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層面視角城鎮人口流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9 11:12:00
導語:個體層面視角城鎮人口流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鄉城人口流動單方面從社會結構層面或個體層面考察均有失偏頗,需要放在個體與社會的互構共變關系中進行研究。我國鄉城人口流動經歷了三個階段:過于剛性制度與基本缺位個體的機械靜止期;漸行柔性制度與日益突出個體的城鄉鐘擺期;剛柔相濟制度與全面發展個體的有機和諧期。個體與社會的互構從惡性互動走向初級良性互構再繼而走向真正的有機互構諧變。
[關鍵詞]社會互構論;個體;社會;人口流動
勞動力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產要素,流動狀況成為一個社會開放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在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大背景下,關注鄉城勞動力合理流動,是一個極有意義的話題。
一、文獻綜述
1.社會結構范式。
劉易斯堅持兩部門經濟。資本主義部門被看成是城市經濟,非資本主義部門指農業經濟。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勞動力主要集中在非資本主義部門,但隨著資本主義部門的擴張,開始從非資本主義部門吸納勞動力,出現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地理上遷移。1拉尼斯和費景漢作了改進。認為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之間會展開對勞動力的競爭,部門之間的工資差異是影響農村勞動力外流的主要因素。2托達羅作了進一步的改進,認為遷移動力不僅取決于城鄉收入差異,還決定于城市的就業率,即城市的預期收入水平。3以唐納德.博格為代表的“推—拉”理論認為,遷出地的“推”的力量大于“拉”的力量,占主導地位;而遷入地“拉”的力量大于“推”的力量。人口之所以轉移,主要是這四種力量合力作用的結果。4是否遷移還受到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間的一些中間障礙因素的影響,比如文化差異也會對流動產生影響。5
2.個體主義范式。個體主義范式以舒爾茨等的人力資本理論為代表。認為勞動者尋求職業的過程,是在成本和收益之間進行權衡選擇的過程,當收益大于成本時,就會做出流動的決策。6我國曾出現過“盲流”與“理性流動”之爭。“盲流”論認為我國的民工潮是一種不合理的社會流動。7民工潮具有流動動因的誘導性,流動形式的非組織性,流動過程的無序性,流動目標的不可靠性,流動后果的難以承受性等特征,是一種自然性的盲目社會流動。8“理性流動”認為遷移者尋求職業的過程,是在成本和收益之間進行權衡的選擇過程。流動者最大限度地減小流入城市而成為失業者的風險。9農民工外出流動是理性選擇的結果,對外出成本、可能收益、潛在風險以及未來期盼與歸屬有著慎重的判斷與規劃。10
3.對兩種范式的反思。首先,理解鄉城人口流動需要采取社會轉型進程的縱向歷史視角。在某些時期,宏觀制度的發揮作用顯得更重要,在另一些時期,個人層面的能動性發揮更為充分。其次,絕對化地界定鄉城人口流動是社會結構層面還是個體層面,實際上是思維方式簡單化的表現,流動的原因非常復雜。再次,社會結構層面強調了外部因素在遷移中的作用,卻忽視了個人的作用;個體主義范式看到了個人能動性的發揮,但純粹的不受任何干涉的個體意志是沒有的。以上三點反思將我們的分析思路引向社會互構論的視野。
二、理論視角
社會互構論是關于個人與社會這兩大社會行為主體間的互構共變關系的社會學理論。所謂互構,是我們對參與互構主體間的關系的本質刻畫,即指社會關系主體之間的相互建塑與型構的關系。所謂共變,是指社會關系主體在互構過程中的相應性變化狀態,相應性是共變狀態的基本特征。社會互構論的基本觀點是,人類生活共同體的發展就是個人與社會的互構關系的演變過程。社會互構論既確定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共時性和共變性的互構關系,也排除了在個人和社會之間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性陳述的必要。11三、社會互構論視域中的鄉城人口流動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鄉城人口流動經歷了三個各具特征的時期。
1.機械靜止期:過于剛性的制度與基本缺位的個體。此階段特征為制度處于過于剛性,使得個體缺位,兩者間形成一種惡性互構。
(1)過于剛性的制度。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第十條規定:“公民從農村遷往城市,必須持有城市勞動部門的錄用證明、學校的錄取證明或者城市戶口登記機關的準予遷入的證明,向常住地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辦理遷出手續。”未辦理遷出手續的農村居民不能遷入城鎮,否則就是違法行為。1959年又發出《關于立即停止招收新職工和固定臨時工的通知》,對農村人口流向城市進行嚴格限制。我國的“城市化抑制”政策不單單是戶籍制度,從1960年代起,國家嚴格實行城鎮糧食定量供應制和日用商品憑票供應制,糧票及各種票證的發放,皆以正式登記的戶口為依據,并且禁止自由市場交易和創辦企業,以及事實上不允許城鎮住宅的租賃和買賣等。嚴格的城鎮居民食品(尤其是糧油)供應制度,使得進城的“鄉下人”無法在城里長時間生存,有效限制了鄉城人口流動。
