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電視新聞節目質量綜述

時間:2022-04-28 03:46:00

導語:提升電視新聞節目質量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升電視新聞節目質量綜述

近年來,隨著中央、省級頻道紛紛上星,受眾的欣賞水平不斷提高,地市級電視臺的生存空間變得更加狹小。地方電視臺往往規模小,綜合實力弱,在人力、物力、財力上都無法與國家級、省級電視臺相提并論。那么,地市級電視媒體的新聞類節目,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謀得一席之地,就必須提高節目質量,從新聞節目的改革、改版人手,從受眾的需求出發,對新聞節目不斷創新、創優,提高節目質量,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因此,提高電視新聞節目質量,增強節目的綜合競爭力,營造良好的宣傳輿論氛圍應抓好以下幾方面:

一、更新觀念。創新采訪報道形式

目前,地市級電視臺的新聞節目普遍存在的現象,即報道的領導活動、會議新聞多,深度報道和反映民生的新聞少;上級安排采訪的多,主動尋找新聞線索的少;節目采編的隨意洼多,精心策劃的報道少;新聞報道格式化多,形式創新少等。這就逐漸形成了一種傾向,大多數新聞都是做給領導看的。在新聞節目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會議報道,或是某某領導來視察、調研,而真正能深^基層、深入群眾的新聞卻較少,這樣不僅影響了節目的收視率,生存的空間也會越來越狹小。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必須要創新新聞采訪的模式,增強采編人員的受眾意識,從以自我為出發點變成以受眾需求為出發點,新聞的對象是受眾,新聞如果離開了受眾,就將會失去效應、失去意義。對于這個要求,我們要改變觀念,就需要大膽改革創新新聞采訪報道形式。揚棄舊的,發現新的事物,要跳出陳舊的報道模式,不斷推陳出新,把鮮活的新聞奉獻給受眾。

二、立足地方特色。加強新聞策劃

作為地市級電視臺,當地受眾是電視節目服務的重要群體之一。當地人對發生在身邊的新聞事件有濃厚的興趣,他們了解身邊事情的愿望也比較強烈。這就需要地市級電視臺必須立足地方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節目,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寶雞電視臺在新聞欄目中開設了許多專欄,及時宣傳全市各行各業建功立業的新聞報道,在新聞節目改革創新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例如,在每年召開的“兩會”、“全委會”、“兩節一會”等重大新聞事件報道中,《寶雞新聞》、《今日播報》、《新聞視點》欄目改變以往派幾個記者、按會議程序報道,抱著不出錯、完成任務的態度。提早策劃,全臺各部門協作,開通了“直擊兩會”演播室、“小虎”跑兩會、“記者觀察”、“村民議兩會”等專欄,投入人員之多,報道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受到了市級主要領導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大大提升電視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三、轉變工作作風。服務廣大受眾

新聞媒體在宣傳工作中要力爭做到“三貼近”即: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地市級電視臺的新聞自辦節目雖然受到很多客觀因素和條件的制約,但也有著省級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那就是它處于最基層,往往最容易掌握第一手鮮活的新聞素材。它采訪報道的范圍通常是本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的變化,以及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人和事。它的受眾群主要是當地的干部群眾,正是地市級電視臺所處的這一地位,決定了它所反映的內容更能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寶雞電視臺開設的《今日播報》、《午間快報》、《縣區新聞》、《新聞視點》、《創業寶雞》、《百姓話題》等新聞欄目,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把群眾關心的一些平民化新聞作為采訪報道的重點,把電視鏡頭直接對準基層,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采訪的各行各業涌現出來的勞動模范、新人新事,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報道,這些發生在平常人身邊的人和事就是媒體所關注的,報道播出后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從這些新聞節目改革的實踐中看,我們的新聞采編人員必須恪守新聞職業道德,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敬業精神,經常深入社會一線,采訪基層群眾,挖掘生動感人的典型事例,反映存在的突出問題,做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這樣的電視新聞節目才會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四、注重發揮電視新聞輿論監督的作用

開展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對全社會承擔的政治責任和政治義務,是電視臺最重要的職能之一。一個新聞欄目,如果沒有輿論監督,就會顯得軟弱無力,失去觀眾,甚至削弱整個電視臺的聲譽和影響。寶雞電視臺在各檔新聞欄目中注重輿論監督,開設的“觀眾熱線”、“曝光臺”、“記者跑街”、“有事找小春”等新聞輿論監督小欄目,關注群眾生活,體現地方特色,有力起到了輿論監督作用。同時,圍繞2009年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例如鳳翔“血鉛”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派記者及時進行跟蹤報道,大大提高了新聞媒體的聲譽。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要唱響時代的主旋律,要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滿足受眾的需求,就要求新聞從業人員要圍繞地方中心工作,深入到群眾的生活中去,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反映他們的愿望和訴求。把鏡頭更多地對準平常百姓,拉近媒體與受眾的距離,才能使彼此之間關系更為密切,更好地發揮聯系黨和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