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電視藝術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5 09:07:00

導語:電影電視藝術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影電視藝術研究論文

關鍵詞:中國電影電視藝術研究進展年度報告

[摘要]:2007-2008年,對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電影發展歷程的回溯和反思構成了電影研究領域核心的話題,電影產業制度的優化和院線的改革也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電視藝術研究在聚焦電視劇創作的同時,對文藝欄目和紀錄片的思考也日趨深入。

Abstract:Thekeytopicsaboutthemoviestudiesin2007-2008aremainlyfocusedonexploringandreflectingthedevelopmenthistoryofChinesemovieinthepast30yearssincethereformandopenpolicywaslaunchedin1978.Therefinementofmovieindustrysystemandreformoftheaterchainmanagementarealsowidelydiscussed.Thestudiesoftelevisionartaremainlyfocusedontheproductionsoftelevisiondrama,andtheresearchmakesprogressinthefiledoftelevisionartcolumnsanddocumentary.

Keywords:China;Movie;TelevisionArt;ResearchDevelopment;AnnualReport

2007-2008年,對于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電影發展歷程的回溯和反思構成了電影研究領域核心的話題,隨著一批國產大片的上映,對于大片現象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較大發展,電影產業制度的優化和院線的改革成為人們關注的議題。在電視藝術領域,對近年熱播的家庭倫理劇、東北農村劇、軍旅劇的批評趨于活躍,圍繞著大地震和奧運會制作的電視文藝節目也成為學者關注的重點,紀錄片的研究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上篇:電影學研究綜述

一、中國電影史研究

隨著中國電影百年華誕的到來,一系列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電影百年發展歷程進行系統梳理和研究的叢書、論文相繼面世,丁亞平所著的《影像時代的中國電影簡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著重探討了中國電影視覺再現與存在的歷史,也是全球性背景(理想空間)、時代政治經濟力量(現實空間)以及社會文化精神(真實空間)消長變化及發展的歷史。邸世杰,劉洪才主編的《廣播電影電視專業技術發展簡史(下冊:電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概要地回顧了我國電影技術各專業的百年成就,以及為中國電影百年發展做出的貢獻。

在通史的研究之外,2007-2008年電影史研究的特點是出現了不少帶有濃厚地方性色彩的研究著作。傅葆石的《雙城故事——中國早期電影的文化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著力重構抗戰前后(1937-1950)上海和香港之間的雙城故事,藉此呈現中國電影文化的復雜多義。陳文平、蔡繼福編著的《上海電影100年》(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以斷代史的方式,評析各個時代上海電影發展狀況、特征以及審美流變。沈寂編著的《上海電影》(文匯出版社,2007)通過不同類型的影片概述上海電影的初創、發展、成熟的過程,折射時代特征和上海電影的獨特風格。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著的《口述上海——上海往事》(上、下)、(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則試圖通過眾多影人口述的方式,對建國后上海電影自身的發展同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的聯系進行分析,構成對建國后多部上海電影文本的獨特解讀。

除上海電影史研究之外,2007-2008年另一熱點是香港電影史研究。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和中國電影資料館共同編著的《香港電影10年》(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深入透析香港電影發展的新態勢,以“融合與發展”為中心命題,圍繞“香港回歸”這個關鍵詞,從產業、文化、創作等三個方面探討香港回歸以來電影的發展變化。趙衛防的《香港電影產業流變》(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對香港電影產業的發展進行多維度的詮釋與分析,力求完整而深刻地描繪出香港電影產業的流變過程。朱家昆的《香港類型電影漫談》(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為讀者展現了香港類型電影的興衰。此外,還有的灰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帝后列傳》(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朱家昆的《閑話香港電影》(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等。

2007-2008年也出現了一些對于電影發展歷程上重要團體或者個體的個案研究。吳筑清、張岱編著的《中國電影的豐碑——延安電影團故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意在填補中國電影史上關于延安電影團這一段歷史的空白,不少圖文史料均為首次發表,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鄒健的《中國新生代電影多想比較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概述了中國電影新生代的誕生、轉軌和嬗變。謝晉編著的《謝晉電影選集》(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從謝晉導演現有的電影作品中精選出18部作品,收錄了謝晉導演的導演闡述,以及著名電影評論家的影評、劇照等。《謝晉畫傳》(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謝晉導演生平資料與他拍攝的眾多影片的珍貴圖片資料,該書的問世恰好成為人們對一代電影大師2008年不幸去世的最好的紀念與緬懷。