化運動把農村土地制度變為集體所有、集體統一經營,國家通過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來控制和管理土地上的生產經營活動,土地上的任何權利都不能轉移、出租。土地的經營使用權完全掌握在政社合一的手中。集體核算時期,集體成員不能擅自離開集體到外面搞副業,個人只享有在集體參與集體勞動并從集體獲得自己收入的機會,其他私人性經營活動或非集體經營活動都受到嚴格控制。
(2)基本缺位的個體。在各種制度的嚴格限制下,個體處于基本缺位的狀態。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做法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長期處于低水平徘徊中,掩蓋了農業人口嚴重過剩的事實。由于沒有城市戶口,農民無法在城市找到工作,甚至連吃飯、睡覺等最基本的需要都無法滿足,過于剛性的制度沒有給予個體任何可以活動的空間。國家憑借一系列制度安排,控制了個人和家庭。農村和城市被人為地固定了,處于一種受壓制的機械靜止狀態,個體能動性基本被埋沒。
(3)惡性互構下的機械靜止型狀態。過于剛性的制度體系虛化了社會成員的主體身份,當個體意識到生存資源惟有服從國家才能獲得的時候,他們就被迫“自由”地選擇了同國家的這種關系。兩者建立的互動秩序結構是一種控制支配結構,國家壟斷了一切資源和權力,壟斷了主體的資格,壟斷了話語權和解釋權。12“社會互構論”強調實踐過程的“多元互構”性質,“多元”是“互構”的最基本前提,因為,“一元”本身就否定了結構性,因而無所謂“互構”。13國家一方以絕對的優勢壓倒了個體一方,使“互構”變成了單方面的“控制——依附”關系,國家與個體的互動其實是一種惡性互動,實際上是國家在控制、支配、命令個體。這種惡性互構遏制了社會主體成員的自由,犧牲了一方的利益需求。
2.城鄉鐘擺期:漸行柔性的制度與日益突出的個體。此階段特征為國家對過于剛性的制度進行改革,個體的能動性逐漸得以發揮,個體與社會形成一種初級形式的良性互構。
(1)漸行柔性的制度。1984年國務院批轉公安部《關于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規定“凡申請到集鎮務工、經商、辦服務業的農民和家屬,在集鎮有固定住所,有經營能力,或在集鎮企事業單位長期務工的,公安部門應準予落常住戶口,及時辦理入戶手續”。繼小城鎮一級松動后,20世紀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城市企業招工體制、城市糧食購銷體制、戶籍管理體制等進一步改革和房地產市場的開放,“城市化抑制”在大中城市出現松動和部分解除,為農村勞動力流向大中城市創造條件。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代了農村原有的生產隊式的集體制度,將耕地的使用權轉讓給農戶,并與農戶簽訂長期的耕種合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解除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農民勞動的束縛,“包干到戶”的推行極大釋放了農村生產要素,農業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加之土地數量有限,農村富余勞動力為勞動力流動從供給方面準備了條件。
(2)日益突出的個體。中國農民從來都不缺乏創造性,是農民開啟了改革的序幕。農民的個體能動性得以顯現,較具代表性的幾點有:①農民一改以往的消極怠工局面,農業勞動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豐收。②小城鎮放開后,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這種“離土不離鄉”的就業模式,緩解了就業壓力,創造了中國特色。③農民來到城市后,在實踐中摸索出了“親帶親,友帶友,鄰居幫鄰居,老鄉幫老鄉”的找工作方式。④農民工根據血緣、地緣等關系在城鄉結合部租房居住,使自己擁有一定的社會交往圈,豐富業余生活,在困難時獲得一定的社會網支持。⑤市場競爭的激烈性使年輕力壯的農民在城市更容易找到工作,而配偶、老人和小孩因不具備優勢而被留守在農村老家,改變了傳統的家庭模式以適應市場競爭環境。
