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下紅色旅游文本翻譯研究
時間:2022-08-19 11:33:44
導語:傳播學下紅色旅游文本翻譯研究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作為一種跨文化傳播,翻譯活動具有傳播學的特征和規(guī)律。文章從傳播要素入手對湖南省某處紅色景點旅游文本的英譯進行考察和整理,歸納總結紅色旅游景點外宣翻譯的傳播現(xiàn)狀和問題,提出紅色旅游文本英譯中應遵循的傳播原則和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傳播策略。
關鍵詞:傳播學;紅色旅游文本;傳播策略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旅游文本的翻譯在跨文化傳播中日益凸顯出不可忽視的作用,紅色旅游景點作為城市的一張名片,體現(xiàn)了城市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故事性,紅色旅游文本的翻譯對于中國紅色旅游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傳播起著重要的媒介作用。對紅色景點旅游文本的翻譯研究則可以進一步提高城市紅色資源的利用率,宣傳紅色旅游產(chǎn)品,提升服務質量,深化紅色旅游的意義。主席在黨的報告中也明確指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一、紅色旅游文本翻譯傳播現(xiàn)狀
由于紅色景點的外籍游覽人群比較小眾化,缺乏中西對自然或人文風光景點的審美共性,且大部分紅色景點的位置相對中心城市偏遠,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游覽的不便。旅游部門對其翻譯介紹的工作往往不如其他景點的細致和全面,相關文本翻譯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都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以湖南省益陽市的紅色旅游景點為例,就存在著諸多問題。(一)英譯本傳播數(shù)量匱乏,譯介傳播媒介優(yōu)勢發(fā)揮不足。益陽市委市政府雖然很重視紅色旅游工作,但現(xiàn)有的益陽紅色旅游資源的英譯本十分有限,在官方旅游網(wǎng)站上也未有完整的英語介紹。依據(jù)湖南省旅游發(fā)展委員會網(wǎng)站的介紹,周立波故居•山鄉(xiāng)巨變第一村,691(四方山)馬共基地,何鳳山先生紀念館及紀念墓地、益陽蘭溪金家堤村,南縣德昌公園、廠窖慘案遇難同胞紀念館都屬于益陽紅色旅游路線。但根據(jù)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目前擁有景點介紹英譯本的僅是少部分景點且只有在景點現(xiàn)場才具備。如廠窖慘案遇難同胞紀念館中僅是每個主題的主要介紹頁配有英文簡介,其他詳細介紹處則只有中文介紹。整體而言,紅色旅游景區(qū)所提供的紅色旅游文本往往數(shù)量較少而且質量參差不齊,傳播渠道較為單一,無法滿足前來參觀的外國游客的需求。(二)傳播噪音明顯。傳播噪音是指由于技術故障或技術不完善造成的干擾,并使得發(fā)出信息與接收信號之間出現(xiàn)信息失真,主要體現(xiàn)在景點介紹詞的誤譯或刻印錯誤。如南縣廠窖紀念碑中有明顯的刻文錯誤Is's(it’s),praer(prayer),洗血軒紀念碑處inscoptions(inscriptions),雕塑——活埋處invaelers(invaders),evant(event).雕塑——奸淫處clepicts(depicts),buridealive(buriedalive),雕塑——搶奪處countlesss(countless),雕塑——殺戮處cruellykelled(cruellykilled),如此顯而易見的錯誤究其原因是刻印工匠因為不懂英文所致,但因為這是公示語呈現(xiàn)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由于雕刻物件的特殊性,錯誤一旦造成,將難以修正并導致錯誤一直保留,即便譯者前期花了大量心思來審稿、翻譯、校對、勘誤,若不重視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工作,前期的工作都是徒勞??逃″e誤在景點介紹詞的翻譯中往往是最常見和影響最長久的。德弗勒的互動過程模式認為“噪音不僅對訊息,而且對傳達和反饋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或要素都會發(fā)生影響?!盵1](三)傳播反饋不及時。傳播反饋是指受眾對訊息內容的反饋,因為沒有做出反饋的要求也缺乏官方反饋的渠道,因此訊息中的傳播噪音往往被旅游者忽略或無視了,部分反饋的建議則由非目標受眾中的其他譯者或研究者提出,由于未能建立與直接管理機構的聯(lián)系也導致錯誤雖然提出了但也長期存在無人糾正。旅游翻譯文本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景區(qū)對外宣傳的效果和旅游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不規(guī)范譯文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的對外傳播,阻礙了紅色旅游的國際化推廣。
二、傳播學視角下紅色旅游文本的翻譯原則
紅色旅游文本是指與紅色旅游景區(qū)內景點相關的所有翻譯文本,包括相關的圖書、論文、音像制品、旅游宣傳材料、景點宣傳材料、網(wǎng)上的電子文本以及拍攝下來的景點介紹等。文本內容大多以敘事為主,輔有小部分議論性或鼓舞性話語,往往具有政治鮮明性、歷史準確性、語言號召性等特點,為實現(xiàn)傳播的目的,在翻譯的過程中需遵循如下兩個原則。(一)有效傳播原則。傳播學認為一個基本的傳播過程由傳播者、受傳者、訊息、媒介和反饋這些基本要素構成。其中傳播者決定著信息的內容,根據(jù)霍夫蘭等人提出的“可信性效果”概念,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說服效果越大。因此傳播者即譯者的專業(yè)性是有效傳播的基礎。在傳播過程中譯者也應以傳播目的為指導,以準確為基本宗旨,不能漏譯重要信息,更不能誤譯。