2008年正值改革開放三十年,《當代電影》、《電影藝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都開辟了相關的專欄,對中國電影在這三十年里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和存在不足分別進行論述。丁亞平的《社會空間與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電影發展》(《當代電影》2008年第11期)、李道新的《重構中國電影——從學術史的角度關照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電影史研究》(《當代電影》2008年第11期)、饒曙光的《觀眾本體與中國商業電影之三十年流變》(《電影藝術》2008年第3期)、周星的《改革開放30年中國電影觀念的變化》(《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等論文,從不同角度探討了30年以來中國電影美學、敘事范式等各個層面的發展與流變。

二、中國當代電影研究

在2007-2008年的當代電影研究中,《2008中國電影藝術報告》(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作為國內第一部年度電影藝術創作報告,由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組織撰寫。全書共包括十二個章節和一個專題研究,分別為中國電影創作年度綜述、年度熱點、年度創新、年度癥候、年度走向,導演藝術、劇作藝術、表演藝術、攝影藝術、聲音藝術、新技術、港產合拍片的年度分析,以及專題研究中國進口分賬影片態勢分析。影協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推出這部藝術創作報告的目的,意在從電影創作本體上把脈國產影片,把理論家、評論家的判斷與聲音傳遞給社會大眾,以期在電影理論評論中堅持主流文化的聲音。

由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編著的《2008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是產業研究中心在《2007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的基礎上,傾力推出的第二部電影產業研究報告。全書分為年度產業發展總報告、專項研究報告和電影市場調查三大部分,客觀詳實地勾畫出年度電影產業發展脈絡,前瞻性地分析電影產業鏈各環節發展態勢與潛在問題。此外,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編著的《2007電影產業研究之國有影視企業卷》(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電影產業研究之影院發展卷•2008》(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黃勇主編的《2008年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新華出版社,2008)、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主編的《2008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崔保國主編的《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07-200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都運用了最新的事實和翔實準確的數據,綜合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分析方法,全面系統反映2008年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狀況和發展特點。

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進一步改革發展,電影的全球化議題在近年來也吸引了不少學者的目光,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市場中的地位和競爭力成為研究者注目的焦點。尹鴻編著的《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電影》(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系統記錄和分析了中國電影近10年來在全球化、數字化和產業化的大背景下所進行的轉型,幫助我們更積極更有建設性地看待中國電影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當代電影》2008年第2期設置“文化軟實力與中國電影”專題,倪震的《軟實力和中國電影》、饒曙光的《感染的力量——文化軟實力和電影》和張頤武的《電影與21世紀中國新的發展——文化軟實力的展開及其意義》等論文,指出電影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總體戰略中占有不容忽視的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近年來,國產電影不斷的尋找著自主品牌的創立途徑,并為此進行了長期而不懈的探索,國產大片便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應運而生并不斷前進。2007年電影《集結號》在無論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得到了廣泛的贊譽,對此,賈磊磊的《事件電影:〈集結號〉》(《當代電影》2008年第3期)、胡克的《建構現實社會型主流大片電影觀念——〈集結號〉的啟示》(《當代電影》2008年第3期)、黃式憲的《犧牲與輝煌:樂觀的悲劇及其崇高之美——略論〈集結號〉在大片文化品位上的可貴拓展》都表達出了對于中國大片在經歷了五年磨礪之后走向成熟期的樂觀態度,并由此觀照中國大片的前景和未來。

三、電影理論研究

在電影理論研究的著述方面,叢書成為2007-2008年中國電影研究的一大特色。北京大學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了“北京大學影視藝術叢書”,包括了梁明、李力的《電影色彩學》和王志敏的《電影語言學》,前者對電影中色彩的運用和意義闡釋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后者對電影成為一種語言的可能性進行充分的論證和闡述,把以往單純的理論研究真正變成了指導實踐的創造性思想。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在2007年推出了“影片分析系列教程”,包括單萬里、張宗偉主編的《紀錄電影分析》、饒曙光主編的《中國電影分析》、李迅、祝虹主編的《歐洲電影分析》、胡克、游飛主編的《美國電影分析》、周涌、張希主編的《亞洲電影分析》等。復旦大學出版社的“復旦博學•當代電影學教程”系列叢書也在2007、2008年相繼面世,2007年葛穎的《電影閱讀方法與實例》針對電影閱讀逐層深入的行為邏輯,提出了表層意義場、深層意義場和核心意義場等三層意義場的文本解讀方式。2008年黃文達主編的《外國電影史教程》以敘事電影的發展為主線,強調從全面、多元的角度認識、理解電影。金丹元的《電影美學導論》主要闡述電影美學的原理和基礎知識,結合具體作品的分析來探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電影美學的發展趨勢。

