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8 08:57:00
導語:小農問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關小農問題,有許多學者都做過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下面,筆者就小農問題的一些方面再談一些個人觀點,供參考。
一、要正確界定小農范疇
目前,理論界對小農的界定基本上是沿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而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小農的主要特征是:(1)是小塊土地的所有者、經營者;(2)使用的是落后工具和傳統技術,與機器、先進的農業技術無緣;(3)生產是自給性的,主要靠與自然交換,而不是靠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4)生活水平是低下的。
對于上述關于小農范疇的認識筆者有不同看法,其中最關鍵的是上述界定沒有分清小農一般和小農特殊兩個不同的范疇。馬恩所描述的小農是小農形態在封建社會或是在較為落后生產力水平下的小農表現形態,是小農的特殊形態。小農形態在不同的生產方式或生產力水平下會表現出不同的現實形態。在當達國家和一般發展中國家,也存在著小農形態,但它已不具備馬恩所描述的一些特征,他們不但大量應用著先進的工具和先進的技術,而且生活水平較高等。從歷史長河中來考察,筆者認為,小農的一般特征應是:(1)是小塊土地的經營者和所有者;(2)以家庭為經營單位;(3)生產有一定的自給性。這里第三個特征是由第一和第二個特征決定的。以上三個特征合起來構成了小農的一般特征。由于生產方式的不斷變革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小農形態也在不斷發展,但在封建社會中,小農形態取得了廣泛和普遍的形態,并且具有了小農的許多典型特征,但仍屬于小農特殊范疇。我們決不能用小農特殊來代替小農一般,這是研究小農問題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小農演進的軌跡
在小農形態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一部分小農已分離于小農系統之外,不屬于小農系統,但有一部分仍循著歷史的長河而滯留于小農系統內,并隨著內外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地發生著質和量的改變。從歷史過程來看,小農系統演進的過程大體上可劃分為古典小農、宗法小農、商品小農、現代小農等幾個階段。目前世界上的小農基本處于商品小農階段,其中某些發達國家的小農已具有現代小農的許多特征,但還不具備現代小農的全部特征。
在中國,古典小農的興盛期大約為戰國至東漢時期。這一時期是我國宗族制度史上的一個“空白時期”,三代宗法已廢,中古族權未興,社會上幾乎沒有宗族組織。家庭之小而獨立,在我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當時的小農,其經濟的商品化程度很高,商品經濟中的價值規律在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歐洲,古典小農大約存在于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4世紀。在這期間,地中海地區曾產生了以希臘──羅馬文明為代表的燦爛的西方古典文明。在這個時期的絕大部分時期和絕大部分地區,小農是主要的經濟形式。1978年第七屆國際經濟史大會古代組絕大多數討論者認為:“希臘──羅馬社會中典型的勞動者是小農,而不是奴隸。”西方許多馬克思主義古史學家,如英國的克羅伊克斯等,也認為希臘──羅馬世界總的來說滿足“農民社會”的一般定義。
古典小農的主要特征是:首先,他們是商品生產者,與外部世界保持著頻繁的“物的聯系”。羅馬農民的經濟“基本上是貨幣經濟,有關實物交換的很少”,“農民貸幣持有者的普及是無庸證明的”。與封建時代的“偽商品經濟”中商人憑“關系”致富而價值規律卻了無作用的狀況不同,古典時代的經濟生活中價值規律與由它派生的平均利潤率規律在一定程度上是起作用的。其明顯表現就是希臘──羅馬經濟中的地租率、借貸利率與一般生產利潤率之間緊密相關,因此盡管古典時代土地租佃非常發達而且常以公開招標的方式自由進行,但地租率卻自然保持在很低水平,同樣,借貸利率也處在一般利潤率以下。
