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事件對網絡媒體傳播機制論文
時間:2022-11-18 04:16:00
導語:突發事件對網絡媒體傳播機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突發事件的巨大破壞與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決定了互聯網在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導向作用,由此也對網絡媒體的傳播機制提出了訴求。詳細揭示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內容來源的開放性、輿論影響的廣泛性等三個比較優勢,著重考察網絡傳播的時效性與突發事件的突發性、網絡信息的交互性與突發事件的人文性、網絡內容的海量性與突發事件的牽連性等三處客觀契合;在此基礎上,力圖構建包括事件潛伏期的社會預警機制、事件爆發期的輿論闡釋機制、事件衰退期的社會反思機制等三種傳播機制。
關鍵詞:網絡媒體;傳統媒體;突發事件
2008年中國發生眾多的突發事件:一月南方部分地區發生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二月陳冠希艷照門事件;三月西藏騷亂、安徽省阜陽市發生了較大規模的手足口病疫情;四月山東膠濟鐵路火車相撞;五月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六月南方大水、甕安事件;七月云南省孟連縣“7·19”膠農事件、楊佳上海襲警案;九月三鹿毒奶粉事件;十月四川柑橘生蛆事件;十二月楊師群教授的“反革命”風波。在這些事件的傳播中,互聯網無疑起到積極的輿論引導作用,彌補了傳統傳播媒介的不足。然而,互聯網的負面影響卻不容我們忽視,加上突發事件的傳播訴求,都對互聯網的機制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
一、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比較優勢
1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時效性
危機事件的突發性和破壞性決定了政府和媒介的快速回應,及時準確地突發事件的相關信息,以平緩公眾的恐慌情緒。然而,傳統媒體受制于技術水平和播報規則,往往不可避免地存在嚴重的滯后性,導致延誤突發事件的信息傳播與進展報道,由此造成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與傳統媒體的滯后性相比,互聯網的信息傳播具有即時性的特點,這就使得互聯網在處理突發事件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時效性不僅體現了信息傳播的價值,而且還在預警突發事件和減少危機災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隨著電腦的普及和技術的發展,“網民”可以迅速充分地了解突發事件的產生與進展。不受印刷、運輸、發行等因素的限制的互聯網,利用文字、聲音和圖像的有效結合,加強了信息傳播的速度與廣度。
2互聯網內容來源的開放性
傳統媒體的“平滑”感決定對突發事件報道的規模性與理性化,通常以專家講述及評論的方式進行,通過知識分子的權威來牽制受眾的觀點,由此能夠自由延續和中止媒體本身對突發事件的后續報道和深度思考。由于傳統媒體的這種特質,使得它與受眾之間所能發生的互動關系較少也較薄弱。甚至某種程度是由媒體本身去主導和策劃這些互動,以達到輿論導向的作用。追求理性化和權威性的傳統媒體,其內容來源與信息的封閉性,阻礙了民眾對突發事件的充分了解,互聯網內容來源的開放性特點正彌補了傳統媒介的局限。網絡對信息主體資格的審查制度異于現實社會,它否定了傳統的傳播者與受眾、政府與民眾、權威者與學習者等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網絡媒體的匿名性和網絡信息主體的去身份特征有別于傳統媒介的“把關人”機制,改變了媒體對輿論信息的壟斷與民眾被動接受信息的局面,使得網絡輿論更加活躍。
3互聯網輿論影響的廣泛性
突發事件的信息不同于一般的新聞報道,它因其時效性強、涉及面廣、信息量多、影響力大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關注,報道的頻次和密度是傳統媒介難以完成的,因此互聯網的輿論信息具有廣泛的影響。網絡媒體的受眾范圍大大超越了傳統媒體的受眾范圍。傳統媒體的受眾,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時空間的局限和文化背景的局限,決定了網絡輿論比傳統輿論有更為廣泛的影響范圍和影響力。同時,信息的手段也進一步凸顯了網絡輿論的影響優勢。網絡信息充分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圖表等技術手段,結合消息、通訊、特寫、評論、訪談等傳播形式,為受眾提供一種全景式、立體化的報道。其傳播內容超越了文化水平的障礙,成為一種有效的、大眾化的新聞傳播形式,成為重大突發事件中的“防火墻”、“減震閥”和“穩壓器”。
二、網絡媒體與突發事件的客觀契合
1網絡傳播的時效性與突發事件的突發性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對突發事件的預測能力大大提高,但預測的精確度受技術水平等各種因素的制約。美國傳播學家梅爾文·德弗勒提出著名的媒介依賴論,認為受眾對媒介存在著兩種依賴:日常依賴與異常依賴。通過媒介平常提供的信息滿足其基本需求,以及在社會重大變化和情況不明的情況下,對媒介觀點依賴的明顯增加。在后者,媒介也最容易通過熱點問題的意見表達來主動引導受眾。梅爾文·德弗勒進一步認為,“當社會環境出現情況不明、有威脅性或迅速變化時,個人和群體的媒介依賴關系便更為強烈。”突發事件的不確定性與威脅性,容易引發民眾的恐慌。網絡媒介的“零時差”效應,契合了突發事件中受眾獲取信息的迫切性,極大地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
