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模式及成效分析

時間:2022-06-12 05:13:22

導語:精準扶貧模式及成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精準扶貧模式及成效分析

1研究背景

楚雄州南華縣自2013年國家提出精準扶貧政策以來,加快了扶貧工作的開展。2014年南華縣積極響應國家電商扶貧政策,建立了中國野生菌第一信息平臺—中國•南華野生菌信息港。2015年南華縣成功申請第二批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進一步促進了其扶貧工作的發展。經過3年多的精準扶貧,楚雄州南華縣貧困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2013年,南華縣貧困人口2.62萬人。2014年年底,南華縣貧困人口減少至20661人。2015年,南華縣貧困人口減少至16167人。2016年,南華縣新增5710人脫貧。本文基于楚雄州南華縣2016年度5710人的脫貧數據,分析南華縣精準扶貧的模式成效,旨在為云南省及其它省市深入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一些借鑒意義。

2精準扶貧模式介紹

2015年10月16日,國家主席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首次提出“五個一批”的脫貧措施,即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五個一批”展現了黨中央扶貧工作的新思路,為扶貧工作確立了新的模式和要求。

2.1產業扶貧

產業扶貧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產業發展為杠桿的扶貧開發過程,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戶收入的有效途徑,是扶貧開發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①。產業扶貧目的在于促進貧困家庭與區域協同發展,激活發展動力。產業扶貧發展內容為:在縣域范圍,培育主導產業,發展縣域經濟,增加資本積累能力;在村鎮范圍,增加公共投資,改善基礎設施,培育產業環境;在貧困戶層面,提供就業崗位,提升人力資本,積極參與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

2.2易地搬遷扶貧

易地搬遷扶貧指將生活在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搬遷安置到其他地區,并通過改善安置區的生產生活條件、調整經濟結構和拓展增收渠道,幫助搬遷人口逐步脫貧致富。易地扶貧搬遷對象主要是居住在深山、荒漠化、地方病多發等生存環境差、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主要包括集體安置和插花安置。集體安置是指將整個村集體搬遷到有條件安置的地區。插花安置是指投親靠友、分散安置移民以及進城購房安置。

2.3生態補償扶貧

生態補償是指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運用政府和市場手段,調節生態保護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關系的激勵性制度安排,是平衡協調區域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生態補償脫貧的主要內容有: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擴大政策實施范圍,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

2.4教育扶貧

教育扶貧就是通過在農村普及教育,使農民有機會得到他們所要的教育,通過提高思想道德意識和掌握先進的科技文化知識來實現征服自然界、改造并保護自然界的目的,同時以較高的質量生存。教育扶貧主要包括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學前教育資助、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普通高中生資助、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免學費、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等措施。

2.5社會保障兜底扶貧

社會保障兜底扶貧是指對貧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由社會保障來兜底,統籌協調農村扶貧標準和農村低保標準,加大其他形式的社會救助力度。社會保障兜底脫貧對象包括無勞動力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家庭、因殘重度貧困的家庭、因病重度貧困的家庭、因災或意外事故造成重度貧困的家庭以及因其他不可抗拒原因,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重度貧困家庭。社會保障兜底扶貧主要措施有加強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大病保險政策對貧困人口傾斜。

3楚雄州南華縣精準扶貧的具體模式及成效

楚雄州南華縣現轄6鎮4鄉,分別為龍川鎮、沙橋鎮、五街鎮、紅土坡鎮、兔街鎮、馬街鎮、雨露鄉、一街鄉、羅武莊鄉、五頂山鄉。根據南華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2016年12月25日統計公布的2016年度龍川鎮、沙橋鎮、雨露鄉和一街鄉1567戶5710人的脫貧數據,可以看出南華縣2016年的精準扶貧工作充分運用了提出的五種類型的扶貧模式,其具體模式及成效分析如下:

3.1產業扶貧

產業扶貧是南華縣主要采用的扶貧模式。據南華縣脫貧數據統計,2016年,雨露鄉有186戶714人脫貧,全部貧困人口都是通過產業扶貧實現脫貧的。龍川鎮有298戶1079人脫貧,通過產業扶貧脫貧的為233戶892人,占龍川鎮脫貧人口總數的82.67%。一街鄉有844戶3036人脫貧,通過產業扶貧脫貧的為626戶6627人,占一街鄉脫貧人口總數的74.67%。沙橋鎮有239戶882人脫貧,通過產業扶貧脫貧的為56戶211人,占沙橋鎮脫貧人口總數的23.92%。