其次,他們是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的積極的自由公民,他們既擺脫了早期文明時代氏族共同體和貴族父家長的束縛,又尚未落入中世紀宗法共同體與“天然首長”的桎梏之中,因而個性與理性得到初步發展。
當然,古典小農畢竟不是資本主義的家庭農場主,古典經濟的商品交換關系是建立在從氏族共同體解體中形成的獨立生產者──古典小家庭無法自給自足的基礎之上,建立在低水平基礎之上的。當時人類對自然界的依附很嚴重,人的個性的發展也受到很大限制。在多方面的能力體系與能力分化未形成的情況下,交換關系的發展不能使作為主體的人把自己的某種屬性──勞動力變為商品,相反,卻使勞動者自身變成了商品,從而造成古典“自由經濟”與人的非自由化趨勢間的矛盾日益發展,最終使古典經濟走向自己的反面:作為古典商品經濟基礎且無法自給自足的獨立家庭經濟被包含眾多依附者且可以自給自足的宗法共同體取代。這樣,古典社會便異化為中世紀的宗法社會,而作為積極公民的古典自由農民也演化為中世紀的宗法依附農民。
宗法小農是小農演進的又一新階段。在歐洲,宗法小農所屬的時間區間大約為公元五世紀到公元十六、十七世紀;在我國為大約為東漢以后至明清時期。宗法式小農的主要特征是,首先,它是建立在人的依附性上的經濟形式。馬克思談到封建社會時,曾多次強調:“人身依附關系構成該社會的基礎。”人們常常把這種依附關系,僅僅理解為一些個人(農民)依附于另一些人(封建主),這顯然是膚淺的。實際上正如馬克思所說,這種依附關系最深刻的本質在于交換的缺乏導致的“個人尚未成熟”、個人依附于共同體,亦即個人“從屬于一個較大的整體”,個人是“狹隘人群的附屬物”等等。個人對共同體的依附導致了共同體一般成員對共同體人格化身的依附。共同體(通過其人格化身既“保護”其成員使之免受競爭,減少風險的打擾,又束縛其成員以抑制其個性的發展,并賦予其不能自由擺脫的某種等級身份)。
其次,不同等級之間的不平等與同一等級內部的平均主義,構成這種依附關系之下的分配關系的二位一體的兩個特征。這是一種“以個人之間的統治和服從關系(自然發生的或政治性的)為基礎的分配”。只有在共同體解體,獨立的個人所有權與“純粹的私有財產”產生后,這種分配才會被以所有制關系和“一切勞動產品、能力與活動進行私人交換”為基礎的分配所取代。于是“剝削者的公社與被剝削者的個人”間的對立,才能演變為兩種“個人”(有產的剝削者與無產的被剝削者)間的對立。按權分配、按身份分配的不平等才能演變為按資分配的不平等,而等級壁壘內的“平均主義”(份地制等等)才能消滅,并為公民基本權利與競爭規則的平等所取代。
由宗法小農向商品小農演進,其實質就是從“不獨立”的、“從屬于一個較大整體”的人,演進為獨立的個人,就是人擺脫了“公社”的“自然聯系”,從“狹隘人群的附屬物”變成了“單個的人”。這一過程也就是從自然經濟發展成為市場經濟的過程,因為“交換手段擁有的社會力量越小,……把個人互相聯系起來的共同體的力量就必定越大”。隨著交換手段的社會力量,亦即市場力量的擴大,共同體解體為個人,同時伴隨著所有制關系的變革,財產關系“拋棄一切共同體的外觀”,成為“純粹的私有財產”。于是自然經濟中的人的依賴關系也就消失,而演變為市場經濟下“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從而使宗法小農演變為商品小農。
商品小農形態是小農系統演進的又一新階段。在歐洲,大約產生于十七、十八世紀;在中國大約產生于明清以后,但真正的開始時間應當是1978年以后。目前發展中國家的小農大多數都是商品小農形態;一些發達國家的小農正處在由商品小農向現代小農的過渡形態,有的已具有現代小農的許多特征。中國目前仍處在商品性小農階段,而且以后可能需較長時間才能完成由商品小農向現代小農的過渡。
商品小農的運行基礎是商品經濟。在這種經濟形式下,一方面是“人的依賴性”在逐漸減少;另一方面是逐漸建立起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按權分配、按身份分配被普遍地以按資分配所代替。契約關系也逐漸成熟,競爭規則也日趨平等。同時,小農系統本身也在不斷分化和分解。隨著貨幣經濟與交換關系的進一步發展,“物的聯系”取代了“人的依賴紐帶”,從而把“狹隘人群的附屬物”變成了“擺脫了自然聯系”的“單個的人”。到這時,“社會聯系的各種形式,對個人來說,才表現為達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而財產關系才“拋棄一切共同體的外觀”,而成為“純粹的私有財產”。這一歷史性的變革所帶來的人的個性的飛躍成長,正是近代文明得以沖破封建樊籬而造成人類歷史上空前燦爛輝煌的工業文化的全部基礎!