2網絡信息的交互性與突發事件的人文性
傳統媒介多從傳播者的意愿出發,很少關注受眾的個性選擇和精神需求,而網絡媒體則更新了媒體傳播的傳統信條,強調“以讀者為中心”激起大眾的參與意識。網絡傳播的最大特點就是信息傳播的雙向互動性。網絡傳播中的傳播者和受傳者完全處于平等的地位,兩者可進行角色互換,網絡媒體實現了點對點的傳播方式的回歸。這樣網絡媒體的信息形成了、反饋、再的循環往復的過程。這種傳播方式具有明顯的交互性,更能滿足現代人的自我意識。突發事件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破壞力,受難者以及普通民眾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慌和對危機的疑惑,由此凸顯媒體人性化的輿論導向和輿論平臺。互聯網可以自由表達公眾的意見,使迅速有效地收集和分析公眾意見成為可能。
3網絡內容的海量性與突發事件的牽連性
美國學者羅伯特·希斯在其著作《危機管理》中提出了“危機連帶效應”理論,他認為,“當一個危機引起另一個危機時,就叫做連帶效應。因為這些危機就像一粒石子投入池水中引起陣陣漣漪那樣,對外部會產生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初始危機就像投入水中的石頭,所引起的沖擊破壞包含了石子撞擊池底,在水面及周邊濺出水花和漣漪而引起波動。”突發事件從爆發前到爆發后牽連的因素遠非事件本身那么簡單,包括空間的蔓延、陰暗的隱藏和管理的漏洞等因素,這也是突發事件報道何以一直成為人們關注焦點的原因所在。越是復雜的事件越是包含了繁雜的信息量,這決定了其需要一個具有一定容量的傳播平臺,以充分滿足受眾的知情權。網絡巨大的信息承載空間恰恰能滿足受眾在突發事件中對信息的海量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突發事件的時效性需求。網絡向受眾多角度且全面展示突發事件的諸多要素,又有效地報道事件的進展,超鏈接實現了報道的延展性。除了網絡媒體的這三種特性之外,其多媒體特性也為突發事件的報道提供了便利,它結合了報紙、電視和廣播三種媒介的優勢,滿足了受眾對于文本、聲音和圖像多方面的需求。重大突發性事件的信息內涵豐富,客觀上要求媒體用多種表現形式來傳播才能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三、網絡媒體對突發事件的傳播機制
1事件潛伏期的社會預警機制
普利策曾比喻說,媒體就像海上航行的輪船上的瞭望塔,當它發現前方的冰山、暗礁時,能夠及時向人們發出警報。網絡是開放性、互動式的媒體。網絡輿論的預警功能有更好的實現條件。危機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有其自然規律和人為因素的作用,因此,危機的爆發并不是完全突發和難以預料的,有一個潛伏期。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威廉·麥奎爾提出的“防疫論”認為,人的思想需要經過鍛煉和考驗,才能經受刺激的挑戰。要提高人在思想上的抵抗力,一要靠“滋補法”,讓人事先接觸支持其基本信念的正面信息;二要使用“防疫法”,即讓人事先接觸一種弱性、為刺激其防衛的負面信息,這樣可以讓人產生一種通用的免疫力,這種免疫力足以使人的基本信念在受到另一種攻擊時也不至于改變。
2事件爆發期的輿論闡釋機制
突發事件的爆發期持續時間短,但是社會沖擊危害最大,容易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這一時期,網絡媒體在冷靜的態度下應當采取積極的措施,通過輿論闡釋,強化“社會輿論減壓閥”和“穩壓器”的功能,以穩定社會公眾情緒,引導社會的正常運轉。突發事件的傳播中,互聯網不僅要將危機事件的真實情況傳達給受眾,還要主動向民眾告知危機的真實后果,及時消除民眾的疑慮。政府和媒體都要建立起信息公開機制,保持信息渠道的暢通,及時、公開、透明地向公眾公布有關于危機的真實信息。網絡媒體應做到動靜結合、快速出擊、隨機應變等。隨著突發事件的延續,網絡媒體應盡快主動地提供全面的事件進展情況。
3事件衰退期的社會反思機制
隨著突發事件的衰退,事情并未結束,社會還應進行突發事件處理的反思,由此互聯網在此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時期民眾致力于危機后的恢復工作,使社會回到正常的秩序中來,并努力消除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總結經驗教訓,以增強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與傳播效力。由此,我們的政府和媒體要在這個時期建立反思機制,而對于新聞媒體來說,反思機制要跟上政府的危機預案的修訂,及時修訂和調整媒體自身的危機傳播預案。
隨著互聯網的推廣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媒體信息傳播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凸顯,然而網絡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突發事件的傳播過程。因此,網絡的立法管理與機制建設等新問題,亟待深入研究和有效解決。
- 上一篇:住房保障問題的探索與思考
- 下一篇:中小企業靈敏性營銷研究論文
精品范文
10突發事件報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