范志忠的《當代電影思潮》(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通過對當代電影的敘事范式和美學流派的梳理,認為電影藝術作為成熟的一種標志,必然創造出特定的敘述范式,規范著電影人本人乃至后來者的創作與制作。汪方華的《現代電影:極致為美后新浪潮導演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提出“被體驗的真實”的影像本體觀并做出具體的美學原則的闡述。戴錦華著的《電影理論與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每一章節重點介紹一種電影理論流派的主要特征,并通過對一部影片的細讀來展示對這一理論方法的運用。楊健的《拉片子:電影電視編劇講義》(作家出版社,2008)應用拉片子的方法,通過七部教學片、七部參考片、兩部電視劇,傳授影視編劇基礎理論和劇本寫作基本技巧。其他論著還有苑媛主編的《光與影——意象對話看電影》(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康爾主編的《電影藝術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薛凌的《電影藝術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田川流、王穎主編的《電影學論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彭澎主編的《電影藝術文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等。

在電影美學方面,王麗君的《當代電影美術先鋒設計及其審美形態》(《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介紹了當代電影美術先鋒設計在美學上表現出的一種獨異的、顛覆現存價值體系的反叛精神和多遠平衡的哲理表達。在這個方面的論文還有金丹元的《回歸本體——對于當下電影美學研究的質疑》(《電影藝術》2007年第1期)、陳犀禾、劉宇清的《電影本體與電影美學——多元化語境下的電影研究》(《電影藝術》2007年第1期)。電影符號學的研究是繼電影美學之外另一個研究重點,余紀的《電影符號學質疑》(《電影藝術》2007年第4期)對語言學意義上的電影符號學存在權利提出質疑,認為電影的每一個鏡頭都是全新的、多義的,甚至是任意闡釋的。吳迎君的《反思電影敘述學的研究誤區》(《電影藝術》2007年第4期),對電影敘述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挖掘。趙勇的《電影符號學研究范式辨析》(《電影藝術》2007年第4期)則對不同的符號學研究范式加以分類區別。相關的論文還有王志敏、陳捷的《電影語言:新概念與新版圖》(《影視藝術》2007年第10期)、史可揚的《新時期中國電影的美學困頓》(《影視藝術》2007年第10期)等。

四、翻譯與介紹

在電影譯著圖書方面,對于經典電影大師的介紹依然是不可替代的熱點。弗朗索瓦•特呂弗的《我生命中的電影》(黃淵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收錄了法國新浪潮領軍人物特呂弗的重要論文和資料。奧蒙的《電影導演論電影》(車琳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對電影導演的作品和他們的電影理論之間的關系做了系統的考察。康拉德所著的《奧遜•威爾斯》(楊鵬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是國內首部對威爾斯進行系統介紹的評傳。基亞羅斯塔米等所共同編著的《特寫:阿巴斯和他的電影》(單萬里、李洋、肖熹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由阿巴斯個人的電影筆記、相關訪談以及法國電影評論家撰寫的關于阿巴斯電影的批評文章組成。蘇伯的《電影的力量》(李迅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的立意雖然在于解剖與分析決定一部電影好壞的奧妙,但其實質卻是對美國價值觀進行解剖與分析。戴爾•牛頓和約翰•加斯帕爾共同創作的《低費用電視電影拍攝101》(賀微等譯,重慶出版社,2007)是一本由兩位低費用獨立制片的美國頂級制片人撰寫的國際性經典暢銷書,介紹了從腳本到屏幕的低預算數字影片制作的各個環節。梅內蓋蒂的《電影本體心理學——電影和無意識》(艾敏、劉儒庭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薈萃了本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梅內蓋蒂教授對世界一百部經典影片的剖析。納卡什的《電影演員》(李銳、王迪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對演員的誕生、功用和在電影史上的地位進行了評定和研究。德•斯賈汀的《日本異色電影大師》(連城譯,吉林出版集團,2008)中所提及的全部電影制作者均不同程度地代表了日本的“異色(叛逆)電影制作者”。

