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農村要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職業教育要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三是完善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機制。突出農村衛生服務,預防重大疾病流行。每個村委會建設一個甲級衛生室,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基金,完善醫療救助體系,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四是努力推進“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實現全部鄉鎮的有線電視網絡與縣城聯網,推進廣播電視數字化進程,增加廣播電視在農村的覆蓋面和節目收聽收視率。五是要采取自主自愿、民辦公助、分散決策、標準有別的辦法,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建設和諧文化,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使社會依照既定的規則有序運行,實現社會的安定有序、公平正義。一是要針對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薄弱的現狀,建立和完善農村普法體系,通過“送法下鄉”、“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法制文藝演出、農民夜校、集市咨詢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提高農村基層干部群眾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二是繼續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高度重視農村矛盾糾紛的排查和調處,堅持標本兼治,把矛盾化解在基層。三是建立和完善農村法律服務體系,暢通農村法律服務渠道。
三、社會各界重視促進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
領導到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付出相當多的精力和巨大努力。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把構建與新農村相適應的思想文化體系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干部考核指標。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把建設和諧文化目標與建設新農村一起規劃、一起部署、一起實施,密切協作,各負其責,齊抓共管,形成合力,確保和諧文化建設與建設新農村同步協調發展。要完善考核機制。根據贛榆構建新農村的實際,把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具體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列入年度工作考核中,促進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
經費有保障。各級財政要統籌規劃,加大對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的投入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不斷提高用于鄉鎮和村的比例。
建立起城鄉一體的文化資源網絡管理體系。利用城市文化、廣電、出版、教育、體育等資源,對農村形成多時空、全方位的集聚和輻射功能,加大先進文化在農村的滲透力和覆蓋范圍,建設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設備齊全的重點城鎮文化基礎設施。
探索“三下鄉”活動的長效機制。使“三下鄉”變成“常下鄉”,在活動內容上力求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真正使活動成為反映農民呼聲、滿足農民需求的有效載體。
因此,我們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一定要把握和諧的相對性,掌握和諧與不和諧的辯證法,在兩者的矛盾運動中,處理好和諧與不和諧的關系。以和諧為最高的價值追求、價值目標,堅定不移地朝著更加和諧的方向前進,盡最大努力消除不和諧的因素,但又不要盲目追求無法實現的空想,不給自己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要創造和諧的社會文化氛圍,培養和諧的社會文化精神,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長期過程中,陶冶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質,為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社會建設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 上一篇:農村電影放映問題對策
- 下一篇:零距離產生凝聚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