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學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4-26 10:05:55
導語:社會保障學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保障是“以政府為責任主體,依據法律規定,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對暫時或永久失去勞動能力以及由于各種原因而生活發生困難的國民給予物質幫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1]在微觀層面,它保障國民收入穩定、生活安定,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在宏觀層面,它調節國民收入不均、緩和社會矛盾,是社會政治的穩定劑和經濟發展的催化劑。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收入分配的差距也日益增大。保民生、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問題逐漸成為我國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熱點,理論研究、完善制度及培養社會保障人才迫在眉睫。為此,20世紀80年代,由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率先開設《社會保障學》作為社會保險、社會工作和管理等專業的主干課程。此后,《社會保障學》相繼成為高等院校管理類、經濟類等相關專業課程體系的一門重要課程。
一、《社會保障學》概況
1.課程的性質?!渡鐣U蠈W》是隨著社會保障的理論與實踐活動的發展而逐漸形成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它是研究社會保障產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即研究以國家為主體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以保障社會成員基本生活需要的特殊分配關系及其發展規律性,是一門涉及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多學科的應用型社會科學[2]。相對其他學科,《社會保障學》具有多學科交叉性、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專業人才社會需求量大等特征。為此,在《社會保障學》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師資力量的培養,課程內容設置兼顧理論和實踐,尤其要注重實踐教學環節。2.課程的主要內容?!渡鐣U蠈W》是研究社會保障的制度安排、運行機制及其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具有較完整的理論和實務體系。其主要闡述社會保障基本理論、思想流派、歷史沿革、制度模式、基金籌集以及管理體制等內容,以及系統介紹我國社會救濟、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等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發展趨勢及實務知識。3.課程的培養目標。當前我國在養老、醫療、住房等方面的社會問題比較突出,國家和社會迫切需求精通業務的社會保障專門人才,尤其需要對社會保障進行頂層制度設計的高級管理人員和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基層管理人員?!渡鐣U蠈W》是高等院校管理類、經濟類、社會學類等相關專業的一門必修專業基礎課或專業選修課,其課程的培養目標應形勢所需應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具體而言,以“應用型”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中心,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社會保障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了解國內外社會保障的歷史發展沿革和最新動態,把握當前我國的社會保障的法律政策,具備運用所學社會保障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把學生培養成能在政府部門、政策研究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社會保障工作的應用型管理人才。
二、《社會保障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社會保障學》教材編寫實務性不強。相對已建立一百多年的西方社會保障制度,我國社會保障制度起步較晚,至今只有五六十年的時間?!渡鐣U蠈W》在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才成為一門自成體系、相對獨立的新興學科。目前,就從近幾年出版的社會保障教材來看,比較有代表性的教材是2016年孫光德、董克用主編的《社會保障概論》(第五版)、2010年趙曼編著的國家級精品課程教材《社會保障學》,以及2010年林嘉主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社會保障法學》?;蚴且驗槲覈鐣U现贫绕鸩竭t、制度尚不完善,而西方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相對比較成熟的緣故,目前的國內社會保障教材基本上都側重介紹國外的社會保障制度、原理、起源、理論觀點及思想流派,而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實務內容往往粗略帶過,甚至對涉及百姓民生的醫療、養老、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保險費率、保險待遇的計算、保險待遇的給付條件及程序都語焉不詳。這種教材內容體系編排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2.教材內容略顯滯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起步遲,立法層次低,制度尚待完善。自1986年社會保障改革啟動以來,隨著社會發展需要,我國政府部門每年都出臺幾部到十幾部社會保障方面的法規政策文件。這些社會保障政策一方面變化頻繁,另一方面因國內不同地區經濟狀況不同,在政策具體執行上也存在著諸多差異。如2009年9月,國務院頒布《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從2009年起啟動試點實施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新農保)。2011年6月,又頒布《關于開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從2011年起啟動試點工作,開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城居保)。2014年2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合并實施新農保和城居保,在全國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再比如,為了貫徹實施《社會保險法》,自2011年7月1日起,北京、上海、廣東、青島、福建等各地陸續出臺地方政策調整本地區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五險”制度。而教材從編寫到出版至少需要一、兩年的時間,若是修訂也至少需要一年半載的時間,這就必然導致教材的部分內容滯后于社保政策制度的頻繁變動。3.教學的“實踐性”不足?;谏鐣U蠈W科的專業應用性,為培養能在政府部門、政策研究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社會保障工作的“應用型”人才,要求學生不但要掌握扎實的社會保障理論知識和基本方法,而且要具備應用所學知識、方法、政策規定分析、解決錯綜復雜的社會保障實務問題的綜合能力。然而,在以往的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考慮學科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往往一味采用講授教學方法。以教師和書本為中心,教師一廂情愿地把課本知識填塞給學生,缺乏與學生交流互動。學生被動地聽、記,在灌輸中逐漸喪失了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雖了解識記社會保障的基礎理論,但語言表達、社交、合作與創新精神等能力得不到訓練,社會保障實務操作技能缺失,分析、解決社會保障實踐問題的綜合能力更得不到培養,缺乏實踐能力。