在論文方面,對于外國電影的介紹和研究也呈現了豐富多彩的發展態勢。與一直以來在學界占據主導地位的歐美電影研究相比,近年來對于亞洲電影的關注逐漸增多,成為一個新的亮點。《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設立了“韓國電影研究專題”,對近年來在國際影壇逐漸顯露出強勁的發展態勢的韓國電影進行分析。此外,東南亞電影的發展在這幾年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陳時鑫的《新加坡電影業:發展、困境與挑戰》(《電影藝術》2007年第4期)、阮氏寶珠的《越南電影業:旅途沒有終點,我們一直在路上》(《電影藝術》2007年第4期)章旭清的《當代越南電影的三副面孔》(《當代電影》2007年第1期)都將研究目光投向了這一極具潛力的領域。

在歐洲電影研究方面,對于德國和意大利電影的關注有所增加。《當代電影》2008年第3期在“外國電影”專欄中整合了德國電影專題。包括張艾功的《德國電影新現實主義潮流與東德身份的認同》、崔軍的《媒介:疏離的激情——德國電影中的東德記憶》、汪方華的《柏林墻:東德政治題材影片的一個胎記》,對德國電影中東德因素加以觀察。《電影藝術》2007年第6期在“國際視野”中設置意大利電影專題,顧博的《貝洛奇奧電影中的意大利政治變遷》、徐源的《困境中的光芒——從比薩透析當代意大利電影發展現狀》等,都對當代意大利電影進行了介紹。

縱觀2007-2008年的中國電影學研究,雖然在電影本體的理論研究尚多停留于宏觀層面,缺乏更加深入和細致的探討,但是中國電影史的研究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關于電影產業發展和市場體制的變革等議題都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研究,并向著務實、系統、學理的方向邁進。

下篇:電視藝術研究綜述

一、電視劇創作批評研究

2007-2008年,中國電視劇市場依舊延續著紅火的發展態勢,理論界對電視劇的批評也趨于活躍。歐陽宏生、秦麗、林林的《多樣化的題材•多元化的風格》(《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年第1期),侯洪、楊俊杰、劉杰的《2007年中國電視劇年度報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年第2期),毛凌瀅的《現實題材的永恒魅力與藝術創新的積極探索——2007年中國電視劇創作綜述》(《電視研究》2008年第2期)等文章分別對2006、2007年度的電視劇創作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整理。

2006年,國家廣電總局出臺多項措施,積極引導電視劇的創作,電視劇創作現當代題材的電視劇數量占了總量的絕大多數,其中以親情、愛情倫理敘事為核心的家庭倫理劇《金婚》、《親兄熱弟》、《家事如天》、《家有爹娘》、《繼父》、《雙面膠》、《女人不哭》、《保姆》等在2007-2008年均創下不錯的收視成績。黃美華、曾慶瑞的《現實主義召喚電視劇回歸——從近兩年播出的電視劇說起》(《現代傳播》,2008年第3期)中指出中國電視劇在現實主義精神的感召下,注意創造出與積極健康的審美意蘊。此外,梁英的《觀察和呈現故事的新角度——家庭劇〈金婚〉的敘述視角分析》(《電視研究》2008年第4期),董楠、趙婧怡的《電視劇〈親兄熱弟〉的人物關系解讀》(《當代電影》2007年第5期),張子揚的《家文化的探索與重建——電視劇〈家事如天〉觀感六則》(《當代電視》2007年第7期)等文章則對這兩年家庭倫理、婚姻關系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創作進行了細致的解讀與剖析。

近幾年,從《劉老根》、《馬大帥》、《插樹嶺》、《希望的田野》到《鄉村愛情》、《圣水湖畔》、《福星臨門》、《清粼粼的水,藍瑩瑩的天》,東北農村題材電視劇迅速搶占熒屏,成了收視主力軍,并帶動了相關批評研究的發展。張德祥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的新突破》(《當代電視》2008年第4期)、普麗華的《影視輕喜劇:新農村生活的“熱媒介”》(《現代傳播》,2008年第2期)、馬梅的《電視劇〈鄉村愛情〉的美學追求》(《中國電視》2007年第3期)等論文,分別從宏觀和微觀方面分析了鄉村題材電視劇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和個體文本創作的審美追求。

