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戰略

時間:2022-11-08 11:14:27

導語:淺談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戰略

一、“三農”問題的主要戰略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三農”問題。改革開放把土地經營權還給了農民,使相當一部分人口紅利從土地的捆綁上釋放出來,農民的自主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大部分農民進城參與工業化建設,推進了城鎮化進程。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村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城鄉不均衡問題也越來越明顯,“三農”問題孕育而生。為了解決“三農”問題,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一系列的戰略措施,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和經驗。1、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隨著工業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國民經濟逐漸由農業轉變為非農業,跨入到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新階段。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適時的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并確定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3]這一目標的提出主要是為了改善農村的居住環境,規劃農村的發展,加強農村的生產生活基本設備設施建設,推進農村科技推廣和進步,完備農村的醫療體系、法制建設等。隨著2005年中央《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2006年中央《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以工業促進農業,以城鎮帶動鄉村發展的體制機制初步逐漸建立了起來,農村的村風、村貌得到了大幅度改善。2、城鄉統籌。城鄉二元結構使得城鎮經濟越來越繁榮,農村經濟越來越貧瘠,城鄉發展差距越拉越大。為了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黨中央極力推出了新型城鎮化,為城鄉統籌明確了方向。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核心,促進城鄉公共產品供給公平均衡,各要素自由流動;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就業政策,改革戶籍制度,引導農村人口有序的流入城鎮,以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均等化、收入分配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從解決農民問題著手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機制,極大的推進了城鄉一體化建設。3、農業現代化。為了深化農村改革,為了推行更好更多更廣的惠農政策,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闡釋“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的農業現代化內涵。[4]2010年又提出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總的來說,就是要用現代工業、科學技術及高效的管理方式武裝農業,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率。為此需要實現農業生產手段現代化、基礎設施現代化、生態環境現代化、勞動者現代化等等。據此,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提高,生產率、資源利用率,農業現代化水平上升到了一個新臺階,農業問題得到了大力改善和提升。4、鄉村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要想中國強盛、美麗、富裕必須讓農業強盛,農村美麗,農民富有,并堅持應堅定不移的深化、加快農村改革。黨的首次創造性的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農業、農村、農民作為一個整體解決“三農”問題。鄉村振興戰略是對過去四十年“三農”問題戰略思想的總結、繼承和發展,為中國“三農”問題的深化改革提供了總體部署,指明了方向。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更是對鄉村振興戰略從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基本原則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而精細的部署,為新時代“三農”問題的解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鄉村振興戰略的整體性

過去,“三農”問題提出來的一系列戰略措施,要么以農村發展為重點,要么以農民富裕為核心,要么以農業現代化為抓手。新農村建設戰略解決的是農村問題,城鄉統籌戰略解決的是農民問題,農業現代化戰略解決的是農業問題,雖然每個戰略體系都相應的包含有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解決,但并不是讓“三農”問題同時協調推進、全面發展的。而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業農村農民的全面發展為著力點,協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均衡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1、全面性。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一個整體性問題,偏廢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稱得上鄉村振興。農民是農業和農村的勞動者、建設者,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主體;農業是農民生活改善的重要實現方式,是農村發展的動力;農村是農民聚集生活的空間,也是農業發展的根據地。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在農業上穩步提升生產能力,供給體系完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化;農民收入拓寬,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村居住環境明顯改善,建成美麗宜居的鄉村。鄉村振興戰略致力于農業農村農民全面發展,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讓農業全面升級,讓農村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真正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鄉村振興戰略使得農業農村農民更好的統籌起來,沒有農業的發展,就沒有農民的富裕,沒有美麗鄉村的建設,農業農村農民三者是相輔相成,協調推進的,只有實現農業農村農民的全面發展,才能真正到本世紀中葉,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2、協同性。鄉村振興戰略不是單一的發展農村經濟。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有機整體,統籌謀劃才能協調推進,只有協同推進才能更好的提升農業、建設農村、發展農民。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質量,以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提高效率來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切實推進農村經濟建設;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的建設,提升組織力,引導農民實行和維護自己的權利,切實推進農村政治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農民,立足鄉村文明,保護優秀傳統民風,摒棄惡俗之風,抵制封建迷信活動,切實推進農村文化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農村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切實推進農村社會建設;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行正確的開發和保護,切實推進農村生態建設。同時,黨的建設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扎實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使基層黨組織處于領導核心地位,督促保障農民權益。只有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協同推進,才能從整體上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6]3、融合性。十六大以后,中央一直重視統籌城鄉發展,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不斷提出政策策略。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7]堅持進行城鄉融合發展。鄉村振興不只是封閉的發展農村,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是開放性的發展,既有農村資源的向外流動,也有城市資源的向內流入。城市建設借鑒農村的生態環境之美,鄉村建設也要吸收城市建設的優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只有城鄉發展充分吸收對方長處,才能夠促使城鄉要素有序自由流動,進行平等交換;促使城鄉產業一體化建設;促使城鄉形態差異化互利性共存;促使城鄉要素融合、產業融合,形成工農互相促進,城鄉相互補缺,共同繁榮富裕的新局面,通過城鄉融合實現鄉村和城市的互利共贏。堅決不能讓城市建設的像歐洲,農村建設的像非洲的現象惡化。城鄉全面融合是實現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黨中央重新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著力點。促進城鄉全面充分融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之一,是整體上打破體制機制障礙,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4、長遠性。“三農”問題是一個歷史性問題,更是當下和今后需要一直關注的持久性問題。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在新時代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制定了“兩個一百年”的兩個階段的奮斗目標,根據提出的戰略部署,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也相應的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三個階段的目標部署。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戰略要取得重要進展,基本形成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到2035年,鄉村振興戰略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全面建成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8]鄉村振興戰略從縱向上為“三農”問題的發展解決做了詳細深入的安排,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指導。

