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幫助兵團解決三農問題
時間:2022-03-20 03:25:00
導語:金融幫助兵團解決三農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石河子市不斷加大對“三農”支持力度。在積極落實國家農村稅費改革、糧食直補、退耕還林還草等惠農政策的同時,還先后設立了扶持農民(工)發展庭院私有經濟貸款、小額畜牧貸款和農業機械補貼等多項專項支農資金,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狀況
人行石河子中支加強對金融機構的貨幣政策引導,制定了《關于貫徹穩健貨幣政策促進師市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指導意見》(師市辦發[2011]43號),其中,重點強調保證對“三農”信貸投放力度,并運用支農再貸款,推動轄區農業經濟發展。2011年人民銀行發放支農再貸款1億元,支農再貸款的投放,基本滿足了農牧業生產對信貸資金的需求,有力地保證了農牧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各金融機構也逐步加大團場信貸資金投入,突出四個特點,強化金融支持。2010年末,石河子農業貸款余額61.99億元,占所有貸款余額的33.97%。
(一)重點支持了團場農業的發展
2010年末,金融機構團場統貸余額42.85億元、小額農戶貸款17.85億元;累計發放農業貸款77.97億元,同比增加10.83億元,增長16.13%,其中:小額農貸27.88億元。有效滿足了轄內14個團場農業生產資金需求。
(二)重點支持了農業產業化企業的發展
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離不開龍頭企業的示范與帶動。金融部門為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種養大戶和深加工企業的信貸資金投入。2010年,對轄區10家農業產業化企業共發放貸款41.67億元,鼎力支持西部銀力、西部牧業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確保企業正常經營運行,從根本上解決企業持續發展問題,以促其做大做強。
(三)農業銀行在支持農業發展中發揮著主力軍作用
從2009年~2011年,中國農業銀行新疆兵團分行將每年向農八師石河子市提供不低于50億元的信貸支持,這些資金主要用于服務“三農”。2011年一季度,農業銀行涉農貸款余額23.77億元,占全金融機構余額的39.97%,占本行所有貸款余額的65.7%,比年初增長77.01%;涉農貸款累放7.64億元,占全金融機構累放額的34.33%,占該行各項貸款累放額75.73%,同比增長134.5%;在該行發放的涉農貸款中團場統貸3.44億元,農戶貸款3.62億元。
(四)石河子國民村鎮銀行成立為服務“三農”帶來新的契機
石河子國民村鎮銀行的成立,進一步完善了本地金融體系,提高了金融服務水平,為石河子市“抓住援疆機遇、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持,同時,它的成立為服務“三農”帶來新的契機。石河子國民村鎮銀行面臨的客戶群體為微小企業,石河子國民村鎮銀行的宗旨是立足村鎮,面向“三農”,開拓針對小型、微型企業和個體經營戶的特色化、差異化金融服務,秉承“陽光經營,創新服務,快樂成長”的經營理念,推動農村金融創新和區域金融體系不斷健全發展,滿足城鄉經濟主體多樣化金融服務需求。
(五)農貸模式不斷創新
一是在石河子鄉推行農村信用工程建設。即對石河子鄉21個自然村的農戶進行評級授信,評上信用戶的農戶憑身份證、綠色貸款證可在柜臺直接辦理貸款業務,且對評上“AAA”級的農戶給予利率優惠;二是開辦了部分團場農場主貸款。農場主由于采取開荒的方式,擁有較大的土地面積,對農場主采取聯保貸款的方式給予信貸資金支持;三是實行團場擔保貸款模式。為有效防范農戶貸款風險,規范農戶貸款操作,針對歷年辦理農戶貸款對象繁雜、手續繁瑣等問題,對團場職工貸款實行“職工委托、連長、集中運作、團場擔保”的模式,該方式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戶申請貸款的繁瑣手續,滿足了農戶貸款在時間上季節性資金需求的特點。
三、金融支持“三農”中存在的問題
(一)團場金融供給與金融需求不對稱
團場的金融需求,從農戶看,它是一種短期、小額、零散、缺乏抵押擔保條件、需要非常及時靈便的金融需求;從團場經濟組織看,農業企業一般規模不大,資產價值不高,可供抵押擔保的物品不多。這些企業搞農產品加工,往往在旺季對收購資金的需求量大且集中,因其抵押擔保能力的限制,資金缺口非常之大。再看團場的金融供給,基本上都是正規的金融機構、金融組織、金融機制和金融產品,資金上強調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安全性就是銀行必須要有可以信任的足夠的擔保條件;而從流動性和效益性看,顯然,團場中小企業資金的流動性要差一些。所以說,這種相對正規的金融組織和金融機制所構成的金融供給與上述現實的農村金融需求對接不上,降低了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二)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主體單一,服務功能不全
一是團場金融機構營業網點覆蓋面小。2010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團場僅有農行的14個營業網點和農合行3個營業網點,其他商業銀行在團場和農村均無營業網點,萬人平均服務網點為0.42個,金融機構基層網點的退出客觀上形成了團場金融服務的“缺失”;二是團場金融服務缺位,金融產品單一。農業發展銀行的貸款僅限于糧棉油的預購和收購環節,其貸款的發放是通過流通企業給團場。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聯社的信貸產品也主要是團場統貸等,其他金融品種有限。
(三)農業和團場信用擔保體系缺位
一是團場土地使用權、收益權受到諸多政策法規約束。抵押融資受到較大限制,目前,尚處探索階段;二是抵押物難選擇。農業貸款扶持的種植、養殖等產業.其資產多為農產品,若作為貸款抵押物其自然風險大;三是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滯后。石河子現有擔保機構2家,資本金1.35億元,但主要是對城市個體工商戶、中小企業及購置住房擔保,難以顧及團場的小企業、種養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融資擔保。