除此之外,以軍旅題材、革命歷史題材、現實題材、“紅色”經典改編為代表的主旋律題材電視劇生產創作的好勢頭依然不減。以《井岡山》、《恰同學少年》、《士兵突擊》、《闖關東》、《夜幕下的哈爾濱》為代表的主旋律電視劇的崛起,也引發了批評界的關注。張智華的《貼近大眾彰顯人性引導“勵志”——2007年主旋律電視劇辨析》(《電視研究》,2008年第2期)、劉潮的《對經典的重新詮釋和思考——論熱播劇〈夜幕下的哈爾濱〉的繼承和突破》(《電視研究》2008年第12期)、傅思的《百年關東傳奇事生生不息中華魂——談五十二集電視連續劇〈闖關東〉》(《電視研究》2008年第3期)等論文,都從不同角度指出主旋律電視劇貼近大眾情懷,塑造平民偶像,彰顯人性,進而引導大眾積極向上,追求生命的理想。

二、電視劇理論研究

2008年適逢中國電視劇誕生50周年,趙玉嶸、王若芳、果青、陳友軍編著的《中國早期電視劇史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在鉤沉歷史史料的基礎上,對中國早期電視劇的發展脈絡作了較為全面的描述和勾勒,是一部填補中國早期電視劇歷史研究空白的重要學術著作。周靖波、戴清主編的《中國廣播電視文藝大系:1977-2000理論•批評卷(上下)》(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收錄了1977-2000年公開發表在報刊雜志上的有關廣播影視的理論與批評文章共125篇,以有代表性的廣播劇、電視劇為主,分析其利弊得失,勾勒了該期電視劇批評的基本輪廓、發展流變。胡智鋒、董小玉主編的《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代性建構》(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尹鴻的《中國電視劇文化50年》(《電視研究》2008年第10期),李嵐、羅艷的《我國電視劇產業三十年改革發展與未來趨向》(《電視研究》2008年第12期),則分別從電視劇文化、電視劇產業、電視劇創作的方面來把握電視劇發展的歷史脈絡與未來趨勢。

陳友軍的《現實題材電視劇藝術真實形態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對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的紀實性電視劇文本的藝術真實,虛構文本的現實主義藝術真實和虛構文本的非現實主義藝術真實等多種形態的敘事特征和語言系統作了比較深入的探討。此外,曲茹的《以“故事”為核心——論電視劇藝術的審美價值體現》(《現代傳播》2008年第5期)、杜瑩杰、路寶君的《中國歷史電視劇的定位、類型極其美學價值》(《現代傳播》2007年第2期)、李冬茵的《電視劇創作與審美日常化》(《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年第4期)則分別從審美價值的高度、審美取向的嬗變與受眾審美習慣的不同角度來研究電視劇美學特征,拓寬了對電視劇審美研究的思路。

由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戴清撰寫的《家的影像:中國電視劇家庭倫理敘事研究》,通過類型分析的方法梳理了當代社會轉型時期“家的影像”中表現的傳統家庭倫理觀念及其現代性超越的文化價值,揭示“家的影像”中所表現的民族審美風格及其對傳統審美心理定式的時代超越。此外,蔣梅的《視覺文化與電視劇敘事指向》(《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年第11期)、陳曉春的《試論電影和電視劇的敘事功能》(《現代傳播》2008年第3期)等論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和出發點對電視劇敘事話語作了思考和辨析。

由劉萍編著的《影視導演基礎》(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王強的《電視劇創作》(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楊惠寬的《實用影視制片手冊》(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郝冰的《影視特技制作》(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郝俊蘭的《電視音樂音響》(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施玲的《影視配音藝術》(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等著作,分別從電視劇的導演、創作、制片管理、特技制作、音樂制作等環節作了全面的介紹和闡述,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

三、電視文藝欄目的研究

繼2004年《超級女聲》火爆成功以來,《夢想中國》、《加油!好男兒》、《我型我秀》、《舞林大會》、《紅樓夢中人》等各種類型的選秀節目層出不窮,既打造了一個又一個“平民明星”,又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制造了無數的熱評爭議。王彩平、錢淑芳的《電視變形記》(南方日報出版社,2008)通過對《超級女聲》與《美國偶像》等節目的跨文化比較研究,透視境外節目的本土化歷程。亢美歌、李偉明的《娛樂選秀節目的社會價值與迷失》(《電視研究》2008年第7期),在肯定娛樂選秀節目的審美價值的同時,又明確了其對社會價值觀迷失所負的責任,強調指出電視娛樂節目需要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滿足多元文化發展的時代要求。洪艷的《電視選秀節目的批判分析》(《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年第7期)從欲望敘事的角度解讀以“超女”為代表的中國電視選秀節目,指出在“奇觀邏輯”主導下的選秀節目在娛樂的基礎上將“狂歡”推向了極致。

