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思維方式與制作偏向
時間:2022-07-19 04:18:11
導語:新聞記者思維方式與制作偏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其思維及認知能力上是存在著某些局限的。人類在判斷問題的時候大多會受到認知偏向的干擾并犯習慣性錯誤。新聞記者從事的是“擬態環境”建構的工作。在這一過程中,記者除了受自身文化背景、媒體立場的影響外,其自身的無意識因素,也會導致記者在新聞采制過程中出現難以避免的認知偏向。這些認知偏向,會影響記者對客觀公正的專業追求,使新聞作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非客觀、非公正的傾向。
一、偏見與偏向
本文所指的偏向不同于我們一般所說的偏見。偏見是指針對特定群體及其個體成員的不公正的、否定性的社會態度。[1]它是個體的認知與社會認知和社會現實不符所產生的偏見。[2]這種認知偏見多是源自其所處社會環境的要求。而偏向,不是在認知、報道事實或觀點時故意的偏頗,它更多是一種無意識的,但卻經常存在于人頭腦中、影響人們對客觀事物實然性判斷的一種幾乎是人本身固有的認知傾向。傳播學者麥奎爾(McQuail)認為,偏袒某一方或某種立場的媒體偏見,有四種類型:公開但無意的“記者偏見”,如新聞記者選擇消息題材無意間形成的偏見;有意但隱藏的“宣傳偏見”,如利益集團對新聞界的信息等;有意且公開的“黨派偏見”,如政黨言論等;無意又隱藏的“意識形態偏見”,如在某個國家或地區占據主導地位的某種世界觀等。[3]本文討論的主題非常類似于麥奎爾所說的第一種情況。為表示其與另三種情況的區別,本文稱之為“偏向”。其實,偏見與偏向都是一種歧視,我國心理學會會長楊宜音認為,歧視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外顯的歧視;二是微妙、內隱的歧視;三是隱蔽的歧視。[4]所以,“偏向”即是一種“微妙、內隱的歧視”。這種歧視最具隱蔽性,它的存在幾乎連主體本人也很難覺察,所以,對它的認識更顯重要。
1.先入為主的思維慣習會影響記者對新聞事件的解釋。美國學者梅爾文•門徹說:“我們一直帶著我們既有的態度、假設、偏見、恐懼、渴望、傾向和刻板印象在看問題。我們一直在用我們的父母、朋友、學校、同一族裔、同一宗教社區在潛移默化中帶給我們的思維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5]這種先入為主的認知傾向在影響人們解釋和回憶自己所觀察到的內容時會產生令人驚奇的效應。記者對新聞的采訪報道,本質上是一種認知活動,受到認知圖式的影響。個人所掌握的知識以及關于這些知識如何被運用的信息都組成一定的單元,這種單元就是圖式。由于新聞報道需要對龐大復雜、變化不定的各種信息作出處理,很多情況超出了采訪對象直接的經驗范圍,超出了記者既有的圖式。盡管記者在認識活動中也會不斷修改原有的認知圖式,但記者在處理外界信息時更傾向于運用既有圖式對信息做出處理,已經形成的社會刻板印象就會在認識主體無意識、未察覺下影響對當前信息的認知和處理。[6]所以,對大多數記者來說,他們并不真正懂得如何去推論原因,也并不真正了解那些能夠并且常常干擾推論的心理誤區,結果,記者在扮演“解釋者”時就可能會出現各種錯誤。
2.“信念固著”及確證偏向可能引導記者趨向證明自己的已有觀念。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往往會去尋找那些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這是一種驗證性偏見,是一種無意識的確證偏向。事實上,當人們開始思考為什么一個觀點可能是正確的時候,該觀點就開始看起來是正確的了。[7]因為,引起我們注意或讓我們記住的東西總是那些讓我們個人感興趣的東西,或者與我們相信的東西正好吻合的事物。[8]這種心理會影響記者對信息的選取,而記者對信息的選取會影響受眾對信息的使用,從而影響到他們的日常態度與行為。比如,由于記者懷疑事件甲是導致事件乙的結果,他可能就會在潛意識當中希望報道這樣的新聞故事。于是,他可能去采訪某個同意這一觀點的專家,并且接著采訪由這一專家推薦的其他人。所以,一旦你形成了某種信念,它就會影響你對其他所有相關信息的知覺。