(四)團場保險缺位現象嚴重
目前,石河子農業正處于從傳統的封閉型農業向現代化的開發型農業轉化、升級的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農業保險不僅可以有效地穩定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經營者的收益保障程度;也有利于為潛在的農業投資提供風險保障,降低固有的風險預期,便于其獲得信貸資金支持。但由于農業保險所固有的賠付率高、回報率低等問題,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加之保險公司在實行商業化經營后對經濟效益的追求,近年來,石河子農業保險業務日趨萎縮。現石河子僅有一家保險機構開辦的農業保險業務,但該保險機構開辦的農業保險業務也是針對團場不針對農工和農民,2007年,農業保險承保金額、保費收入分別為18.6、0.86億元,僅占全轄承保金額、保費收入的1.70%、4.62%。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目前尚未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機構對農業、涉農企業的風險評估,加劇了團場金融供給緊張的狀況。
(五)民間金融缺乏規范引導
正規金融在團場的制度安排缺陷導致民間借貸的活躍,農工的融資成本提高。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和信用社的自主利率定價政策造成金融壓抑效應,并且貸款程序復雜,透明度低,農民貸款意愿受到抑制,轉向民間借貸,以滿足融資需求。民間借貸在緩解農村資金供需矛盾的同時,也大幅提高了融資成本,制約了農工(民)收入的增長,據2010年民間借貸利率監測顯示,民間借貸加權平均利率為12.24%,高于銀行貸款基準利率63.9%。
四、政策建議
(一)繼續強化央行窗口指導功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支農資金投入
人民銀行應因勢利導,充分發揮窗口指導作用,積極引導金融機構特別是涉農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經濟尤其是廣大農工、優質企業與涉農項目的信貸投放。一是要引導涉農金融機構加大規模經營農業土地的資金投入,以逐步形成規模經濟效益;二是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副產品深、精加工企業和建立穩定銷售網絡、拓寬銷售渠道的資金投入,促進農副產品的有序流通;三是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綠色農業生產、集約化經營、無公害農產品銷售及外向型農業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進而切實增加廣大農工的收入。
(二)加大金融產品創新
開發團場基礎設施建設專項配套貸款、新型團場建設貸款、大型農業新型機械設備按揭貸款及租賃業務品種、消費與生產相結合的信貸品種。在團場推廣銀行卡業務,開發適應團場農工需求的借記卡、貸記卡業務,充分發揮金融服務對"三農"發展的促進作用。
(三)創新金融組織機構
一是調整農業發展銀行的職能定位,強化其政策支農功能,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惟一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應集目前分散于各家金融機構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于一身,真正承擔起支農重任;二是強化商業銀行支農功能,重樹農行支農形象,國有商業銀行應擔負一定的支農責任,增加農村信貸資金總量;三是以農村信用社為代表的商業性金融組織向農戶提供小額農戶貸款、種養業貸款等形式的農業產業化貸款,滿足日常生產生活和發展的需要;四是郵政儲蓄銀行要拓寬郵政儲蓄資金運用渠道,建立市場化的團場郵政儲蓄資金回流機制。
(四)強化信貸管理體制改革,出臺適合區域特色的信貸政策
建立和完善貸款營銷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改進和完善貸款責任制,科學合理制定對信貸管理人員發放、回收貸款的綜合考核辦法,對造成不良貸款的責任應做客觀、公正的評價和認定,鼓勵信貸人員在保證和提高貸款質量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新客戶,大膽投放新貸款。上級金融機構要適當下放貸款權限,建立科學的授權調整機制,激發基層金融機構的放貸積極性。(五)加強擔保制度建設借鑒現有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運作模式,由財政、企業、農戶和社會等通過多種途徑,組建政策性、商業性和互助性等多種形式的擔保機構,提高農業風險分擔比例,增強擔保機構經營實力,提高信貸資產質量。
(六)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分散“三農”信貸風險堅持家庭保險和社會保險相結合,政府引導和農工自愿相結合,鼓勵保險機構開辦涉農保險,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多主體的農業保險制度框架,分流金融機構獨立抵御農業災害帶來的信貸風險。
(七)推進團場信用工程建設促進團場經濟金融和諧發展.更好地推進新型團場建設,必須大力改善團場金融生態環境。將信用環境建設納入對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增強對政府改善信用環境的約束力,政府要加大對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的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的認識度;完善團場信用體系建設,發展社會信用中介服務;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在防范信用風險,促進團場金融業務發展中的作用,大力開展信用團場、村、戶建設,培育誠實守信的文明風尚,促進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規范社會信用秩序。
- 上一篇:農村及社區消防安全達標構建通知
- 下一篇:拖拉機安全整頓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