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求與實踐

時間:2022-07-12 09:51:42

導語: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求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求與實踐

[提要]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黨中央日益突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地位,不斷推動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程。當前,內蒙古已經初步建立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形勢不斷加劇以及就業方式的多樣化等情況,社會保障事業在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方面仍然面臨艱巨的任務。

關鍵詞:內蒙古;社會保障;社會保險

社會保障是國家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用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是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全面發展階段,在黨的報告中指出:“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黨的五中全會明確“十四五”時期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藍圖,指出我國已基本建成以社會保險為主,包括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制度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6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在保障體系建設工作中取得重大成就,但面對黨中央對新時代社會保障體系的總體要求,仍然面臨艱巨的任務。

一、內蒙古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

自內蒙古自治區成立至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切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重解決民生領域中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強化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內蒙古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

(一)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社會保險方面,內蒙古自治區于1999年11月29日正式實施《內蒙古自治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條例》,2011年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2012年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在內蒙古101個旗縣(市、區)實現了全覆蓋。2015年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施辦法》,實現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養老保險的并軌,并加入職業年金模式。1999年自治區面對全區開展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2003年下發《內蒙古自治區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管理暫行辦法》,完善農村牧區合作醫療制度,2007年全面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2016年出臺《內蒙古自治區整合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工作方案》《關于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意見》,實現了全區公民享有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2014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內蒙古自治區工傷保險條例實施辦法》,對工傷保險基金、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工傷保險待遇等相關問題做了細致的說明。為保障女職工在生育期間的權益,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生育保險試行辦法》。為保障失業人員在失業期間的基本生活,促進再就業,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失業保險實施辦法》。2019年自治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印發了《關于降低社會保險繳費率有關問題的通知》,涉及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費率,切實為企業減輕負擔。社會救助方面,2015年12月1日實施的《內蒙古自治區社會救助辦法》,自治區的社會救助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社會福利方面,2014年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全力推進養老服務業全面健康快速發展。2015年出臺《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關于促進全區殘疾人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發展的意見》,推動全區殘疾人事業實現新的發展。《內蒙古自治區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的實施,為內蒙古兒童福利發展指明了方向。在社會優撫方面,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認真貫徹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重要部署,在保障優質安撫對象的基本生活、維持其合法權益、提高社會政治地位等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

(二)社會保障覆蓋范圍持續擴大。截至2019年末,內蒙古自治區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768.2萬人,比2018年增長2.4%,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763.4萬人,增長4.1%,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178.4萬人,增長0.6%。其中,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人數1,647.7萬人,下降0.7%;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在職職工人數359.9萬人,增長2.3%。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267.4萬人,增長4.6%;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4.6萬人,下降6.1%。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100%,基本實現全區適齡人口的全覆蓋。醫療保險方面,全區醫療保險的參保人數已由制度啟動之初的120萬人增長至2019年底的2,1784萬人,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實現了內蒙古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員的全面覆蓋,基本實現應保盡保。社會救助方面,截至2019年底,內蒙古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7.84萬人,與建制之初的6.8萬人相比,保障覆蓋人數增加了31萬余人,增長率達到450%;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的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126.39萬人,與建制之初相比增加了86.39萬人,增長率超過200%;全區救助供養人數共計8.24萬人,比2004年的4.2萬人增加了4萬人。社會福利方面,實現80歲以上老年人高齡津貼全覆蓋。

(三)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在養老保險方面,2020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已連續16年實現上漲,同時也是連續5次實現機關事業和企業同步調整,年均增長5%左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從2015年的85元增長到現在2018年的128元,并于2019年底出臺了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節機制的實施意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將穩步提高。進一步提高了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不斷提高失業保險金的發放標準,2018年6月提高到1,548元/月。醫療保險方面,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164.34億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支出110.48億元,全區城鎮職工、城鄉居民醫保政策內住院費用平均報銷比例達到了85%和75%左右。2020年,自治區印發《關于做好2020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確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到550元,在穩定待遇水平方面,要求強化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功能。社會救助方面,內蒙古實行城鄉低保標準和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2020年自治區印發《關于2020年全區社會救助標準有關事宜的通知》,確定內蒙古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至月人均732元,位居全國第八位,內蒙古農村牧區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至年人均6,307元,位居全國第九位。內蒙古城市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達到月人均1,246元,農村牧區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達到年人均10,043元,部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對象照料護理平均標準達到月人均430元。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對象照料護理平均標準達到月人均1,078元。