但是,商品經濟雖然為人的自由個性的發展創造了前提,但它的極端發展卻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私有制基礎上的“自由競爭”造成人的異化,亦即人的自由個性的異化,人們“自由地”成為資本的奴隸,“自由地”失去了自由。因此,馬克思認為必須在進一步豐富人的社會聯系和更高的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實行社會主義變革,以“自由人聯合體”的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來克服異化,實現人的復歸,即人的自由個性的復歸,使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成為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從而使人的自由個性得以真正地翱翔在廣闊的天空。所以,商品小農進一步發展的目標就是現代小農。現代小農雖然可能仍會具有規模小、家庭經營、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等特征,但現代小農是建立在自由人聯合體基礎上的小農。它徹底打破了宗法共同體的桎梏,徹底擺脫了“物的依賴”。現代小農可以是個體經營的但絕不會是孤立的;可以是聯合起來的但決不是依附的。當代一些發達國家的小農已具有現代小農的一些特征。中國農村改革的成功,有力地推進了中國小農的現代化。至于未來中國的小農會具有什幺樣的新特征,這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實踐會對此做出進一步的回答。
三、小農生產方式不是一種落后的生產方式
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小農的命運,認為小農生產方式是一種落后和過時的生產方式。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中指出:“小塊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質來說就排斥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的社會積聚、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的不斷擴大的應用。高利貨和稅收制度必然會到處促使這種所有制沒落。……對這種生產方式來說,好年成也是一種不幸。”恩格斯在《法德農民問題》一文中指出:“如果我們所許的諾言使農民哪怕有一點借口設想我們是要長期保全小塊土地所有制,那就不僅對于黨而且對于小農本身也是最壞不過的幫倒忙。……我們黨的任務是隨時隨地向農民解釋:他們的處境在資本主義還統治著的時候是絕對沒有希望的,要保全他們那樣的小塊土地所有制是絕對不可能的,資本主義的大生產將把他們那無力的過時的小生產壓碎,正如火車把獨輪手推車壓碎是毫無問題的。”
然而,歷史發展的實踐表明,小塊土地所有和經營依然存在,并沒有被消滅,農民家庭經營的規模雖然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變化和發展,但仍然存在著大量的家庭小規模經營方式,這是為什幺?筆者認為,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小農有一般形態和特殊形態。過時的是小農特殊形態,而小農一般形態是一個較穩定的范疇。馬克思所講的是封建社會的小農的特殊形態,而這種特殊形態已被資本主義社會小農的特殊形態所代替,而小農的一般形態仍然存在著,并不斷得到發展。
2、是由資源稟賦狀況決定的。資源稟賦狀況對小農系統的演進起很大作用,尤其人口與土地的比例關系最為重要。在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如果多余的人口不能得到有效地轉移,其最后的落腳點便是土地。而土地資源又十分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力要素便顯的相對便宜,而土地要素就相對昂貴,根據西方經濟學最優要素組合原則,只能是小規模的勞動密集性的經營方式最有效。所以,小農生產方式是在特定資源狀況下經濟系統自組織的結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隨著資源狀況的變化,小農系統也會變化和發展,有些小農會分離于小農系統,而有的則會仍留在小農系統內。
3、家庭經營是適合農業生產的較好形式。農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產業,它不僅是一個經濟再生產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自然再生產的過程。農業的勞動過程只有獲得了最終成果后,才有可能對生產者付出的勞動給予準確的評價。同時,由于農業中有所謂“農忙”與“農閑”之分,這就要求農民有更多地支配時間的自由。所以,農業選擇家庭經營,絕非偶然。許多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社會生產力發展了,改變的只是農業的運行環境,如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的市場體系、農業的支持與保護體系等等,而農業的家庭經營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4、在多風險環境下產生的自組織結構一般具有較強的自我保護功能,小農系統便是如此。小農形態一般面臨的風險較大,如自然風險、經濟風險、人為風險等等,這些風險累計起來,使得小農系統較其它經濟系統面臨更多的風險。在多風險環境下,小農系統一方面增加了分化的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小農系統的自我保護功能得到了加強;從而使小農系統更趨穩定性。所以,這種較強的自我保護功能使得小農系統能較好抵抗外來經濟行為的侵襲,歷盡千年滄桑而仍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四、小農如何現代化
