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農村社會保障模式
時間:2022-06-07 05:44:00
導語:詮釋農村社會保障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農村社會保障模式入手,對農村社會保障模式的現狀、困境-9弊端、問題產生的原因、社會保障模武的改革與發展、社會保障模式構建中政府責任與角色進行了總結和綜述,并且指出了筆者認為的現有研究中的某些不足之處。
關鍵詞:農村社會保障;模式;文獻綜述
隨著現代化的逐步推進,社會轉型與體制轉軌的深入,我國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口特征、家庭功能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效率優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價值觀的導向之下,在經濟取得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社會建設嚴重滯后,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國民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在整體落后的情況下,城鄉之間又存在著很大的不平衡,農村社會保障不管是在覆蓋范圍還是在保障水平方面都與城市社會保障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這不僅體現在政策實踐之中,在社會保障理論研究上也表現突出。
一、農村社會保障模式的現狀
大多學者認為,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是在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以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為主體的制度模式,政府在此承擔著很有限的責任;保障模式以社會救助、農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社會優撫、社會福利為主要內容。江瑞平認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礎,它在保障廣大農民的基本生活,穩定農村并促進其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吳美滿(2003)認為受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現階段的社會保障基本模式是以農民家庭自籌保障為主、國家保障和集體保障為輔,首先把重點放在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的層面上,主要是救災救濟、養老保險和優撫安置、社會福利服務。劉振杰(2005)認為在城鄉二元體制之下,農村通過和集體化,實行家庭與集體相結合并以家庭保障為主的社會保障制度與體系。夏明會、宋光輝(2010)認為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模式是在分類分層管理思想的指導下基于城鄉二元結構來設計的。吳云勇、馬會(2007)認為1978年以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主要是家庭保障和集體保障,1978年以后,集體保障喪失而蛻變為單一的家庭保障模式張術環(2009)認為自1953年以來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1953-1978年,建立起了“集體土地產權+集體”計劃經濟特征的農村社會保障模式;1978年以后,建立起“集體所有權家庭承包權+家庭”準市場化的農村社會保障模式。李斌寧(2009)認為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現階段的主要內容包括社會救助,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為主的社會保險,社會優撫和社會福利?!?/p>
二、困境與弊端
隨著我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現存的農村社會保障已經不能適應農村社會的發展要求,其弊端凸顯,且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困境。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闡釋了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出現的弊端和面臨的困境。劉振杰(2005)認為傳統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制面臨著三大困境,即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農村社會集體保障功能迅速衰落、農民保障所依賴的土地的作用逐漸弱化和農村家庭保障因家庭規模、結構的變遷與人口流動的頻繁而迅速弱化。韋雨欣(2007)在其碩士論文中闡述了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的五大問題:農村社會保障的范圍窄、標準低、社會化程度弱、隨意性大:農村社會保障發展不平衡,包括發展水平不平衡(東部發達農村地區社會保障水平較高,西部不發達農村地區社會保障水平低下)、農村地區各社會保障項目發展不平衡;農村社會保障資金不足;農村社會保障管理分散;農村社會保障法律制度不健全。吳云勇、馬會(2007)強調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與確立使我國傳統的農村社會保障模式受到挑戰: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使獨生子女增多,家庭規??s小,極大地弱化了家庭的保障功能,農村青壯年的非農化及價值觀念等的變化又進一步惡化了家庭的保障功能;土地的保障功能不僅沒有得到強化,反而不斷弱化;現行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因多種原因無法起到真正的“保障”作用。夏明會、宋光輝(2010)認為城鄉二元結構導致農村社會保障與城鎮社會保障的割裂,二者不能有效對接;同時,使得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不足與缺失。
三、問題產生的原因
關于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模式出現困境與弊端的原因,有的學者從制度本身功能作出了說明,有的著重強調政府責任的缺失,還有的從制度運行的外部環境進行了解釋。劉振杰(2005)認為現有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模式出現參保率低、覆蓋面窄和退?,F象源于多種原因:農村養老保險達不到基本養老的目的;因繳費未能實現國家、集體與個人責任的合理分擔致使農村保障制度缺乏互助互濟功能;保富不保貧,人為地加大了貧富差距。韋雨欣(2007)從政府責任角度出發分析了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的成因,認為政府價值觀念的偏差(“效率優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府組織引導不到位、在組織與引導農村社會保障組織、社團建立責任上的缺失,政府政策制度上自上偏向(實行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和城鄉有別的社會保障制度,政府財政供應不足),政府管理監督不規范等是導致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模式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李斌寧(2009)認為農村社會保障模式的影響因素有一般因素和經濟因素,一般因素包括政治因素、人口因素、地理因素、社會文化與心理因素和傳統保障制度因素;經濟因素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經濟運行狀況、經濟理論導向、經濟制度和經濟結構。
四、社會保障模式的改革與發展
基于我國農村社會保障不能滿足農民的社會保障需求一事實,社會保障研究者們積極主張改革與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模式,并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設路徑與建議,以期在未來建立與我國農村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障模式。
以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為基礎構建多元化的農村社會保障模式。江瑞平認為建立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思路要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主要依據,建立多形式、多層次并存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多形式指除了通過土地經營權的合理流轉建立社會保障外,還應大力發展以單純繳費形式建立的社會保障;多層次指根據各地區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等不同情況進行選擇)。他主張在客觀把握我國農村生產力水平、農村社會經濟結構等因素的基礎上,根據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各個地區供求關系的差異性推動我國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吳美滿(2003)認為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近期必須堅持農民家庭保障為主體,積極穩妥得推進從以家庭保障為主向以社會保障為主的轉變。劉振杰(2005)認為我國應該建立以家庭保障為基礎、以醫療保障為主體、以農村低保為底線的農村社會保障模式,具體而言即以家庭保障為基礎多途徑地解決農民“老有所養”問題,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恢復和重建農村合作醫療上來,全面實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認真解決失地農民問題。高新才、汪振江(2007)認為重建土地和家庭保障功能,建立新型的以土地和家庭保障為主的保障模式是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理性選擇,結合各個民族地區的實際,構建和完善現階段民族地區農牧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合作醫療保障制度、自然災害社會救濟制度和養老保障制度。
