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期公民賣現自身利益研討論文

時間:2022-05-06 05:25:00

導語:社會轉型期公民賣現自身利益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轉型期公民賣現自身利益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目前我國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的表現形式及特點;我國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的原因分析;我國當前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的對策分析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當前我國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的表現形式、民政治參與是現代民主政治的核心、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網上虛假信息,散播反動言論、當前我國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的特點、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社會矛盾不斷激化、通過互聯網可以降低公民非制度化參與的成本,提高公民非制度化參與的能力、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與制度化參與的高成本、公民的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識淡薄、正常的參與渠道不暢和利益表達機制不健全、政府行為的失范與監督制衡機制的失效、發展經濟,為公民正常的政治參與提供物質基礎、提高公民文化素質,培養公民參政議政能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提高政府的威信與政治文明程度、完善政治參與制度,拓寬制度化政治參與渠道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由于現階段我國處在社會轉型期,各方面不穩定因素增多,部分公民常常訴諸于非制度化政治參與以賣現自身利益。隨著社會的發展,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的形式和內容也呈現出新的特點。

關鍵詞:政治參與;非制度化;民主政治;社會穩定

1目前我國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的表現形式及特點

1、1當前我國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的表現形式

公民政治參與是現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政治參與的擴大是國家政治發展和國家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標志。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把政治參與界定為“平民試圖影響政府決策的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政治參與活動也出現多種形式:(1)越級上訪,或違規上訪。主要是上訪者沒有遵循法定程序逐級反映情況,而是跨越下級部門直接向上級部門反映問題,試圖通過上級的行政命令來解決問題。(2)行賄行為。主要是公民或團體為了自己或團體的某種利益,向國家工作人員進行賄賂。如農村中對村干部行賄、各級人大代表的賄選等。(3)非理性的網絡參與。互聯網絡的發展給公民提供在網上充分享受信息和言論自由權的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也使得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網上虛假信息,散播反動言論,從而破壞社會穩定,阻礙民主政治的健康發展。(4)非法聚集。近幾年,由于城市居民在房屋拆遷、農民在耕地征用問題上遭到許多不公正的待遇,自身利益受損得不到合理的解決而到政府門前靜坐和示威游行等。這些活動有時還有一些邪教或者地方惡勢力的參與。(5)暴力抗法。主要指一些公民漠視國家的法律法規,因不滿有關決定而產生的抗拒行為。他們抱著“法不責眾”的心態,為了維護自己或團體的利益而對法律法規、有關決定采取不服從的態度。(6)暴力攻擊干部、沖擊政府機關。近年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經常受到暴力恐嚇、威脅。直接暴力攻擊執法人員的行為時有發生,更有甚者沖砸國家機關和政府。

1、2當前我國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的特點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社會矛盾不斷激化,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現象也呈現出許多新特點:(1)參與動機的狹隘性。非制度化參與的主體多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只有在自身利益受損后才進行參與。這種政治參與本身并不是參與者的目的,“他們的利益要求通常是向某個官員或政治家提出的個人或家庭的利益”,重視的是短期效應。(2)參與方式的網絡化。“互聯網是一種信息能夠在瞬間生成、瞬間傳播、實時互動、高度共享的傳播媒介,是一種新的政治參與手段”,通過互聯網可以降低公民非制度化參與的成本,提高公民非制度化參與的能力。(3)參與行為的非理性。由于非制度化參與的主體主要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的政治素質和文化水平相對比較低,守法意識不強,在參與過程中常不通過法定渠道,對自己行為是否合法以及行為可能帶來的后果不加考慮,所以很容易導致嚴重的后果。(4)參與過程的非組織性。非制度化政治參與主要是個人或小團體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聚到一起的,只有當利益受損時才臨時組織起來,沒有一定的組織和規章制度,常呈現無秩序和無組織的特征。(5)參與結果的低效率。非制度化政治參與在行為上常采取極端的手段,缺乏合法性,所以不容易達到預期的參與目的,參與效果不甚理想。

2我國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的原因分析

2、1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與制度化參與的高成本

經濟的發展可以增加國民財富和提高公民教育程度,從而會增強人們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經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期,經濟的迅速發展也帶來了社會資源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日益突出,社會兩極分化極其嚴重。城鄉間、區域間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導致弱勢群體、落后地區的不滿。在我國,由于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的主體主要以弱勢群體和“草根階層”為主,其社會地位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把大部分的財力和精力投入到政治參與中來。只有當他們的利益受到侵害,忍耐到一定極限時才被迫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進行政治參與。另外,現實中一些不合理制度的存在,有些政府部門的不負責任、打擊報復等行為也讓人們對政府失去了信心,對通過合法渠道的制度化參與極度不信任。

2、2公民的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識淡薄

公民的文化素質直接影響著政治參與的水平和質量的高低,“受過良好教育的公民因為有健全的認知技巧,學歷高的公民政治關心程度也高,這在某種程度上強化著教育與政治參與的相互關系”。由于受教育水平的影響,我國公民對法律、制度、政策的了解不夠深入,且缺乏相關的參與技能,這就使受教育水平比較低的公民在利益表達的時候不考慮參與的方式是否恰當,在參與的過程中很容易采取激進的方式,導致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的發生。另外,由于我國封建歷史比較悠久,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多人寧愿相信“關系”,“門路”的力量,也不愿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行事,從而導致“潛規則”的流行和非制度化參與的不斷發生。