三、《社會保障學》的教學改革探討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教育應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和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出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社會保障學》的教學改革應從根本上體現這一指導思想。1.精心選用教材,并適當調整、補充教學內容。選取教材,不僅要根據學生專業實際需要,也要考慮時代性和權威性。相對而言,本門課程可以選用的較好教材有兩本:其一是中央財經大學劉鈞編著的《社會保障理論與實務》(第三版);其二是中國人民大學孫光德、董克用主編的《社會保障概論》(第五版)。這兩本教材都是在《社會保險法》實施后出版的,內容兼具理論和實踐、體系周全,相對其他教材具有時代性,而且都是由社會保障領域的知名教授編著的,或是北京高等教育精品課程教材,或是教育部推薦的教材,具有權威性,適合高等院校本科專業學生使用。此外,基于課時有限,授課教師可以考慮在教學過程中縮減或擯棄部分過于繁瑣的社會保障基礎理論,如社會保障制度的思想流派等知識,而相應增加社會保障實務操作內容。同時可向學生推薦一些拓展廣度、深度的社會保障書籍或期刊,以及能夠反映實務現狀的網站,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民政部網站等,以取長補短,完善課程知識結構體系。2.緊跟社會保障領域改革步伐,及時知識保鮮。隨著國家對民生的關注,社會保障領域的政策、法規不斷推陳出新,要教好、學好《社會保障學》,無論教師或是學生都不能滿足于教材上的知識,都必須隨時了解掌握當前國內外社會保障改革與實踐的動態,否則就有知識陳舊過時的危險。教學中,教師應當即時了解并向向學生介紹社會保障領域發生的新聞熱點事件,或是相關政策制度的最新變革,并組織學生討論學習,促使師生都能夠與時俱進地進行知識保鮮,及時掌握到社會保障領域中最前沿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思考能力及創新精神的培養也頗有益處。3.探尋多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據《社會保障學》跨多學科、內容繁多、制度政策更新頻繁等特點,教學應綜合考慮教學內容的時代性與豐富性、課程的基礎性與專業性、經典與現代關系的處理、理論實踐并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課內外結合等因素,教學方法及手段應靈活多樣。教師可以根據授課內容和授課目的的不同探尋講授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互動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綜合應用。具體而言:針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及重點的歸納,可以采用傳統的講授法,在有限的課時內幫助學生掌握盡可能多的學科基本理論知識,培養扎實的理論功底。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并非要徹底否定課堂講授,而是探索如何在扎實理論知識的基礎之上改革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正如一位學者所說:“知識畢竟是方法的載體,知識過于薄弱,方法也難見發達?!保?]此外,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鏈接網絡豐富的教學資源,靈活、生動展示形式多樣的教學資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知識結構。4.加強實踐教學,探索多種實踐方式?!皩嵺`教學是高等學校重要教學環節之一,對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保?]從教學環節來看,《社會保障學》的課堂教學應幫助學生系統、全面、掌握社會保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政策法規、實施原則,了解學科發展動態,提高執行政策法律的自覺性。為了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還應當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并盡可能探索多種實踐方式。當前實踐方式如下:第一,調查研究法。學生畢業工作要面臨包羅萬象的的民生保障問題,因此,社會保障實踐教學應立足現實問題。教師可就老年、就業、醫療、工傷、殘疾人、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等八個重點章節,指導學生確定調研課題,學生分組分工走訪學校周邊相關社會保障主管機關、經辦單位,或發放問卷談訪調查,查閱資料,撰寫調研報告。這種實踐方式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創造力,提高社交和合作能歷,全面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其二,模擬實驗法。即利用實訓時間,開放社會保障管理信息系統實驗室,運用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常用的應用軟件,組織和引導學生模擬社保經辦人員、企事業社保專員、參保人對各種社會保障業務,尤其是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的基金籌集、管理和運行流程進行模擬操作,幫助學生掌握社會保障管理和運行的基本業務和操作技巧。其三,其他實踐教學。如,與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合作建立教學實踐基地,帶領學生參觀甚至參與政府部門的社保事務流程,也可請政府社保工作人員來學校專題講座,進行相關政策講解或實踐操作介紹。通過這些實踐方式讓學生直觀了解體會社會保障制度實際運行過程,掌握實踐技能。
總之,障學科具有跨多學科、實踐性強、制度政策更新頻繁、專業人才社會需求量大等特點。教師應根據專業實際選擇高質量教材、調整教學內容、注重知識保鮮和實踐性教學,并探尋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手段和實踐性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分析、解決社會保障實務問題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孫光德,董克用.社會保障概論(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4
[2]鄭功成.社會保障學[M].北京: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6-7
[3]許崇利.中美法學教育模式之比較———法官型人才V律師型人才[J].廈門大學法律評論,2006(11):16
[4]曾煜.社會保障教學中實踐教學環節的價值探討[J].勞動保障世界.2008(8):40
作者:王碧英 單位:福建江夏學院
- 上一篇:化工行業安全生產影響因素
- 下一篇:高職英語教育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