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分類建設農村社會保障模式。李斌寧(2006)從農村社會保障模式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匹配關系出發,主張分類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即在貧困型農村建立以基本生活保障為內容的救濟型社會保障體系,包括建立社會救濟、加強社會扶貧、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在溫飽型農村建立基本生活需要型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建立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社會救助;在富裕型農村建立保險型的社會保障體系,即以農村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為主體,建立較為規范,而且保障水平相對較高的社會保障制度,并且可以適當建立一些社會福利項目。張術環(2009)認為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模式將迎來自助餐式的社會保障模式階段,它以農民持有完整的土地使用權為前提,以財政投入保障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屏障,以生產力發展水平為依據;從農村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出發、依據不同類型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類設計和分類實施,在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充分考慮農村居民的分層,力求符合村情、民情。
其他研究。吳云勇、馬會(2007)認為克服現有社會保障模式的唯一路徑是構建城鄉合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夏明會、宋光輝(2010)主張以公民身份和雇傭關系為基礎構建農村社會保障模式,在以公民身份確定社會保障獲得的前提下,以雇傭關系為路徑確定社會保障水平的獲得。
五、政府貴任與角色
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模式殘缺不全、發展滯后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政府責任的缺失。在有關農村社會保障模式中政府責任與角色的研究中,大部分學者認同,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中,政府應該承擔主體責任與角色,包括加強立法,制度設計與實施,財政支持,監督管理等。羅玉堯(2004)在其碩士論文中指出,政府應該立足于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公平公正、有限承擔和各級政府合理分擔的原則,承擔推動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立法進程、確定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總體框架、組織引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進程、提供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所需的財政資金和監督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運行過程等責任。李迎生(2005)認為國內外經驗教訓表明,政府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充當著主導的角色,擔負著根據經濟發展水平構建適宜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框架,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的管理體制,兌現國家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責任,確保農村社會保障基金的保值增殖,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監管機制,推動農村社會保障的立法建設,以及創造適宜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外部環境等重要職責。韋雨欣(2007)認為在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政府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應當發揮主導作用;政府靈活應對農村社會保障時勢變化的政策選擇,根據國情選擇適合本國的保障內容與模式,選擇與本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社會保障政策,并遵守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過程中堅持與社會經濟同步發展的原則。王曉慶、黃大薪(2009)認為關于完善政府在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模式中的職責中強調,要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各級政府公共服務的意識,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機構的工作效率;搭建信息平臺,運用媒介力量進行農村社會保障教育,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信息服務網絡。陳萌(2009)鑒于我國政府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中的越位與缺位偏差,認為應該填補政府“缺位”現象,建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即完善立法,從法律上明確政府是農村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完善管理制度,加強監管力度,履行政府作為責任主體的義務;加大財政投入,樹立政府是社會保障最后責任主。金雁(2010)以城鄉統籌社會保障建設為視角,認為我國政府因重點負責三大責任:一是制度供給責任,依法建立和實施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二是公共財政支撐責任,政府在農村社會保障建設中必須承擔更多的資金供給責任,成為最主要的資金支撐力量;三是制度實施與監督管理責任,立足于城鄉統籌的角度,深化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農村社會保障的管理體制。
六、研究評述
目前國內的許多學者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模式的現狀、保障的不足之處、出現問題的原因、未來改革與發展思路與途徑以及政府因該承擔的責任等方面做了許多有成效的研究,有利于我們認清、理解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模式的特征與面貌,但是同時也會存在著一些不足。
過多強調農村居民家庭保障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其實一直以來,家庭保障在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模式中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農村社會保障模式的設計與安排從未放棄過家庭責任。而在現階段以及未來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與發展中,一再強調家庭責任容易被認為是國家和社會推卸其應當承擔的責任,從而不利于新型農村社會保障模式的建立,不利于農村社會保障的完善與發展。筆者認為,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中要更多地強調政府的職責。
重建土地保障功能的提法,也許與未來農村社會保障的供給與需求不相符。由于我國土地效益不高,加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村人口特征的變化,土地很難再起到保障的功能。我國數額巨大的農民工和新出生的農村人口,他們己經很少依賴土地,故土地保障功能這一提法也就值得商榷。
在籌集方面,現有研究對農民個人與政府在農村社會保障模式中具體的財政承擔比例并沒有作出明確的說明。尤其是對政府應當承擔的財政責任的模糊,不利于強化政府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職責、角色與作用。
對于構建農村社會保障模式的途徑的研究缺乏長遠效應,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如何既能夠滿足短期需求,又能夠順利與城鎮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研究不足。在主張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村社會保障的同時,忽視了關于縮小不同農村地區社會保障差別,確保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公平性的研究。
- 上一篇:探究科技創新平臺投資效益分析
- 下一篇:剖析國有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
精品范文
1詮釋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