3.2易地搬遷扶貧

易地搬遷扶貧是除產業扶貧外最重要的扶貧模式。據南華縣脫貧數據統計,2016年,沙橋鎮有180戶671人通過易地搬遷扶貧實現脫貧,占沙橋鎮脫貧人口總數的76.08%。雨露鄉有82戶332人通過易地搬遷扶貧實現脫貧,占雨露鄉脫貧人口總數的46.5%。一街鄉有225戶798人通過易地搬遷扶貧實現脫貧,占一街鄉脫貧人口總數的26.28%。龍川鎮有27戶111人通過易地搬遷扶貧實現脫貧,占龍川鎮脫貧人口總數的10.29%。

3.3生態補償扶貧

生態補償扶貧是南華縣結合實際情況推行的特色扶貧模式。據南華縣脫貧數據統計,2016年,南華縣實行生態補償扶貧的地區為雨露鄉和一街鄉。其中,雨露鄉森林覆蓋率達75.8%,林業是拉動全鄉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而一街鄉森林覆蓋率僅為26.8%,處于全縣最低水平,水土流失面積占全鄉國土面積的68.2%,是全州有名的泥石流多發區。2016年,雨露鄉有6戶25人通過生態補償扶貧實現脫貧,占雨露鄉脫貧人口總數的3.50%。一街鄉有3戶12人通過生態補償扶貧實現脫貧,占一街鄉脫貧人口總數的0.4%。

3.4教育扶貧

教育扶貧是南華縣部分地區采用的扶貧模式。據南華縣脫貧數據統計,2016年,南華縣僅一街鄉采用了教育扶貧模式。一街鄉教育扶貧的措施主要有素質提升就業和發展教育兩種。2016年,一街鄉有18戶73人通過教育扶貧實現脫貧,占一街鄉脫貧人口總數的2.4%。其中,通過素質提升就業脫貧的有11戶49人,占一街鄉脫貧人口總數的1.61%。通過發展教育脫貧的有7戶24人,占一街鄉脫貧人口總數的0.79%。

3.5社會保障兜底扶貧

社會保障兜底扶貧是南華縣其它扶貧模式的重要補充。據南華縣脫貧數據統計,2016年,南華縣除沙橋鎮以外,其余三個地區,即龍川鎮、雨露鄉和一街鄉都采用了社會保障兜底扶貧模式,社會保障兜底扶貧的主要方式為醫療救助、孤兒補助和低保。2016年,龍川鎮有64戶192人通過社會保障兜底扶貧實現脫貧,占龍川鎮脫貧人口總數的17.79%。一街鄉有13戶40人通過社會保障兜底扶貧實現脫貧,占一街鄉脫貧人口總數的1.32%。雨露鄉有3戶7人通過社會保障兜底扶貧實現脫貧,占雨露鄉脫貧人口總數的0.98%。

4楚雄州南華縣精準扶貧對其他地區精準扶貧工作的啟示

由楚雄州南華縣2016年脫貧數據可以看出,2016年,南華縣因地制宜,立足本縣的地域特性,積極開展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生態補償扶貧、教育扶貧和社會保障兜底扶貧五種扶貧模式,并取得了巨大成效。這對我省及其它省市深入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帶來了一些啟示。

4.1立足區域特色大力發展產業扶貧

產業扶貧涉及對象最廣、涵蓋面最大,是實現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是穩定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的重要渠道。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孫小蘭教授表示,產業扶貧可以幫助貧困地區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救濟式扶貧不能解決貧困地區的根本問題。產業扶貧可以使貧困地區扶貧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南華縣脫貧數據也表明2016年產業扶貧是南華縣脫貧的主要模式,從實踐上證明了產業扶貧是解決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手段,是精準扶貧、脫貧的重要模式。其它省市精準扶貧需要立足區域特色,大力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加快脫貧致富。

4.2多種扶貧模式助力精準扶貧

據南華縣2016年脫貧數據統計,龍川鎮、雨露鄉和一街鄉都采用了多種扶貧模式。雨露鄉綜合運用兩種扶貧模式脫貧的有83戶332人,占雨露鄉脫貧人口總數的46.5%,運用三種扶貧模式脫貧的有4戶16人,占雨露鄉脫貧人口總數的2.24%。一街鄉綜合運用兩種扶貧模式脫貧的有167戶578人,占一街鄉脫貧人口總數的19.04%。龍川鎮綜合運用兩種扶貧模式脫貧的有36戶149人,占龍川鎮脫貧人口總數的13.81%。其他省市可以借鑒南華縣精準扶貧的成功經驗,因地制宜,運用多種扶貧模式,助力精準扶貧。

作者:黃文娟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參考文獻:

[1]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5):147-150.

[2]唐任伍.精準扶貧思想闡釋[J].人民論壇,2015(10):28-30.

[3]王國勇,邢溦.我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問題探析[J].農村經濟,2015(9):46-50.

[4]韓斌.推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精準扶貧初析———以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為例[J].學術探索,2015(6):73-77.

[5]楊定玉.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問題研究述評[J].民族論壇,2016(2):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