“年年春晚年年看”。春晚作為一獨特的文化現象,作為中國觀眾儀式化的過年節目,持續受到觀眾和學者的關注。靳斌的《豐富多元歡樂和諧——2007年春節聯歡晚會評析》(《電視研究》2007年第5期)、陳臨春的《解析2008年〈春節聯歡晚會〉》(《電視研究》2008年第11期)、黃夢阮、詹正茂的《文化傳統與國家話語——談2008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主題宣傳》等論文,指出每年農歷除夕在央視現場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的意義已經超出電視節目本身,它構成了大眾電視傳媒語境中的主流話語體系,成為具有政治宣傳意義的文化符號。

2008年是中國悲喜交加、大事頻仍的一年。5•12大地震與奧運盛事構成了2008年中國電視傳播中的兩大熱點。圍繞著大地震和奧運會制作的電視文藝節目也成為學者關注的重點。張頤武的《創造歷史的時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意義》(《電視研究》2008年第10期)、曾慶香的《仿像與奇觀——北京奧運開幕式的符號分析》(《現代傳播》2008年第5期)等論文,對奧運會相關電視文藝節目從符號學、美學、價值觀與內容等方面做了評析。陳臨春的《〈愛的奉獻〉,吹響愛的集結號》(《電視研究》2008年第7期)、孫江華的《淺析電視公益廣告的社會功能優勢——以5•12抗震救災公益廣告為例》(《現代傳播》2008年第3期)對抗震救災相關電視文藝節目從策劃、內容、社會功能作了闡釋。

四、紀錄片研究

2008年,中國電視紀錄片誕生50周年。張同道《中國電視紀錄片50年》(《電視研究》2008年第10期),分別考察了自1958年以來中國紀錄片所經歷的國家話語、民族記憶、個人表達與市場呼喚的四個時期的傳播方式、美學特征和文化形態。劉效禮主編的《2007中國電視紀實節目發展報告》(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聯系當下國際市場電視紀實節目的發展態勢,從創作生產、管理評估、品牌運營鏈條入手,關注當前電視紀實欄目的運作模式。楊狀振、王立新的《2007年中國紀錄片創作報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年第2期)、何蘇六、李智的《和時代語境映萬千氣象——2007年中國紀錄片書評》(《現代傳播》2008年第1期)回顧了2007至2008年中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軌跡,指出中國紀錄片必須只有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戰略,才能不斷走向成熟。

在紀錄片創作的各種元素中,真實性無疑是紀錄片創作者和研究者不懈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陶濤、張德宏的《虛擬真實•主觀真實•質樸真實——論紀錄片真實的三個層面》(《現代傳播》2008年第5期)、王凌雨的《碎片的拼貼——“真實再現”的創作原則》(《電視研究》,2008年第12期),分別從本體論、美學、文本研究等方面對紀錄片的真實性作了全面多維的觀照。此外,張梓軒的《斷裂與傳承:中國紀錄片娛樂化傾向溯源》(《電視研究》,2008年第7期)、羅以澄、張昌旭的《數字紀錄片:在真實與虛構之間》(《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年第3期),袁博的《紀錄片與劇情片聲音的比較研究》(《現代傳播》,2008年第5期)等則從技術與藝術創作的視角對中國電視紀錄片的創作要素作了深入的探究。

朱宏展的《失落的歷史與影響的記憶——從〈圓明園〉看歷史紀錄片中的真實再現》(《電視研究》2007年第5期)、陸紹陽的《〈香港十年〉:用影像見證“一國兩制”的生動現實》(《電視研究》2007年第9期),任學安的《用紀錄片的語法重現歷史——兼談影視史學在〈大國崛起〉〈復興之路〉中的實踐》(《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年第8期),高鑫、曹坤的《紀錄我們的奧林匹克夢想》(《電視研究》2008年第9期),則分別對近年來取得成功的紀錄片作了較為深入具體的分析評價。

總之,2007-2008年,中國電視藝術理論批評應該說基本把握住當下電視藝術創作的熱點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這些問題大都依附于中央和地方電視臺的制作和播出,客觀上在一定程度影響了電視藝術學術研究的獨立品格。在這個意義上,面對不斷變革的社會形態和日益加劇的全球化挑戰,中國電視藝術批評如何建構自己的學術體系,使自己的研究更具宏觀性和前瞻性,依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