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春晚集體記憶研究
時間:2022-04-23 11:20:29
導語:傳播學春晚集體記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春晚對于大家來說,不僅僅是個體或者家庭的記憶,而是整個民族的群體性記憶,春晚是如何建構出這樣深入人心的集體記憶值得我們探討。本文基于傳播學視角,運用內容分析法,結合集體記憶相關的理論,對春晚的集體記憶形成原因以及途徑進行深入探析,除此之外,還將在全媒體環境這個媒介環境下,探討春晚建構集體記憶的開拓與創新,以期為春晚等其他媒介事件集體記憶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春晚;傳播學;集體記憶
1春晚集體記憶的形成原因
集體記憶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涂爾干的“集體意識”理論。他認為集體通過對記憶的共享可以形成一種精神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規約著群體成員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對社會秩序具有重要的維系作用。法國學者莫里斯•哈布瓦赫在此基礎上提出“集體記憶”的概念,他認為“記憶是社會建構的,通過在特定組織或群體中建構集體記憶,以此來強化群體的凝聚?!盵1]春節聯歡晚會(文中簡稱春晚)作為一種集體記憶的載體,每年經過周密的策劃和精心的排演向觀眾們呈現,成為國人心中對于春節這個傳統節日無法磨滅的記憶。1.1內因:引起觀眾情感共鳴。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情感寄托最多的一個傳統節日,是植根于國人心中共同的一種文化。春節作為重要的傳統節日,自然而然被國人當成了能夠喚醒集體記憶的重要符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春晚在春節的各種傳統慶典中應運而生,將原本每個家庭的慶典變成了舉國歡慶,成為另一種特殊的民俗,春晚將春節的集體記憶不停承接和再創造,通過充滿儀式感的傳播方式,將群體的情感共鳴變為了真正的集體記憶。除春節賦予春晚的這種最原始的情感共鳴外,春晚還為我們傳遞了價值共識?!按和硎穷I導階層、節目制作者和觀眾一起操演的一場儀式,這場儀式目的在于向觀眾傳遞某種精神價值的共識。春晚的儀式化敘事操作將春晚從一臺娛樂晚會升格為一臺具有意義的集體盛宴?!盵2]春晚是領導階層、節目制作團隊和觀眾共同完成的一場慶典,這個活動從原本的一臺娛樂性質的晚會被賦予了無限意義,在這些意義中,包含著向觀眾所傳達的價值取向,觀眾在觀看時,不僅享受晚會娛樂的一部分,更多是接收這些精神價值導向,共享其中的集體觀念。1.2外因:電視媒體對集體記憶建構的強大力量。在當今社會,意義的生產和傳播絕大多數是通過大眾傳媒進行的,它們通過截取具體素材,以種種方式來建構集體記憶[3]。電視作為一種大眾媒介,通過對圖像的截取為觀眾呈現畫面,遠比文字和語音要生動得多,在外在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上,春晚就足夠吸引觀眾。不僅如此,人們通常在觀看春晚時,都會有一種平等感,無論是什么身份的人,當除夕夜打開電視時,會感受到和全國各地各種身份的人都在同一時間同一狀態下享受同一場盛會,慶祝共同的節日,在這個過程中,階級觀念被弱化,達到一種理想的平等狀態。電視是一種家庭媒介,它不僅能夠將家庭內部與宏大的外部世界聯系起來,還能將一起看一臺電視的家庭成員聯系起來,也許平時家庭成員看電視的習慣不盡相同,但在觀看春晚時,不再是獨自觀看的過程,而是一種和至親一起的集體行為,它不僅給了我們所有人平等的感覺,還給了我們與家人將狹小的家庭空間與廣闊的外部世界連接起來,同時也將一起看電視的其他家庭聯系起共享的感覺,一種基于共同的觀看喜好和理念認同之上的自覺共享。在沒有春晚時的春節,人們的共享行為就是和家人一起守歲,而春晚出現后,將宏大的國家民族敘事與家庭的私密情感敘事相融合,在新的共享行為中創造新的集體記憶。春晚直播雖然只有除夕夜的4個多小時,但通過這段時間電視的傳播,它的影響力是持久的,所有的親朋好友都在同一時間觀看同一臺晚會,在春節這個走親訪友、團圓歡聚的時節,春晚無疑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共同談資,新媒體流行之前,也許只是面對面交流,但在微博這些社交平臺被人們廣泛使用后,春晚在春節期間變成為了網絡上的熱門話題,陌生人之間也可以通過網絡來對春晚進行評價和交流,這就更加強化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力,同時深化了大家對春晚的集體記憶。
2春晚建構集體記憶的途徑
2.1敘事表達方式上具有節日的儀式感。4個多小時的春晚每年都有固定模式,衣著華麗的主持人、絢麗奪目的舞臺設計、準時的跨年鐘聲,甚至是每年的結束曲《難忘今宵》等,這一切的晚會設置都充滿節日儀式感,有儀式感,就意味著有固定的環節,就容易被觀眾記住,每次快到零點時,人們都在期待電視里的鐘聲敲響。春節作為農業文明的產物,代表著新舊交替的時刻,而這樣的時刻,在中國人眼中也代表著一切歸零、重新開始的神圣意義。所以,春晚為國人提供了一個共同度過這個神圣時刻的機會,特別是現在技術發達,鐘聲響起前,當看到電視里的主持人和觀眾開始倒數時,春晚的大屏幕上還會出現世界各地的華人在一起等待鐘聲響起的場景,無形中將這個神圣的時刻賦予每個人與其他人共享的機會,并且可以被人們真切感受到。這種強烈的儀式感對集體記憶的建構是一種升華,那樣激動人心的時刻,會長期留存在人們的春晚記憶里。2.2“家國”概念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運用與表達。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的宗族家庭觀念較濃厚,認為家庭是個人生存的依托和根本,家庭團圓是一個家庭發展中的最理想狀態以及最終的目的,所以在春節這個重要時刻,無論萬水千山,總是要不遠千里回家與親人團聚,因而在除夕這個特殊的夜晚,“家”的意義較平時更加突出,同時,“家”也是組成“國”的每一個小單位。