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反腐的道義解讀與輿論運行機制
時間:2022-04-14 08:39:03
導語:微博反腐的道義解讀與輿論運行機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作為自媒體和“類人際傳播”的典型代表,微博在信息傳遞與輿論生成方面的優勢正在逐漸顯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微博都能觸及并對事件的發生和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尤其在反腐領域,微博的信息裂變模式已經成為社會管理創新的具體體現,對營造網絡民主和社會公正的良好氛圍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本文對傳播學場域中的微博反腐進行了道義解讀,并對其運行機制和優化方式進行了討論,為微博反腐和網絡民主提供借鑒。
作為網絡技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微博在博客等相關技術的基礎上發展為時下使用最為廣泛的傳播工具,注冊用戶數量不斷增長,對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力十分巨大。微博的門檻較低、使用便利,尤其是微博的信息傳遞模式符合“混沌理論”中“蝴蝶效應”的原理,信息的傳遞往往會在其固有機制的作用下,呈現出幾何級數的傳播效果。作為自媒體和“類人際傳播”的典型代表,微博在信息傳遞與輿論生成方面的優勢正在逐漸顯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微博都能觸及并對事件的發生和發展起到推動作用。[1-4]尤其在反腐領域,微博的信息裂變模式已經成為社會管理創新的具體體現,對營造網絡民主和社會公正的良好氛圍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5]當然,從社會學的角度講,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微博反腐體現了我國在網絡民主和網絡監督方面的極大進步,較之于之前的論壇發帖、博客爆料等,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一、微博反腐的信息傳播特征與效應分析
(一)微博反腐的信息傳播特征微博反腐以自媒體平臺為載體,具有自媒體信息傳播的主要特征。①微博反腐的信息傳播完整地體現了“蝴蝶效應”,其流程為:知情者將腐敗信息提供給第一傳播者(爆料人)———經爆料后引起網民的關注———對事件進行發掘和發酵———得到社會公眾的普遍關注———有關部門的重視。微博反腐的信息傳播主體(即微博反腐的主要傳播者)主要為新聞工作者、民間反腐人士和利益受損的社會公眾等。其中,新聞工作者因其信息來源廣泛,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一些腐敗案件一旦經過新聞工作者的報道,其可信度極高,并會第一時間在網絡上形成強大的輿論;而對民間反腐人士來說,他們同樣具有較強的新聞素養,通常會嚴格調查取證后才會公布事件的來龍去脈,同時這類反腐主體具有強烈的愛憎情感,因此,通過網絡檢舉的腐敗信息往往具有強大的轟動性,其可信度也較高。[6]腐敗是對社會公正的踐踏,是對他人利益的不當謀求,部分社會公眾的利益將會受到損害,因此,受害群眾也是微博反腐的主要信息提供者,但是他們所檢舉的腐敗案件通常要得到其他傳播者的協助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原因在于:腐敗的受害者一定會站在自己的立場,所傳信息可能具有明顯的主觀性,只有在新聞工作者或者民間反腐人士的協助下,才能提升其可信度。(二)微博反腐的正負效應分析1.正效應。近年來,以微博這種新的“自媒體”為平臺,大量的腐敗案件被挖掘出來,微博反腐的有效性得到了階段性的印證。實際上,微博信息傳播以“混沌理論”為基礎,傳播迅速、范圍廣泛,尤其在與其他即時通訊工具結合之后,會實現信息的“無時滯”傳播,具有較強的信息時效性。[7-10]在微博中,簡短的字數、簡單的操作使反腐消息的傳播迅速而便捷,一鍵式的轉發和評論更使消息不斷發酵,繼而形成巨大的輿論場,對腐敗者和腐敗的實際監督者以及國家公權力形成強大但無形的壓力,能夠“敦促”事件得到快速的解決。這是因為,在微博的輿論場域中,腐敗事件更加透明和公開,加之微博具有互動和開放特征,社會公眾的輿論監督意愿更強,行為也更為主動,信息的傳播本身也就形成了一種約束和制約,為反腐工作的高效提供了動力。2.負效應。雖然借助微博反腐的效率較高,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微博場域中,信息傳播較快以及網絡匿名特征,使得信息的生成、傳遞、反饋等都不可避免地出現失真、失實,一些虛假信息(甚至包含惡意成分)會經過微博在網絡和現實世界快速傳播,甚至由于事件自身的敏感性,在信息擴散的過程中一些非理性的行為會對當事人(可能是無辜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此外,在微博反腐的負面效應中,由于在線上和線下之間、反腐主體和圍觀者之間、監督者和被監督者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信息不對稱,處于信息優勢的一方往往具有話語優勢,即便這一方已經部分地失去了社會責任感與自我控制的能力,但是在“法不責眾”的心理支配下,極有可能在一定時間內顛倒事實,使真相埋沒在輿論之下。[11]當然,這種由于網友的盲目跟風形成的“網絡暴力”以及媒介審判也可能進一步影響到司法判斷和司法公正。
