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民生新聞發展研究
時間:2022-02-02 10:01:06
導語:傳播學民生新聞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新聞報道從大眾傳播到分眾傳播
新聞最初主要以報紙為載體,經過幾十年的變化逐漸演變為以光電虛擬信號進行傳播,新聞傳播媒介的變化逐漸擺脫了新聞傳播的地域限制,使大眾傳播成為可能,但是由于傳播范圍較為寬泛,較難形成穩定的受眾群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新興技術的不斷形成,新聞媒介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改變以前模糊不清的新聞理念定位,根據媒介市場的具體情況緊緊抓住目標受眾,逐步地從廣泛化、大眾化轉向分眾化傳播。民生新聞是區域性極強的新聞類別,它最為突出的特征是側重區域內的新聞事件,為區域群眾營造公共的話語空間,引導受眾積極參與到社會話題討論中來。傳統新聞報道在傳播過程中,僅僅是將相關新聞事件傳播出去,沒有目標受眾,面對的是社會大眾,而民生新聞是在傳統新聞傳播基礎上,明確目標受眾,使新聞重點有所突出。民生新聞這種傳播模式,在地域上尋求分眾化,傳播效果比傳統新聞傳播要好。例如山東電視臺的《拉呱》和《生活幫》,將目標鎖定齊魯大地,以展現濃郁齊魯大地特色和風采為目標,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提高了受眾對新聞內容的認識,不僅幫助新聞媒體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也得到廣大受眾的認同和高度贊揚,可謂是民生新聞的一大進步。[1]
二、解釋性報道與新新聞主義的結合
民生新聞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和進步,實現了解釋性報道和新新聞主義的完美結合,牢牢抓住了廣大受眾的心理需求和特點。首先,民生新聞借助新聞事件的相關背景資料鋪墊整個新聞報道,分析、探討該新聞事件產生的相關原因,對國家、社會、人民造成的影響,以及帶來的意義、此類事件后續的發展趨勢,著重解釋和說明新聞背后的故事和情節,在敘述相關事件的過程中夾雜著相關議論,讓受眾對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有了清晰的認識和理解,緊緊抓住了受眾的內心。其次,民生新聞在報道方式上較為新穎,它不是從一個方向和角度敘述新聞事件,而是從多個方面和角度描寫新聞事件,用作者的見解和觀點整合新聞素材、架構新聞內容,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再者,民生新聞積極轉換報道思路,一邊報道新聞事件,一邊渲染新聞事件氣氛,大量運用懸念設置、倒敘、插敘以及反復等電影、文學手法,將現代新新聞主義的理念成功地轉用到媒介新聞傳播方式上,實現了新新聞主義在現代新聞傳播領域的回歸。[2]民生新聞將解釋性報道與新新聞主義理念相結合,使引廣大受眾的注意力,從而達到吸引受眾的目的。比如齊魯電視臺的《拉呱》民生新聞節目曾經出現這樣的新聞標題:“路見不平一聲吼,抓個小賊來刷刷”,充滿神秘色彩的新聞標題后面是對新聞事件來龍去脈的娓娓道來,鏡頭不時由遠及近,不斷拋出相關問題、設置懸念,再將相關疑問一一解開,讓受眾徹底了解整個新聞事件的產生原因、發展過程和最后結果,最后對該新聞事件做出相關評論。解釋性報道與新新聞主義的結合,使得新聞事件報道不再枯燥,充滿了戲劇性和神秘色彩,吸引了受眾,提高了收視率,達到了新聞報道的目標。當然民生新聞這種將解釋性報道與新新聞主義結合的方式,雖然充實了傳統新聞理念,但是也帶來一定的危險,如果不能正確、有效地加以運用,可能會嚴重影響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這是民生新聞過度強調沖突性和戲劇性受到爭議的原因。隨著我國新聞事業的不斷發展,民生新聞在不斷改革和完善,正在將新聞事實與故事進行有效融合,努力尋求更加客觀、理性的表達方式。[3]
三、重視過程互動與信息反饋
新聞傳播理論和實踐經歷了線性傳播、循環傳播和互動傳播,在傳播理念不斷發展演進的過程中,過程互動和信息反饋成為新聞傳播的共識。民生新聞擺脫了傳統的以傳者為主導的傳播模式,獨辟蹊徑,將傳受雙方放在平等的位置,高度重視過程互動與信息反饋,使受眾真正參與到民生新聞傳播過程中來,并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大多數民生新聞節目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積極邀請社會大眾廣泛參與新聞傳播,有的節目開通有獎征集新聞線索活動,有的節目開通觀眾互動熱線等,這種過程互動極大地發揮了受眾的作用,拉近了新聞傳者與受者的距離,讓受眾倍感親切,仿佛置身新聞事件其中,大大吸引了受眾的注意力。比如齊魯電視臺《拉呱》節目,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現場連線受眾,讓受眾參與新聞事件的討論,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在新聞節目的最后還開設了抽取幸運觀眾的環節,增加了與受眾的互動性,充分調動了受眾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了節目的收視率。民生新聞過程互動與信息反饋環節,徹底改變了傳統新聞的威嚴性。傳統新聞報道始終面臨著新聞報道與受眾脫離的窘境,它們著眼于國家、國際的大事件,以強調國家利益為核心,以報道政治經濟等宏大事件為重點,將發生在百姓身邊的小事件排斥在外,忽視受眾的心理需求,采取的是至上而下的報道方式,以傳播給受眾為傳播主要模式,拉大了新聞與受眾的距離,不利于收視率的提高。而民生新聞徹底改變了這一現狀,將過程互動與信息反饋發揮到極致,使受眾進入新聞傳播過程中,開創了以民為本的傳播模式,以平民的視角發現新聞、展示新聞、解讀新聞,用談話、聊天的方式傳播新聞,營造了溫暖的傳播氛圍。民生新聞這種貼近民生、貼近大眾的傳播方式,極大地吸引了廣大受眾的關注,激發了受眾觀看新聞的熱情,讓新聞傳播達到了目的,給新聞傳播方和受眾都帶來了巨大的好處。[4]
民生新聞的橫空出世給新聞傳播領域帶來巨大的震撼,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和變化,雖然在此過程中受到較多的質疑,但是經過不斷的努力實現了突破和發展。現在的民生新聞報道,將大眾傳播轉換到分眾傳播,實現了解釋性新聞與新新聞主義的結合,高度重視過程性互動與信息反饋,將廣大受眾放在與傳者平等的位置,拉近了受眾與新聞傳播方的距離。
參考文獻
[1]李幸.南京零距離與中國電視的三次革命[J].南方廣播電視學刊,2008年第1期.
[2]朱天、程前、張金輝.解讀電視“民生新聞”現象[J].傳媒觀察,2010年第8期.
[3]葛營營、陳弘亮.傳播學視域中民生新聞對新聞理念的發展——以山東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為例[J].青年記者,2013年第9期.
[4]雷蔚真.從地域變化看中國民生新聞的十年[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年第4期.
作者:覃文博 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電臺新聞部
- 上一篇:符號傳播學研究路徑
- 下一篇:傳播學智慧博物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