1、什幺是小農現代化
現代化是一個活生生的動態性概念。它與“現代性”不同,它不是指后者所象征的那個靜態的文明結構,而是意味著一種連續,一個過程,一個當代世界正在持續著的歷史演進。同理,小農現代化也就是小農持續不斷地演進過程,它不僅僅是生產方式的轉變或生產技術的進步,它是小農系統在其歷史變遷過程中文明結構的重新塑造,是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文化諸層面在內的全方位轉型。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因而小農現代化必然伴隨著各個國家在各自的歷史文化視野中對現代化的不同價值取向和模式選擇。
2、小農現代化的一般途徑
(1)通過規模化、組織化來改造。這樣改造的結果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將會使一部分小農分離于小農系統之外而不再具有小農的特征,我們把這種途徑故且稱為非小農化方式;另一種結果是小農仍保留小農的分散、獨立、小規模的外殼,但小農之間已通過某種共同體或經濟聯系形式將它們聯系了起來。這兩種方式都是改造小農的有效途徑,到底選擇那一種方式要考慮各個國家的實際情況。像中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較好的選擇應當是后一種方式。
(2)土地制度建設是小農問題的核心變量。
為什幺說土地制度建設是小農問題的核心,原因是:①土地是小農最基本的生產資料;②土地是小農所有經濟活動的基礎;③土地是小農生活的最主要保障;④不同的土地制度形態使小農具有不同的命運選擇。所以,土地在小農經濟生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土地制度建設也就成為改造小農系統的關鍵變量。那幺,什幺樣的土地制度是最有效率的?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土地產權的明晰和穩定是保證小農系統有效性的基礎。首先,土地產權的明晰和穩定,有助于農民增加對土地進行中期和長期改進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土地生產率。土地權利在一個季節內一般是穩定的,因此,地權的不穩定對于農業短期投入(化肥)或創新(良種)來講,還不是一個障礙,但對于土地的中長期投資而言,地權的明晰和穩定是極其重要的。對許多國家的實證研究都表明,只有當土地持有者確信他們投資所形成的全部收入能得到補償時,他才會有改良土地的積極性。其次,比較明晰和穩定的土地權利將會提高農民貸款的機會。土地的固定性和不可磨滅性使得土地成為理想的貸款抵押品。穩定性表明權利的可轉讓性,會增加土地持有者的信用價值,對農業長期信貸尤其如此。再次,土地產權的明晰和穩定還有助于增加土地市場的流動性。在發展的初期階段,人們之間的技能沒有太大差別和地區間的移民與非農業就業機會有限使得使用者之間的土地轉讓可能沒有太大的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專門化生產的出現和其它市場的有效運行,轉讓土地使用權或所有權的價值和重要性就會上升。地權的穩定和明晰通過提高使用者合同的穩定性和降低合同的執行成本,促使土地從生產率低的人手中轉移到生產率高的人手中,從而提高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第四,土地產權的穩定性,還有助于減少土地糾紛,有助于減少土地流失和防止其它影響土質的環境惡化。第五,土地產權的明晰和穩定有助于提高小農經濟系統的穩定性,從而可提高農村社會的穩定性。
(3)從內外兩個方面進行啟動。對小農系統的改進關鍵是要對小農系統輸入兩種類型的變量,一種是內生型變量,即通過該變量的輸入,調動小農系統自身演進的能力。這里人力資本投資是最主要的。舒爾茨是人力資本的倡導者之一。他在《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寫道:“各種歷史資料都表明,農民的技能和知識水平與其耕作的生產率之間存在著有力的正相關關系。”一種是外生型變量,即通過該變量的輸入為小農系統的演進提供動力條件。主要有:①建立適合于小農系統改造的制度;②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為引進現代生產要素創造條件。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中寫到:“制度上的相應改變是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之一。”而制度是“包括各種不同的活動、結構以及具體活動的規章制度”在改造小農系統中,最重要的制度保證是要運用以經濟刺激為基礎的市場方式,通過農產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變動來刺激農民,要建立經營權與所有權合一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政府或其它非營利企業要研究出適合于本國條件的生產要素,要通過農業推廣站廣泛推廣出去。要建立有利于農民的利潤分成制度;要向農民廣泛提供新生產要素的信息,并使農民學會使用這些新生產要素等等。
(4)小農改造是一個系統工程。小農改造從縱向來看是一個歷史過程,從橫向來看是一個系統和綜合的改造過程。從目前我國情況來看,現代化小農的建設至少要求完成三個方面的轉變。一個是經濟上的轉變,其目的是要使小農能過上富裕文明的生活;一個是政治上的轉變,其目的是為農民提供廣闊的政治自由空間,使其真正能享受現代民主的好處;一個是文化上的轉變,其目的就是使廣大小農能在文化層次上達到現代意識水平。其中經濟上的轉變是基礎,政治上的轉變是前提,文化上的轉變是實質。這里每一個轉變的實現又都受多因素的制約。所以,改造小農系統,必須系統推進,綜合治理,否則,只會事倍功半。
- 上一篇:稅管員廉政先進事跡材料
- 下一篇:鄉鎮體制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