二、微博反腐的合理性解讀———基于公民社會道義的視角
腐敗行為被受到腐敗傷害的民眾、知情的網民甚至是官員親近的人等知情者通過微博揭發出來,使傳統的制度反腐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微博反腐被看作是當今監督腐敗行為的重要途徑,并因其具有民眾參與的廣泛性、信息傳播的高效性、真假信息的混雜性以及事態處理的體制性,使之在處理腐敗案件時,顯示出了充分的合理性。以下從公民社會道義的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進一步的解讀。(一)微博倒逼政府信息公開和政府作為人類歷史的經驗表明,在政治文明的社會中,政府信息公開是必然的選擇,并已被世界各國所公認。在公民社會中,任何公民都對法律特別禁止之外的事件有知情權,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權利的實現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無需申請、無需評判。只要相關部門公然拒絕了公眾的請求,就會導致司法審查介入,為公眾謀求其應得的權利。在我國,目前一些政府部門或者官員在公開服務意識方面顯得十分模糊甚至抵觸,透明、陽光的公共服務理念尚未形成,而這正為社會公眾尋找“突破口”提供了理由。[12]隨著微博等“自媒體”的興起,信息的傳播就變得不同以往,因微博而產生的“圍觀”對政府的信息公開形成了強大的壓力,這種力量直指政府的作為,尤其在一些熱點事件面前,公眾借助微博發出的對政府信息公開的批評和質疑屢見不鮮,相關政府部門以及公共機構只有積極地做出回應,才能滿足公民的政治利益訴求。(二)借助自媒體反腐是公民社會的基本特征在公民社會中,無論政府還是官員,在行使公權力的過程中都要接受人民的監督,這是現代民主憲政精神的體現,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知情權和參與權。此外,在公民社會中,社會公眾不但要對從政者進行政績評判,還要對其道德情操、私下行為等予以關注,使任何腐敗行為都暴露在燈光和陽光之下。②在當今的自媒體或者新媒體時代,微博已經成為社會公眾對抗腐敗的有力工具,微博場域中的官員(或者有腐敗傾向的社會成員或組織)要承受較之于以往更大的壓力,即便其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風險意識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在微博這種表達意見和參與公共事務的有效渠道面前,其行為都會因此受限。更為重要的是,在微博場域中,公眾對公共事務的評價和輿論的形成更加便捷和高效,這不但與社會公共的利益訴求相契合,同時也體現了社會的公平與公正。(三)微博反腐讓腐敗者透明化腐敗若置于黑暗之中,則是對社會公正最大的威脅和挑戰;倘若將其置于陽光之中、燈光之下,腐敗者便無處遁形,社會也因此得到“消毒”和拯救。在傳統社會中,對官員私生活的監督主要由上一級的官員完成,而當上一級官員的私生活隱匿于陽光和燈光時,對下一級官員的監督也就“被迫”放松了———這種監督機制本身的詬病難以自愈。[13]而在自媒體時代,對官員私生活的監督可由除官員之外的更多的主體完成,新聞工作者、民間反腐人士、受害群眾等,他們進行監督的直接原因便是微博等自媒體的出現。雖然在文明社會中,任何個人的隱私都要受到高度的尊重,不容窺視、不容干擾。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個體(比如政府官員)的“私生活”與“公生活”并不存在明顯的界限,甚至在某種意義上,“私生活”是其“公生活”的集中反應,能夠從中獲得其行使公權力的目的和實際效果。因此,當社會公眾通過微博監督、揭發腐敗者時,腐敗者的生活和工作也就透明化了,收入、家屬、行蹤等幾乎完全暴露在民眾面前。而這正是微博反腐的又一個合理性所在,并與世界范圍內號召的“政府官員無隱私”高度吻合。
三、微博反腐的輿論運行機制———基于微博生命周期的分析