(3)漸入良性互構下城鄉鐘擺型流動。隨著過于剛性制度的退出,個人逐漸獲得主體身份與資格,加強了同國家的平等對話和協議,個體成為獨立、平等的利益主體。雙方主體地位身份的初步確立,使個體與社會的互動逐漸轉為初級形式的良性互動,個體與社會兩大主體相互形塑,互相推進,發生互動的雙方不再是以一方的命令和權威為惟一的方式,而是具有協商、交易的性質,在互構中實現共變。略舉幾點:第一,農民種田積極性高漲,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促使了國家糧油供應制度的取消;第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工的積極性,農業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原來的“隱性失業”變成了“顯性失業”,促使國家正視農村勞動力過剩問題,對務工制度進行變革;第三,流動人口來到城市,各種“城中村”的出現,促使政府采取各種措施,幫助農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第四,農民工采取各種正規與非正規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使政府看到了農民工在城市遭遇的種種不公正事實,從而采取措施加以解決。總之,在個體與社會的互構共變中,雙方逐漸獲得雙贏,走向和諧軌道。
此階段的互構共變存在以下兩個特征:一是國家依然處于強勢地位,個人仍處于弱勢地位,在共變過程中有較明顯的先后關系;二是國家層面的改革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特征。往往是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國家才會采取相應措施來加以解決。因此,這是一種初級形式的良性互構,還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良性互構諧變。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制度的漸行柔性給了個體以更大的空間,但現實中對農民工還存在著諸多歧視和排斥,包括經濟排斥、政治排斥、文化排斥、社會保障排斥、教育排斥、社會網絡排斥和空間排斥等眾多方面。14排斥與歧視降低了農民工在城市的發展空間和就業預期。作為個體的農民工,其中的絕大多數尚不能在城市定居下來,出于經濟理性的考慮,他們往往是在城市工作,把家留在農村,在農村老家與城市工作地之間鐘擺型來回流動。這與封閉靜止期相比,是巨大的進步,這是主流。但還是遺留下來一系列問題,處于舊式現代性向新型現代性的逐漸轉變過程之中。
3.有機和諧期:剛柔相濟的制度與全面發展的個體。此階段特征為國家對各種不合理制度繼續進行變革,做到剛柔相濟,個體走向自由、全面發展,個體與社會在互構共變中走向有機和諧。
(1)剛柔相濟的制度。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理念,確立“服務型政府”定位,為鄉城人口流動和融合提供了指導思想。各種不利于人口流動的政策得以加快改革,政府開始逐步清理和廢止對流動人口帶有歧視性的法規、規章和政策措施,廢除《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進城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把農民工正式列入產業工人隊伍。2006年國務院第5號文件《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中確立了五條基本原則:公平對待、一視同仁;強化服務、完善管理;統籌規劃、合理引導;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這些都表明我國農民工政策已從關注生存型的問題向生存型的福利轉變,從關注發展型的問題向發展型的福利轉變。15“以人為本”理念的落實為鄉城人口流動創造了更寬松的條件,到2007年,全國已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取消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二元戶口性質劃分,統一了城鄉戶口登記制度,統稱為“居民戶口”。
為進一步發展農村生產力,中央在土地制度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1年《關于做好農戶承包地使用權流轉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在長期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前提下,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允許土地使用權合理流轉。2003年實施《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正式獲得了法律的承認,一個完善的土地流轉市場成為可能,“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長期穩定承包權、鼓勵合法流轉”的新型土地制度正式確立。2005年頒布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建立產權清晰、農地自由流轉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有利于推動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解除流動的后顧之憂。(2)全面發展的個體。時光轉移到今天,進城務工人員各方面均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不再是原來簡單的賺錢目的,而是追求全面發展。