2、3正常的參與渠道不暢和利益表達機制不健全

非制度化政治參與與制度化政治參與密切相關,呈此消彼長的關系。英國工黨著名的理論家哈羅德·拉斯基曾指出:“人們一般是習慣于服從的,如果他們離開了政治行為的常規,那就是說明國家存在有嚴重弊端”。一般地說,如果利益表達機制健全,公民能通過正常的渠道來表達和維護自己的利益,那么就不會采取非制度化的參與方式;反之,公民就會轉向通過非制度化參與的形式來達到目的。在我國人民群眾進行政治參與的制度化渠道主要有:居委會、鄉鎮機構等基層組織;人大、政協系統;信訪系統,司法系統;新聞媒體行業協會等,這些渠道為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提供了途徑和保障。但由于諸多原因,這些參與制度和參與途徑效果并不理想,致使群眾的利益得不到維護,從而導致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現象日趨嚴重。另外,成熟的民間自治組織的存在也是公民進行政治參與的重要渠道,但在我國出于社會穩定的考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民間組織的數量,所以難滿足一些利益主體參與政治的要求。

2、4政府行為的失范與監督制衡機制的失效

從理論上講,政府職能部門的權力是人民委托授予的,為人民服務是政府部門應盡的責任,因此政府行為在公民政治參與過程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但由于政府工作人員隊伍素質參差不齊,有些政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漠視公民權利、野蠻執法。導致政府行為失范的現象日趨嚴重,特別是有些基層干部官僚主義嚴重,不依法辦事,態度蠻橫,很容易激化矛盾。

3我國當前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的對策分析

3、1發展經濟,為公民正常的政治參與提供物質基礎

一個社會的政治參與水平同它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聯系。“高水平的政治參與總是與更高水平的發展相伴隨,而且社會和經濟更發達的社會,也趨向于賦予政治參與更高的價值”。因此,必須大力發展經濟,使公民有足夠的財力和物力投入到政治參與中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構建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這關系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所以我們要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為公民的制度化參與提供一定的物質基礎。

3、2提高公民文化素質,培養公民參政議政能力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公民文化素質,從而為有序、理性的政治參與的形成奠定基礎。第一,發展教育,提高公民政治參與的整體素質。一般來說,人們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對民主的要求也會越高,這是增強公民政治參與的前提條件和基礎。第二,培育新型政治文化,增強公民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和法制意識。“所謂政治文化,就是一個國家中的階級、團體和個人,在長期的社會歷史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某種特定政治價值觀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為模式。”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將對國家政治生活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3、3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提高政府的威信與政治文明程度

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不斷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可以實現政治民主化、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減少非制度化的政治參與。第一,加速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政治參與的調解機制。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開放政治自由的空間,促進民間組織和行業協會的發展,在制度建設上為公民的有效制度化參與打開通道。同時,政府應注重構建有效的社會控制機制,以預防和處理各種非制度化政治參與活動。第二,提高政府威信,使政府能夠取信于民,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以適度介入的方式來幫助社會克服內部沖突。尤其是規范政府行為,增強政府的公開性和透明性,建立“陽光政府”。減少政府侵害群眾權益的擾民行為,使政府真正能夠代表人民的利益。

3、4完善政治參與制度,拓寬制度化政治參與渠道

公民的政治參與離不開制度化的渠道作保證,公民有效的政治參與是靠一整套健全的制度來保障和實現的。第一,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社會轉型期,利益主體多元化,我們要正視這些利益群體的存在,保障他們的權利。首先,擴大代表的覆蓋面,給予不同階層充分表達本階層利益要求的機會。其次,建立人民代表的資格審查和信息公開制度,提高人民的政治參與意識。最后,健全人民對代表的監督和評議制度,發揮民主監督的作用。第二,完善基層民主制度。由于當前的基層民主活動中還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首先要完善基層民主制度的法律體系,實現基層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其次,加強對基層民主制度的監督機制的建設。不僅要發揮法律的監督作用,還要充分發揮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的作用。第三,改革信訪制度。信訪制度是溝通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重要橋梁,對信訪制度進行改革可以回應現實的挑戰。首先,加快信訪立法,實現信訪工作的法制化。其次,明確信訪程序和信訪職能,實現信訪工作的程序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提升人民群眾對于政府的支持和信任。最后,加強基層信訪工作,暢通群眾信訪渠道,并不斷開辟出新的信訪渠道。第四,健全政務公開制度。政務公開制度是我國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政務公開可以有效地監督政府行政工作。從而也有效的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同時,通過大眾媒介、互聯網絡等將信息公開,可以改變公眾與政府公共信息不對稱的狀況,為公眾政治參與提供真實的信息,推動公民政治參與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美]亨延頓·納爾遜,汪曉壽譯,難以抉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2][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等,曹沛霖等譯,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上海;東方出版社,2007

[3]用巍·中永豐,論互聯網對公民非制度化參與的影響反對策[J],湖北社會科學,2006

[4]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蔣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M],北京:學林出版社,2002

[6]王惠巖,政治學原理[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