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意義分析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07 04:15:00
導語:新農村建設意義分析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深受歷史上的二元經濟結構和城鎮優先發展戰略的影響,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步擴大。197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3.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33.6元,二者的比例為2.57:1;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28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253.4元,二者的比例為2.79:1;到了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759.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3587元,這一比例進一步擴大到3.28:1。如何更好地破解“三農”問題,構建全面小康社會就成為決策層和學術界倍加關注的重要話題。
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陳錫文(2005)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先包括產業、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提高,新農村建設不是新村莊建設,當然村莊建設規劃臟亂差也要治,農民的文明程度、精神文明水平也需要提高,村一級組織也要得到加強,這些加在一起才叫新農村建設。楊繼瑞(2005)認為,新歷史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新內涵。社會主義新農村所具有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特征,無疑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和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體現,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全面、綜合、和諧和科學的范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新的歷史時期的農村發展的表現形態,必須與時俱進地反映時代特征,因而其衡量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時間的變化、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在現有的基礎和條件下進行的,具有層次性。
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特征,季明(2006)比較系統地分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時代特征:(1)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屬于社會主義范疇,具有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2)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使農村社會內在的發展動力和創造活力進一步迸發出來。(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貫徹和體現以人為本的過程,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4)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宏大系統工程,必須全國協調推進新農村的各項建設。(5)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若干階段組成的長期動態性過程,必須把長遠目標與具體目標統一起來。(6)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必須動員全社會力量關心、支持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研究
韓長賦(2006)認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擴大內需、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現實需要。蔡永飛(2006)從政治的視角分析了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他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提升農民社會地位、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舉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利于重建執政黨和農民的關系。在這個黨的工作重心從城市轉向全社會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將會逐步加以切實解決,黨和農民的關系必將在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上重新確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利于重建國家和農民的關系。韓俊(2007)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上世紀50年代以來黨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這個提法。從目前已經制定的政策藍圖來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全面的要求,與十六大提出的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強調城鄉統籌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一以貫之的,是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具體體現,是中央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局出發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是統領新時期“三農”工作的一個重大戰略舉措。張紅宇(2007)從四個方面闡述了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方式;新農村建設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新農村建設是確保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方面;新農村建設是農村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及原則研究
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溫鐵軍(2006)認為新農村建設要實現“三新”,城鄉之間的良性互動,推進新農村建設,就要改變以往簡單化地加快城市化的傾向,全社會都來更加關注并致力于農村的綜合發展。農村社會制度的完善和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我們應逐步建立起比較符合農村實際的社會保障體制,逐漸把在城市中已經相對過剩的社會文化資源引向農村,適當地引入外來志愿者幫他們提供一些衛生知識、文藝知識等,幫助農民把各種社會文化組織發展起來。農村人文傳統和自然環境的全面恢復,應該重新恢復農村本來就擁有的田園風光,農民應該生活在一種相對比較和緩,比較和諧的社會人文環境之中。
王明方(2006)認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解決:規劃問題:統籌城鄉發展,必先統籌規劃。協調問題:必須“彈好鋼琴”,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要處理好“工業強省”與“重中之重”的關系;要處理好“農民主體”與“政府主導”的關系;要處理好外部支持與自主發展的關系;要處理好“點”與“面”的關系。機制問題: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創新體制機制。要切實加強領導,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凝聚合力,動員全社會力量關心、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
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原則,王雅安(2006)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思路是,把握“四條原則”,努力達到“五新一好”目標。要把握政府引導、農民主體;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整體推進、注重實效的原則,達到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發展新產業;以開展文化、科技、法律知識教育為依托,培育新農民;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為載體,建設新村貌;以加強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為內容,樹立新風尚;以增強農民的民主管理意識為核心,健全新機制;以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為抓手,創建好班子的目標要求。
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財政投入研究
趙鳴驥(2006)指出,要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加強資金監管。積極推進支農資金的整合。整合支農資金,有利于逐步規范政府農業資金投向、合理配置公共財政資源,有利于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明確資金使用管理中的權責利關系;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提高資金合力和整體效益。創新財政支農資金的管理機制。加強財政支農專項資金管理:要改革和完善項目立項管理,推行項目招投標制、公告制、專家評審制、中介評審制等,建立項目庫制度;規范資金分配辦法,利用公式法、因素法等科學分配資金;強化資金運行監管,推行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縣級報賬等管理措施。要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考評和獎優罰劣制度,根據評估結果實施激勵約束并重的考核機制。
賈康(2006)認為,政府層級過多,降低了“分稅制”收入劃分的可行性,要將財政與政府的“五層級”框架有轉變為中央、省、市縣三級行政架構,從而有力促使事權的劃分清晰化、合理化和構建與事權相匹配的分級財稅體制,再配之以中央、省兩級自上而下轉移支付制度的加強與完善,必將有效地、決定性地緩解基層財政困難,形成有利于欠發達地區進入“長治久安”的機制。公務員之家
呂煒(2006)認為未來構建農村財政保障機制應該遵循“重點突破、固化體制、均等安排、全面保障”的原則,點面結合、瞻前顧后。總體上的體制改革應堅持均等化的政策取向,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的公共服務有均等化安排。逐步將合理的政策性安排內化為體制性安排,處理好各級財政之間的分擔責任。建立農村重點公共事業發展的單項保障,為實現新農村的全面財政保障機制做準備。
參考文獻:
[1]陳錫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發展,2005,(12).
[2]楊繼瑞.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考[J].高校理論戰線,2005,(12).
[3]季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學內涵及其重大意義[J].嶺南學刊,2006,(4).
[4]韓長賦.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J].農村經濟問題,2006,(10).
[5]韓俊.農村勞動力短缺和剩余并存[J].職業教育,2007,(15).
[6]張紅宇.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現狀與政策建議[J].理論視野,2007,(7).
[7]溫鐵軍.新農村建設:挑戰與反思[J].理論探討,2006,(6).
[8]王明方.新農村建設的幾個問題[J].求是,2006,(12).
[9]王雅安.圍繞“五新一好”目標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前進,2006,(5).
[10]趙鳴驥.支持放活農村體制推進新農村建設——來自浙江、江蘇的調查[J].中國財政,2006,(11).
[11]賈康.對江蘇省創新農村醫療衛生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的調查[J].中國財政,2006,(12).
[12]呂煒.構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財政保障機制[J].財貿經濟,2006,(3).
- 上一篇:改進商行風險管理體系措施探求論文
- 下一篇: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功效及方法探求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