在廠窖紀念館中有一系列配以解釋的主題照片,其中“白骨為證”和“警鐘長鳴”的標題譯文都采用了“Skeletonsareproof”,筆者認為兩個主題雖有類似的呼喚人們警醒的內容,但“警鐘長鳴”部分并未有“skeletons”(骷髏)的圖片,會造成受眾思維的混亂,建議更改為更貼切的“Alarmbellskeepringing”??缥幕瘋鞑ナ侵浮安煌幕g以及處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之間發(fā)生的信息傳播與人際交往活動,以及各種文化要素在全球社會中流動、共享、滲透和遷移的過程”[2]文化傳播能夠得以實現(xiàn)依賴的要素有“傳播者和接受者具有文化共享性”[3]由于譯者和讀者處于不同的社會價值體系,具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差異,受眾的解碼立場可能不完全認同甚至反對解碼者的立場,因此譯者要充分考慮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才能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二)受眾為主導的原則。任何傳播要想取得預期的效果,都需要關注受眾,了解受眾的特征和需求。在旅游文本的國際傳播中,按照傳播所預設的對象,目標受眾應是旅游者中的英文讀者。影響受眾選擇最重要的心理活動就是選擇性心理,即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它們關系到受眾對信息接收的整個過程。[4]具體到翻譯策略可以采用摘譯法、合譯法、省譯法。景點介紹詞往往由于排版、刻印等特殊要求,可以對重點信息進行有選擇性的摘譯,且簡潔凝練的信息更容易讓受眾理解。如在這句描述性介紹詞中“面對極其野蠻、極其殘暴的日本侵略者,中華兒女同仇敵愾、視死如歸、前赴后繼、共御外敵?!睗h語句尾四個四字格的使用使得整個句子富有節(jié)奏感,讀起來鏗鏘有力,譯文將其逐字譯為“Chinesepeople,withbitterhatredagainstthecommonenemy,braveddeathuninflinchingly,advancedwaveuponwaveandjointlyresistedtheinvaders.”雖然信息內容無損失,但傳遞的效果大打折扣,可通過摘譯的方式簡化繁瑣的信息,使譯文結構上平行,引起受眾注意并加深印象,試譯為“InfaceofextremebarbarousandbrutalJapaneseinvaders,Chinesepeoplewithcommonhatredbraveddeathuninflinchingly;resistedtheinvaderscontinuouslyandjointly?!泵绹鴮W者霍爾在“編碼/解碼”理論中指出:信息是否能夠被受眾接受并滿足受眾的預期,必須讓受眾理解其中的意義,即“解碼”。[5]可見,在跨文化的翻譯傳播中,應以受眾為主導通過合適的翻譯策略將信息解碼。
三、紅色旅游文本翻譯的傳播策略
傳播效果的產(chǎn)生是個十分復雜的社會過程,從發(fā)出信息到受眾接受信息,中間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環(huán)節(jié)和因素,傳播策略的具體實施將直接影響傳播效果,因此采取多維度的策略是實現(xiàn)傳播效果的有力保障。(一)拓展傳播途徑。在今天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跨文化傳播的主體和內容形式日趨多樣化,新媒體技術為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媒介載體。傳播學家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傳播。而當代新傳播技術體現(xiàn)在四大領域:一是數(shù)字技術,二是網(wǎng)絡技術,三是多媒體技術,四是實時傳輸技術。因此隨著新媒體傳播技術的成熟與發(fā)展,除了對景點文本配以英文譯文之外,還應加快對英文網(wǎng)站建設的腳步和力度,多渠道、多媒介地加大傳播力度,結合新媒體技術不定期地開展數(shù)字媒體宣傳。(二)重視譯文質量,明確譯者傳播“把關人”職責。傳播者不但掌握著傳播手段和工具,而且決定著信息內容的取舍,作為傳播過程的控制著發(fā)揮著主動的作用。紅色旅游文本的原作者和譯者都屬于傳播者,其中譯者即是原文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譯文信息的生產(chǎn)及發(fā)出者,還可以是傳播效果的反饋者。對于旅游文本詞的刻印或印刷環(huán)節(jié),在操作前譯者需將文本與實施者核對,確保實施者能正確理解譯者觀點。在刻印后,譯者還需重新進行文本校正把關,及時修正刻印錯誤。(三)增加譯文數(shù)量。傳播學提出信息的易得性、對比性和形式的多樣性都能加大受眾的注意力。政府可加大宣傳力度和影響范圍,如采取有獎譯文的方式在在校學生或社會力量中尋求合適準確的譯文,請專家進行評審和把關,一方面能引起更多受眾的關注,另一方面也能相應增加景點譯文的數(shù)量。拉斯韋爾的“三功能說”中指出傳播是保證社會遺產(chǎn)代代相傳的重要機制。而紅色文化正是我國文化遺產(chǎn)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借助傳播的力量得以傳承。在進行紅色旅游文本翻譯時,可通過研究文本特征,采用相應翻譯策略選擇最適合目的語的表達方式,將各個旅游景點的介紹內容最合理地轉達給外國游客,從而達到促進跨國文化交流和中國文化的傳播的目的,吸引更多的外國游客,將中國紅色文化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53.
[2]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
[3]吳瑛.文化對外傳播:理論與戰(zhàn)略[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14.
[4]李正良.傳播學原理[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118.
[5]劉利群,張毓強.國際傳播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115.
作者:何俊 單位:湖南城市學院人文學院
- 上一篇:短視頻自媒體傳播學探析
- 下一篇:談肖邦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與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