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轉移支付的目的試議
時間:2022-01-13 02:47:45
導語:社保轉移支付的目的試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直接目標:提供最低標準的社會保障服務
從中國國情來看,各省、各地市州、各縣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懸殊,社會保障服務的均等化將有助于統一市場的建立,有助于縮小中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之間的經濟和社會差距,實現各地區、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有助于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和協調發展,有助于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穩定。當然,實現全國各地社會保障服務能力的均等化,并不意味著要拉平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更不意味著要達到全國人均社會保障收入水平的均等化,而是要在考慮標準支出需求和標準收入能力的基礎上,使各地的社會保障服務能力達到相對均衡。直接目標:提供最低標準的社會保障服務從中國目前的經濟社會情況來看,東部同中西部地區經濟狀況差異很大,各種社會福利基礎設施的條件大相徑庭,社會保障服務水平也苦樂不均。這對于許多具有固定地理位置的社會保障服務(比如社會救助)來說,這種差異會長期存在下去,很難完全被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抹平。許多中西部地區由于主體稅種上劃而導致地方政府收入受限,財政自給能力弱,而社會保障支出剛性強,社會保障供養人口多,人均社會保障財力水平低,社會福利基礎設施落后,這些地區單純依靠自身的固定收入很難實現社會保障財政平衡,所形成的社會保障收支缺口除了依靠地方政府努力增收節支來縮小以外,上級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是確保地方政府正常行使其社會保障職能的重要經濟來源。
因此,目前提出實現社會保障服務在全國范圍內的均等化是不現實的,不得不降格以求,把社會保障服務均等化目標定位在至少具備基本社會保障服務供給的目標層次上,以保障各地以及各級政府至少提供最低標準的社會保障服務。也就是說,即使承認現階段富裕地區能夠提供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社會保障服務,也要確保貧困地區有能力提供不太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社會保障服務,確保貧困地區社會保障服務的提供要滿足國家最低標準。如何盡快通過科學、合理、規范的社會保障轉移支付,解決貧困地區由于客觀因素所造成的社會保障財政縱、橫向失衡的突出矛盾,是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近期的工作重心之一應當是重點資助那些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偏遠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加大對這些地區的社會保障轉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加大非配套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的份額,滿足這些地區最低標準的社會保障需求,抑制地區間社會保障服務水平的進一步拉大,維護社會穩定。除此以外,社會保障轉移支付制度的目標還包括城鄉之間的社會保障服務均等化。從目前來看,城市的社會保障服務水平遠遠高于農村地區,這不僅體現在制度的覆蓋率和保障水平方面,還體現在社會福利基礎設施方面。因此,社會保障轉移支付制度要確保廣大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服務水平能夠接近于城市水平,使城鄉間不公平問題能夠逐步得到解決。近期首要的工作目標應該是實現城鄉居民享受社會保障服務的機會是均等的,即農村居民能夠享受到同城市居民一樣的社會保障覆蓋率,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使得居民不會因城鄉差別而被排除在社會保障覆蓋范圍之外,保證居民具有平等地分享社會保障服務的機會。不僅養老和醫療保險如此,還要逐步實現社會救助和福利、醫療保障和公共衛生、義務教育等制度的全面覆蓋,保證城鄉公民具有平等地參與和享受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機會。
目標分解
目標分解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各地社會保障服務的均等化。受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及政府財政承受能力的制約,目前中國完全實現各地社會保障服務水平的絕對均等化的條件尚不成熟,社會保障服務均等化目標的實施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般都有一個范圍從狹到寬、服務水平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所以,社會保障轉移支付制度的推進應該與整個社會保障制度和財政體制的構成相吻合,與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目標相協調,分階段、分步驟地實施,每個階段的側重點和措施均應各不相同。在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較大的情況下,較為可行的選擇是經歷“區域內的均等化——區域內城鄉間的均等化——區域間的均等化——區域間城鄉間的均等化”的目標達成過程,即首先要實現東、中、西三大區域內部不同城市之間、不同農村之間的均等化,其次要實現三大區域內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均等化,再次要實現不同區域之間的不同城市之間、不同農村之間的均等化,最后要實現不同區域間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均等化,最終達到全國居民不論生活在哪個地方,不論是什么身份,都能享受到大體相當的社會保障服務,從而實現社會保障轉移支付制度的終極目標。對于政府間轉移支付的目標分解問題,有學者將不同階段和不同的公共服務類型結合考慮,將轉移支付目標進一步按不同的區域(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和全國)、不同的項目范圍(國防、行政、教育、衛生、科研及社會保障)和實行轉移支付的不同的時期(過渡、中期、遠期)進行分解,對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項目、在不同的時期分別采用不同的標準設計轉移支付制度。
如對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在過渡時期除國防費采用均等化標準外,行政、教育、衛生等費用均采用最低標準;全國在轉移支付的中期除國防費采用均等化標準外,行政、教育、衛生均按基本標準,而科研費用、社會保障則按最低標準;全國在轉移支付的遠期要求所有項目均采用均等化標準。雖然不同階段的劃分、均等化標準、基本標準及最低標準等的確定有待于對全國各地財政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的測算,但分階段分層次分項目確定轉移支付目標的思路是可行的。借鑒這一思路,筆者對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的目標也進行類似的分解,不同的是將其項目范圍界定為社會保障的各子項目。由此可見,當前在制定社會保障轉移支付制度的過程中,僅僅籠統提出以社會保障服務水平均等化為目標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制定現階段要達到的具體目標,即在哪些方面要實現的社會保障服務均等化的程度,才能為確定標準支出需求以及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的規模提供一個科學的直接的依據。如表所示,在過渡時期,對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養老、醫療、失業和生育等保險項目宜采用基本標準,而優撫安置、社會救助、工傷保險和社會福利等項目均采用最低標準;在中期,優撫安置、社會救助、工傷保險和社會福利等項目均采用基本標準,而養老、醫療、失業和生育等保險項目宜采用均等化標準;在遠期,要求所有的社會保障項目均采用均等化標準。這樣就按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需要,社會保障各項服務分別設定一個初步實現均等化的前后順序,并從初級到高級劃分若干階段,確定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規劃,從而逐步向最高目標逼近的過程。
作者:柯卉兵單位: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社會保障研究所
- 上一篇:漫談社保對居民消費的影響
- 下一篇:小析國外社保制度的發展及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