表現為諸多方面:①在工作上。新生代們把能不能學到技術、增長見識、增進才干作為更重要的標準。就業目的已從“掙錢”轉向“掙錢、見世面、謀發展”等多重目標,進城務工的心態轉變為以發展理性為主。②在利益訴求上。新生代們訴求工資待遇的提高、工作環境的改善,訴求基本的尊嚴、基本的社會保障,訴求子女受教育的機會,訴求平等的競爭和公平的待遇。③在目標上。新生代們已由“經濟型”轉向“生活型”,希望通過進城務工經商,告別祖祖輩輩“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實現“享受都市生活,實現都市夢想”的目標。④在權利維護上。積極追求個人的價值、利益和尊嚴,渴望能擁有和城里人一樣的權利,享有“國民待遇”。總之,新生代們更具有改革、進取、創新、務實的精神,更強調主體意識和平等意識,更注重市場原則。他們來到城市,不僅僅是完成地理空間上的轉移,而且更重要的是從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到心理心態等全方位的轉型與變遷。
(3)互構諧變下的有機和諧型流動。隨著個體作為獨立主體地位的進一步確立和提高,各種利益表達機制和維權機制更加完善,政府遵循“以人為本”的宗旨,定位服務型政府,個人與社會間進入真正的良性互構階段。個人的本性在于追求自主權益,社會的職責則是提供權力規范。兩者之間既有深刻裂痕和劇烈沖突,同時也高度依存、相互型塑。社會關系主體之間存在著互構共變關系,這種關系使得個人和社會處于一種相應的、交互性的、共時共變的過程性狀態。16“社會互構論”認為現代社會實踐的本真意義和主流趨勢是“互構諧變”,是在不斷地“求同存異”、“異中求同”之中走向和諧。也就是說當“個人”和“社會”在“互構諧變”的實踐中達到了這樣一種境界,即當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不再感到社會生產是一種壓抑、社會秩序和結構是一種限制、社會權力是一種異己力量的時候,個人的無限潛能和激情將自然地匯入到社會和集體行動的洪流之中,實現從差異走向認同的事業。17個體與社會實現良性互構諧變,城鄉人口流動最終走向城鄉融合,農村和城市走向城鄉一體化發展,共同促進,相得益彰。公務員之家
有機和諧型流動階段的個體與社會互構具有兩個特征:一是個體的社會主體性地位進一步確立和穩固,個體與社會更加趨于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主體;二是在互構過程中,個體的能動性作用進一步增強,國家層面也更為主動,由原來的被動型更多地向主動性轉變,確立服務型政府的目標,主動為鄉城人口流動創造條件,落實和諧社會建設的理念。
四、結論與討論
鄉城人口流動是在個體與社會的互構共變中逐漸走向自由與和諧,單獨討論社會結構層面或者個體層面都有失偏頗。我國的鄉城人口流動已經走過了過于剛性制度與基本缺位個體的機械靜止期階段,現在正處于城鄉鐘擺期和有機和諧期共存的階段,或者說處于由城鄉鐘擺期向有機和諧期轉變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各種不利于鄉城人口流動的制度被不斷改革,各種有利于人口流動和融合的新制度在不斷建立,最終走向制度的剛柔相濟。當然,應該指出,第三個階段的有機和諧期,現在還只是出現了顯露的苗頭,還沒有真正成為現實,只是一種理想模式,存在于未來的追求之中,是我們的希望和奮斗之目標。
參考文獻:
〔4〕肖云,王曉輝,胡同澤影響中低層靈活就業群體實現就業的推拉因素分析[J].南方人口,2007,(02)
〔5〕李強影響中國城鄉流動人口的推力與拉力因素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3,(01)
(6)TW·schultz1InvestmentinHumanCapital[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1,(01).
〔7〕周建明我國農村勞動力“盲流”城市的探討[J].湖南社會科學,1989,(04)〔8〕雷洪中國目前的“盲流”現象探析[J].社會主義研究,1996,(06)
〔9〕蔡日方勞動力流動、擇業與自組織過程中的經濟理性[J].中國社會科學,1997,(04)
〔10〕文軍從生存理性到社會理性選擇:當代中國農民外出就業動因的社會學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1,(06).
〔11〕〔16〕鄭杭生,楊敏社會互構論的提出——對社會學學術傳統的審視和快速轉型期經驗現實的反思[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04)
〔12〕鄭杭生,潘鴻雁社會轉型期農民外出務工現象的社會學視野[J].探索與爭鳴,2006,(01)
〔13〕〔17〕楊敏社會互構論:從差異走向認同的追求[J].江蘇社會科學,2006,(01)
〔14〕江立華中國農民工權益保障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15〕陽芬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工政策演變特點分析[J].江海縱橫,2009,(03)
- 上一篇:把握控制群體性事件策略研究論文
- 下一篇:民營企業文化是精神支柱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