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農民收人增長緩慢措施思考

時間:2022-03-20 10:54:00

導語:應對農民收人增長緩慢措施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應對農民收人增長緩慢措施思考

近年來,關于“農民、農村、農業”即三農問題的討論不斷深入.社會各界對三農問題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把它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關鍵在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收入水平遠低于城市居民.極少數地區的農民收入甚至不能保證基本的生產和生活需要如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創新的缺乏是導致社會經濟問題的根源。當前.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農村經濟制度創新的缺乏。要實現農民收入的持續快速增長,就必須進行農村經濟制度的改革創新.協調推進.以下幾個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1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著力增加農民務工收入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既能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又能促進農民就地就業,增加務工收入。首先.圍繞農村資源開發和農民生活方便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廣大的農村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農產品資源等,但受自然條件、交通運輸、農業技術水平的制約.這些資源一直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和綜合利用.農民的生產生活也極為不便通過發展農村道路交通運輸.解決農民生產生活資料的“買難賣難”問題.提高農村經濟活動效率: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農民更新觀念。推動農村地區變革:加強農村教育設施建設.做到農村和城市的教育設施基本同步均衡發展: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生產規?;a業化、標準化.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把資源優勢變成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其次,積極引導農民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獲得務工收入.務工收入在農民的整個收入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些大規模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雇用了數萬當地勞動力.成為農民增加務工收入的~個新途徑。

2.積極發展農村勞動密集型產業.著力拓寬農民就業渠道

農民增收問題的本質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發揮勞動力充足和相對便宜的優勢.大力推動農村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崗位.對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大力鼓勵和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農村轉移積極鼓勵和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東部發達地區向中西部農村地區轉移.將城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城郊及農村轉移和擴散.增強城市中心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功能通過產業結構的梯級推進.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農村及小城鎮轉移.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其次.積極創新發展模式,努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要鼓勵和支持各地立足本地資源.以縣域或鄉鎮為單位,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形成完整的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創立品牌,努力形成“一縣一品”或“一鄉(鎮卜品”.引導分散的農業生產逐步向產業集聚、集約經營、規模化方向發展縣域要因地制宜.引導和鼓勵廣大農民生產和種養特色農產品.發展特色塊狀經濟。創立品牌,發展特色產業,關鍵是要培育在農業領域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目前,我國許多地方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培育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稅收優惠政策.從實際情況來看.成效并不明顯.關鍵和核心是沒能有效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建立起農民與龍頭企業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新機制.引導一些種養大戶人股龍頭企業.使龍頭企業在經營中充分考慮種養大戶的利益.種養大戶支持企業的發展壯大.形成互相支持、共同發展、相互依存、互利共贏的新型企業與農戶關系模式。再次.大力推進人口相對集中的鄉鎮發展服務業。服務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面寬量大.又多為勞動密集型.是擴大就業的主要渠道。要積極鼓勵和推進在農村人力相對集中的小城鎮大力發展鄉鎮服務業.促進勞動力“產業轉移”與“空間轉移”的同步進行。

3.大力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著力解決農民生活的后顧之憂

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是公共服務完善的新農村要堅持公共財政更多向農村傾斜.公共服務更多地向農村延伸.深化農村教育、合作醫療制度等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努力促進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首先.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切實解決農民子女“上學難”問題要把加大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作為當前農村教育的一項重點來抓.支持農村教育加快發展在強調教育整體發展的同時.政府要努力保障農村教育經費支出.經費統籌管理要由以鄉鎮為主轉變為以縣、市為主要通過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首長負責制”等強制性措施.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按時、足額到位。其次.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切實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進一步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成為推進農村改革、減輕農民負擔的當務之急。要堅持政府出資為主、農民個人出資為輔,大力改善鄉鎮衛生院醫療條件.完善農村醫療救助辦法.切實保障農民就醫“大病不出錢.小病不出鄉”.真正做到便民利民,解決農民“看病遠、看病貴、看病難”問題.讓農民群眾受益。

再次.繼續實施“村村通”工程.切實解決農民“看電視難、打電話難”問題要加大對“村村通”的資金投入.將數據通訊節點建到每個縣城。光纜電纜鋪到每個鄉鎮、村落,實現城鄉文化教育科技資源共享.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有條件的農村,要加大寬帶人戶工程實施力度.解決農村“上網難”問題.同時.要積極探索農村“低保”制度和集中養老制度.切實解決農民“生活難”和“養老難”。

4,注重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著力培養一批農村致富帶頭人

首先.積極探索在農村中學增加職業教育內容在農村中學中滲透職業教育.對未來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既能掌握扎實的文化知識.又能學到一技之長其次.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職業教育培訓機制“政府扶助”就是要將農村職業教育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中.采取貼息、稅收減免等措施加大扶持力度。“面向市場”就是堅持職業教育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圍繞當地支柱產業、主導行業、基礎產業和特色經濟建校辦學.使學生畢業后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能就業、能生存、能發展?!岸嘣k學”就是要使農村職業教育成為公眾投資的熱門領域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多方籌措農村職業教育培訓辦學經費。再次.逐步探索建立多層次職業培訓模式農村職業教育必須采取靈活的辦學模式.通過以城帶鄉、以強帶弱,增強農村職業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實力.提高教學質量,切實構建起市、縣、鄉、村四級農村職業教育網絡。

三農問題是一個宏觀性的問題.它具有一定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它更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軟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只是浮在表面上的問題,而要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就應該對現存的制約農民增收的制度進行創新.制度創新也就是堅持改革。當前,對于中國而言,解決了農業和農村問題,實現了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和城鄉的協調發展,至少能解決了阻礙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的一大半中國三農問題的順利解決必將對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其農業和農村問題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