三、鄉村振興戰略整體性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奮斗,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強起來、富起來的時刻。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主要矛盾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在廣大農村表現的尤為突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著力點,因此,鄉村振興戰略的整體性、全面性就顯得格外重要,決不能讓“三農”問題的某一要素、某一階段的發展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絆腳石,要系統、協同、關聯、可持續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到一個都不能少。鄉村振興戰略的整體性沿著縱向和橫向兩個“坐標”同時推進,其縱橫方向的同時推進不僅為農業農村農民的充分發展提供了遵循,也為城鄉的平衡發展提供了指導,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重要戰略舉措。1、鄉村振興橫向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是不分地域的小康,是全國人民一個都不能少的小康。多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足以說明沒有農村、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城市和農村的發展都需充分、均衡。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經之路,鄉村振興戰略的橫向發展表現在農業農村農民的全面發展;表現在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和黨的建設的統籌推進;表現在城鄉的充分融合;提出的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9]這20個字是相輔相成,橫向發展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產業興旺促使農村產業更好的進入經濟市場,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只有產業興旺了,農村資源才能夠更好的得到利用,農民收入才能夠增加,生活才會更加富裕,從而實現全面小康社會路上的一個都不能少。生活富裕了,農民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了,公共基礎設施完善了,醫療有了保障,對居住環境也有了要求,進而促進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態宜居,增進全面小康的文化建設、生態建設和社會建設。總之,只有切實推進鄉村全面、協同的橫向發展,才能讓“三農”問題不會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絆腳石,才能實現全域的小康、全民的小康、全國的小康。2、鄉村振興縱向發展——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兩個百年奮斗目標首次提出是在中共十五大報告上,中共十八大再次對兩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行了重申。把握歷史發展新方位,順應時展新特點,抓住主要矛盾新變化,面對社會發展新機遇,報告對兩個百年目標的實現做出了新的戰略安排,明確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步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目標。根據報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時間階段安排,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對鄉村振興戰略做了三階段的部署,從2020年到2035年再到2050年,每個階段都設定了具體而詳細的目標。鄉村振興是一個攻堅戰、持久戰,不是一蹴而就,速效速成的。所以,需要制定每個階段更加明確的目標,為可持續發展指引方向、合理規劃、提供指導。鄉村振興戰略縱向發展表現為代際間或者是不同時期的可持續發展,每個發展階段都是緊密傳承的發展,是相互照應的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不僅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發展,也不僅是我們這一時期的發展,它是管長遠,管持久的。鄉村振興戰略的階段目標任務是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階段安排的一部分,鄉村振興的縱向發展為順利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好每一步。

四、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為更進一步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遵循和指導,為新時代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全面、協調推進提供了解決措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縱橫兩個方向提供了向導。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戰略,只有從根本上入手、全方位入手,才能更好的推進農業農村的發展,讓農民在改革開放的路上更有獲得感。

作者:鄧雅杰 單位:中共四川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