腐敗是全球頑癥,反腐敗是歷史話題。在人類社會的進程中,對公權力的褻瀆、對人民意志的違背、對他人財富的瘋狂侵占、對社會發展的熟視無睹,如此等等,都表明腐敗的形式多樣、范圍廣泛、危害深遠。而在懲治腐敗的經驗上,我們習慣于“事后控制”和“被動反腐”。實際上,任何腐敗行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都會與當事者的其他行為緊密地關聯在一起,即便其隱藏得足夠深、遮擋得足夠嚴密都無濟于事,都會在“不經意間”外化出來,否則,腐敗的意義也就蕩然無存了。從這個角度講,微博正是抓住了這一“敏感地帶”,將腐敗者的行為公開化和透明化。(一)“微觀點”的生成從傳播學的角度講,在微博反腐的開始階段,微博生成的基本信息是后續反腐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在微博中,往往具有某些敏感詞匯,當社會公眾與這些敏感詞匯相遇時,便會出于好奇和正義、出于其他種種心理,對這些詞匯中所蘊含的信息進行人為地放大(轉載、評論、轉向其他媒體),這樣一來,“微觀點”便得到了更多受眾的“支持”,信息的傳播也由此開始。在這一過程中,前提是反腐者對腐敗信息的“濃縮”,將其縮凝成不超過140字的信息,然后經過公眾的放大,反腐輿論便開始萌芽,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初始信息中,少數受眾的意見和建設性的觀點是輿論形成最初的養分。[14]然后,公眾的視點在短期內聚焦于此,事件便逐漸清晰和漸漸成型。(二)反腐輿論的聚集與擴散輿論是微博反腐的直接工具,當“微觀點”生成之后,社會公眾(主要指網民或者使用即時通訊工具聯入移動互聯網的公眾)會按照個人意愿跟帖和評論,而對于“具有較強吸引力”、與社會生活關系極大的事件,消息會在分享、轉發的過程中不斷聚集人氣,一種指向腐敗行為或者腐敗者的輿論氛圍越來越明顯,輿論的密度越來越強,對腐敗者形成的壓力越來越大。在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下,事態的發展會與事實、真相越來越接近(雖然這一過程中偶爾會出現偏離“主題”的群體行為)當事人的隱私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取向被逐漸放大,反腐呈現出擴散的趨勢。與此同時,社會大眾開始對事件的當事人(腐敗揭發者和腐敗者)進行聚焦,一種覆蓋大眾范圍的輿論場開始形成,在不同領域、不同人群之間形成了反腐信息的多級傳播,于是集合了網上和網下的群體效應開始顯現,大眾最終成為反腐輿論擴散中的強勢主體,微博反腐的格局被最終奠定。(三)其他輿論主體跟進以及事實真相的顯露在微博反腐場域中,事實真相的最終顯露往往需要其他輿論主體(比如現實媒體等)的介入。以此為基礎聚集起來的民間輿論會倒逼官方輿論發出“正確”的聲音,也就是說,微博時代的輿論引導機制與傳統社會中的模式明顯不同,后者對官方輿論的影響力微乎其微,而前者卻能對官方輿論進行逆向引導。[15]這樣,網絡反腐也就基本到達了終點———事實真相得以顯露,反腐信息的真實性也得到了驗證。
四、傳播學場域中微博反腐輿論運行機制的構建與優化
據前文分析可知,微博反腐因其具有“蝴蝶效應”般的力量,往往會在極短時間內形成巨大的輿論場,身處其中的監督者和被監督者都會因此備受關注,這對腐敗行為的曝光和公正審判,會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微博反腐中輿論的生成和消散極為快速,參與者的熱情具有明顯的暫時性,對腐敗信息的把握也因信息不對稱而有偏頗的可能。如何與現實的制度反腐相結合,在維護社會公正和公平的前提下,引導反腐輿論緊密的圍繞真實事件展開,成為時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對微博反腐的運行機制進行構建和優化,最大限度地懲治腐敗、保護良善、維護社會公正。(一)科學設計微博反腐流程當前,微博反腐雖然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大量腐敗案件由民間力量發掘出來,置于陽光和燈光之下。但是,我們必須承認,時下的微博反腐還是作為一個新的社會監督工具存在的,其秩序性、組織性和規范性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為此,需要科學設計微博反腐流程。比如,在反腐信息監測過程中,要對微博信息進行專門的搜集和整理,經過技術人員的篩選和分析之后,擴大或者縮小信息監測規模,必要時進行全天候監測或者撤銷監測;要對經由微博曝光的腐敗信息進行周密的討論,在保證信息真實的前提下,動用國家公權力對腐敗分子進行嚴懲,處置結果也要由微博等媒體向社會及時公開,接受群眾的二次監督。(二)為微博反腐提供合法性依據隨著“自媒體”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微博反腐定會成為反腐的常態,在維護社會公正方面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為微博反腐提供合法依據,使之能夠“名正言順”地參與到政治之中。