二、黨中央關于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要求

在黨的報告中指出:“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明確提出“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一方面當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發揮的作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就是要保證社會保障對人民群眾最基本物質生活需求的兜底職能;強調社會保障的普惠作用,使人民群眾能夠共享社會保障賦予的基本權益;對政府在提升社會保障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可以理解為新時期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具體思路。首先,體現了社會保障對廣泛性、全面性、公平性的要求,實質是要求社會保障的項目都能夠覆蓋到全部有需求的人身上,重點在于打破城鄉間差別。其次,提出了政府、個人、企業與社會各方均需要依法自覺地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社會保障應盡可能滿足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同時也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避免滋生不勞而獲的依賴心理,帶來不良的社會影響。再次,要注意社會保障制度的延續性,不僅要能夠滿足當代人的需求,維護代內公平,也要努力維護其代際間公平,強調為了滿足不同人民群眾對社會保障的差異性需求等。黨的報告為新時代社會保障體系在思想上建設提出了總體要求,而且從實踐層面為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準則。報告中明確要求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統一的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促進各項社會福利事業與住房保障的全面發展等。這些論述是我國社會保障領域中人民群眾廣泛關注的關鍵性問題,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方案的執行準則。黨的五中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時期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更健全的發展目標,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提供了行動指南。

三、內蒙古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思考

結合黨中央對新時代社會保障體系的總體要求,內蒙古自治區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仍然面臨艱巨的任務。

(一)努力實現社會保障覆蓋全民。社會保障覆蓋率反映一國社會保障體系對廣大人民的惠及程度,以社會保險為例,當前自治區的社會保險體系主要是以非私營企業和大中型企業的正規就業者為主要的參保對象,小企業員工的參保情況還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一些新興商業模式下的就業人員,比如“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等工作人員的參保情況更是得不到保證,違背了制度中人人參與、共享權益的理念。在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中還對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做了強制性的要求,而對于城鄉居民和無雇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社會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則可以自行選擇是否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因此這部分人群是否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從法律或國家政策的規定上來看,并非是一種強制的法定義務,這就導致有相當一部分人員由于個人或用人單位的原因而沒有參加養老保險,尤其是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制度在覆蓋面上的問題比較突出。當前情況下,擴大社會保障參保覆蓋范圍的重點是充分利用媒體加大宣傳《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不斷向企業經營者灌輸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法律意識,逐步提高非公有制單位員工和非正規的從業人員的參保積極性,提高參保的待遇,把更多的人員納入到社會保障的范圍之中,推動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率。

(二)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內蒙古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存在著城鄉發展不均衡、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后等一系列問題。不斷對制度進行改革和創新,是推進和完善我區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必經路徑。當前,社會保障資源的城鄉差距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以養老保險為例,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基金支出額分為740.94億元和43.82億元,參保人員分別為694萬人與743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年人均基金支出10,676.4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為年人均基金支出589.8元;2018年,內蒙古農村牧區的養老保險基金無論是收入總量還是人均收入都遠低于城鎮。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過程中應該堅持共享的價值理念,逐步增進社會保障的包容性和公平性,使人民群眾實現平等共享的社會權益。進一步完善政府的公共財政支出體系,努力實現自治區政府的社會保障支出向農牧區傾斜,優先保證農牧民在社會保障方面的待遇水平。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方面,以養老保險為例,內蒙古的法定保險體系處于以政府為主導的獨大局面,補充養老保險發展滯后,職業年金是機關事業單位強制性建立的,但是絕大部分企業尚未建立企業年金,發展緩慢且覆蓋人群較少,退休企業職工的商業養老保險在當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多層次的社會保險體系發展嚴重滯后。未來應在以政府主導的基本養老保險基礎上,進一步加快發展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鼓勵有條件的個人積極參加商業性保險等,在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滿足社會保障的多層次建設需求。

(三)不斷夯實社會保障物質基礎。內蒙古自治區與全國同步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使老年群體在養老保險、醫療保障、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存在缺口,制度的穩步運行存在一定隱患。以養老保險基金為例,2018年全區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714.9億元,其中,保險費收入519.3億元,財政補貼收入173.7億元;基金支出739.8億元,中央調劑金受益30.5億元,基金當期結余5.6億元,全區基金累計結余572億元,養老基金當期出現結余說明其收支是平衡的,但是分析數據的具體構成便可以發現,養老金收入和支出的平衡只是一種表象,是建立在個人賬戶空賬以及各級財政資助前提下的平衡,如果做實個人賬戶,養老金目前已經出現了基金短缺的情況。隨著未來老齡化的加劇,基金短缺情況還會進一步加劇。另外,結余積累的社會保險基金從安全性的角度出發,當前仍面臨投資渠道窄,保值和增值相對困難,社會保障長期資金平衡和基金保值增值壓力加大。下一步自治區應研究如何穩步推進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和運營,完善內部控制和財務管理制度,擴大基金投資規模,充分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強化投資監管,努力實現基金的保值和增值,不斷夯實社會保障的物質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1]全國干部培訓教材編審委員會.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治理[M].人民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

[2]朱炳文,劉銀喜.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內蒙古社會建設70年)[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

[3]鄭功成.全面理解黨的報告與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7(05).

[4]丁建定.試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思想[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雙月刊),2018(02).

[5]鄭功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現狀評估與政策思路[J].社會保障評論,2019(01).

作者:楊艷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