在春晚的敘事手法中,總是將“國”和“家”的概念巧妙融合在一起,比如:1996年春晚中的歌曲《大中國》就是將愛國與愛家的概念進行替換。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國人意識里“沒有國哪有家”這樣的概念早已植入在每個人心里,“國”和“家”的概念是共生的、相互依存的。除“家國”概念以外,“中華民族共同體”這個概念更是在春晚的敘事手法中得以強化。安德森認為,“民族”是一種想象的共同體,“因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員,也不可能認識他們大多數的同胞,和他們相遇,或者甚至聽說過他們,然而,他們相互聯結的意象卻活在每一位成員的心中。”[4]我們雖然不認識我們民族的大多數同胞,但是“龍的傳人”“炎黃子孫”這些類似的符號早已深入人心,在人們的意識里,我們的民族就是一個大的共同體,而在春晚中,更是通過“龍”“長江”“黃河”等符合來構建我們這個共同體的共同的認知和記憶。比如:1985年的春晚歌曲《龍的傳人》,就是借助“龍”這個意象,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塑造得更加豐滿,尤其是時隔二十多年后,2012年的春晚上,流行歌手王力宏又將這首《龍的傳人》再次演繹,這種“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在時空上實現了延續和貫穿,深化了人們內心對民族的情感依賴。2.3通過故事敘述重現集體記憶。哈布瓦赫曾說:“我們保存著對自己生活的各個時期的記憶,這些記憶不停地再現;通過它們,就像是通過一種連續的關系,我們的認同感得以終生長存?!盵5]所以,如果不同群體之間有著一些相同的記憶,并且這些記憶不斷被喚醒和回憶,那么這些不同群體之間的就有了持續不斷的認同感,在此基礎上,集體記憶的形成也更加穩固,而春晚這個特殊的集體盛宴正是為喚醒這種相同的記憶提供了契機,在每年中發生的關乎整個集體的事件很多,每年一次的春晚會把承載這些記憶的故事再次敘述,達到重新集體記憶的效果,比如:在每年的語言類節目中,總是會出現一些年度熱門詞匯,這些熱詞背后往往有大家共同知道的一些事件,通過重現這些熱詞,對集體記憶進一步塑型。除此之外,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節目就是2008年春晚的詩朗誦《溫暖2008》,在那段時間,南方雪災牽動著無數國人的心,這個節目通過詩朗誦的形式,將災難重新敘述,并通過飽含情感的語言對觀眾的情緒進行再次安撫,通過這個節目,不僅重現了集體記憶,也讓觀眾感受到我們的祖國時刻關注著我們每個人的平安,也將個人和家庭的記憶轉換成為一個國家共同的記憶。
3全媒體環境下春晚對集體記憶的建構
3.1春晚的全媒體融合傳播。在全媒體大環境下,春晚不僅可以從電視上看到,手機、平板電腦、移動電視、網絡等很多渠道都可以看到。春晚的全媒體融合傳播,讓更多人通過更多不同的方式觀看春晚,尤其是在愛奇藝播放時,還有實時彈幕的功能,即在觀看春晚時,觀眾可以在屏幕上留下3s的實時評論,這為觀看春晚的觀眾們提供了全新快捷的交流方式,比微博上的春晚熱門話題的討論更有實效性,這對春晚集體記憶的建構無疑是一種更便捷、打破時空障礙的方式。3.2“跨屏互動”使受眾參與感提升。從2014年春晚微信的“搖一搖”到近幾年春晚的“咻一咻”,春晚不僅與微信進行跨屏互動,還與支付寶進行了實時聯動,增加了許多趣味環節,2016年春晚的支付寶集五福人數超過1.63億,春晚不僅在為觀眾們提供試聽盛宴,更與時俱進,利用新媒體將傳統春晚變成了一場全民大聯歡。在與支付寶的合作活動“五福臨門賀新春”中,不僅只是集齊五福分紅包,里面更是體現著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對人們美好生活的祝愿,不僅打造趣味活動,還傳遞“富強”“愛國”“和諧”“友善”“敬業”的價值共識,受眾參與感得到極大提升的同時,接收價值傳遞的效果也大大增強。除此之外,春晚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的熱門話題討論和互動,都為春晚集體記憶的構成添磚加瓦,春晚集體記憶不僅再局限于4個多小時的直播產生的實時效果,而是成為一種延續的、綿延不斷的集體記憶的積累和升華。
4結語
春晚作為一檔全民參與、經久不衰的集體視聽文化盛宴,創造了屬于我們中華民族獨特的集體記憶,而集體記憶作為實現社會認同的重要途徑,在現代社會依然保持著持久的生命力,我們通過春晚對集體記憶的建構,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得到了極大提升。同時,在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環境下,春晚對集體記憶的建構又有了新的途徑和方式,這為我們春晚集體記憶的未來提供了全新的思維方式,我們還應認真思考,集體記憶如何才能更好地建構和被珍藏。
參考文獻:
[1]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馬路平.關于春晚建構中國人的集體記憶的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
[3]吳迪.春晚:屬于中國人的集體記憶[J].新聞研究導刊,2014(1):14-17.
[4]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M].吳叡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6.
[5]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王君睿 單位: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 上一篇:食品生物化學教學改革與實踐
- 下一篇:傳播學文化綜藝類節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