為此,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同時做出努力:(1)實名認證是給微博反腐定下的第一個名分,它不但能夠“強制性”規制微博用戶的誠信,還能在其通過微博傳遞反腐信息時,保留其真實身份,使微博反腐工作體現最起碼的公正;(2)進一步完善微博所屬網站的法律體系,規范微博服務模式,適時建立用戶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在對用戶進行身份保護的同時,能夠對破壞規則的用戶進行懲治;(3)為了保證微博反腐具有合法性,需要對微博反腐設立相關的法律規范,這樣既能使反腐信息更加真實有效,還能進一步平衡網民的言論權和官員的隱私權,明確兩者之間的界限,避免網民權利的過度行使。(三)建構正負能量的消解路徑當前,微博以及以其為代表的網絡平臺已經成為社會公眾行使監督權的重要工具,在反腐工作中一直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正能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保障公眾微博反腐的過程中,還需要對這一行為的無序化、泛生長化等問題加以重視,構建其正負能量的消解路徑,在將其法治化、制度化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釋放社會監督的正能量。此外,還需要保護和查證民間舉報的腐敗線索,使國家公權力和來自于微博的民間聲音能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借助民間力量擴大腐敗信息源的同時,全面提升打擊腐敗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最終實現網絡反腐和現有制度相互補充和相互印證,提高社會監督效率和社會公正水平。
五、結束語
“微博反腐”是借助互聯網技術下微博社交媒體平臺完成的對腐敗行為的揭露過程,其社交媒體的特性十分明顯,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與網絡輿情、社會輿論關聯在一起。事實上,在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反腐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通過多種途徑對政府和社會組織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這樣,微博反腐恰逢其時,這種“時間短、見效快”的反腐形式一出現便產生了明顯的政治效果與社會效應。
作者:崔凱 單位:鄭州大學
[參考文獻]
[1]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微博反腐:公眾的知情權與官員隱私權之博弈[J].領導科學,2012(2):4-7.
[2]雷強.網絡領導[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2.
[3]劉暢.淺析微博反腐信息的傳播特點及影響[J].新聞世界,2013(3):61-62.
[4]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楊,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5]何震.微博反腐中的信息傳播模式及輿論運行機制淺探[J].東南傳播,2013(7):48-51.
[6]王華俊,季君麗.微博反腐:新形勢下反腐倡廉建設的載體創新[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3(2):38-40.
[7]王同武.微博反腐中言論自由的規制與保障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1(20):55-56.
[8]鄧濤.微博反腐的正能量與副作用[J].人民論壇,2013(7):102-106.
[9]杜治洲,張陽陽.微博反腐:模型、現狀與對策[J].理論視野,2012(6):55-58.
[10]羅旭.青年網絡政治參與應對的博弈策略研究[J].求索,2012(2):87-88.
[11]劉旭濤,周曉燕.多少官員患有“網絡恐懼”癥————當代中國官員“網絡恐懼”問卷調查分析報告[J].人民論壇,2010(9):23-24.
[12]李妍.微博反腐理性回歸和頂層設計[N].中國經濟周刊,2012-12-10.
[13]楊于澤.反腐微博仍未超出爆料的范疇[N].中國青年報,2012-12-11.
[14]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StuartMill).論自由[M].趙伯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
[15]格爾哈德•帕普克.知識、自由與秩序———哈耶克思想論集[M].黃冰源,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 上一篇:數字音頻技術在廣播電視工程的運用
- 下一篇:從綜藝節目看電視文化的社會引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