一旦人們為錯誤的信息建立了理論基礎,那么就很難再讓他們否定這條錯誤的信息,這種現象被稱為“信念固著”,它是我們在面對與自己信念相反的證據時,仍然要固執己見的一種傾向。[9]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這種偏向:當人們遇到他們喜歡的假設時,他們會去尋找對這個假設有利的證據,而忽視那些對這個假設不利的證據。[10]也就是說,當人們在說話或行動時,他們是帶著一些相關的觀念或事物,并在評價的等級上給出它的位置。[11]而這一切活動往往是下意識進行的,記者也許真誠地相信他們是在客觀地考慮一個問題的所有方面,然而事實上他們不過是以證實所期望或所相信的方式來處理信息罷了。
3.基本歸因錯誤會使記者在采寫人物報道時高估個人的影響。歸因理論的研究者發現:人們在歸因時存在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即當我們解釋他人的行為時,會低估環境造成的影響,而高估個人的特質和態度所造成的影響。這種個體在歸因時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傾向,被李•羅斯稱為基本歸因錯誤。[13]即我們通常認為他人的行為就是其內在性格意圖等內部特點的直接反映,這是一種被稱為是個人傾向歸因的現象。而對于我們自己的行為,卻通常用情境因素來解釋,被稱為情境歸因。之所以會出現這兩種不同的歸因錯誤,是因為當我們成為行為的執行者時,環境會支配我們的注意;而當我們觀察別人的行為時,作為行為載體的人則會成為我們注意的中心,而環境則變得相對模糊。[14]記者在報道人物時,這種基本歸因錯誤的潛在,可能會使他們偏離客觀視角,將人物的所作所為過多地歸于個人因素,而忽視環境等的客觀因素。例如在報道某一先進人物時,記者往往把大量筆墨放在其個人的堅強意志和主觀能動性上,卻往往會忽略他的生活環境以及周圍人對他的影響。
4.生動的軼聞趣事比統計數字有更多被選擇的機會。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人們最關心的是與他們自己有關的事。心理學上有種理論叫“自我參照效應”:當信息與我們的自我概念有關時,我們會對它進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憶,因此,記憶的構成離不開我們的興趣。[15]哈米爾、威爾遜和尼斯比特也曾在1980年做過實驗,結論證明:歷史個案比起較為可靠的基本統計數據更加令人信服。[16]在生活中,僅憑直觀我們也不難發現,人們更注意看軼聞趣事或生活個案,而不大喜歡統計類型的信息,這或許是由于軼聞趣事更生動,而且看起來好像與實際關聯度更大。而客觀的統計數據枯燥又無趣,我們很難產生真切的生活感受。與一般讀者一樣,記者也會更容易被新鮮、生動的故事而非客觀真實的研究打動。這使得他們在選取寫作素材時下意識地偏向生動的事例,比如他們可能更容易被新的治療方法治愈了某個患者的個案而非該療法成功率的統計信息吸引。在一場空難后,他們可能描述“現代空中旅行存在著令人恐懼的危險因素”,而不去關注它實際的安全記錄。但是,作為以反映真實生活為天職的記者,如果過于沉溺于生動的趣聞信息而忽視死板但是可靠的統計資料,那么他們對生活的反映必將被扭曲,受眾也極可能被誤導。
5.實際上并不相關的事件可能在記者看來具有相關性。心理學發現,人們經常會大大高估兩個人或兩件事之間的相關性,甚至臆想出根本不存在的關系,這種現象以“虛幻關聯”為人所知,它在許多情況下都表現出來,不過當兩個事物在意義上恰好相互關聯的時候,表現得尤為明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種種事件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描述和揭示它們之間的關系,正是新聞報道的重要任務之一。而記者頭腦中的認知偏向會引導他被事件之間的表面或者說假象聯系迷惑,把本來不具有必然聯系,或者說只是偶然關聯的兩個事件牽扯到一起,將因果關系簡單化,或者干脆把偶然聯系判定為因果關系。而事實上我們知道,一個結果通常由多個而不是一個原因導致,邏輯學上有所謂“后此謬誤”,指把先后出現的兩個事物之間的關系,簡單地斷定為因果關系;還有“同時謬誤”,指把同時出現的兩個事物之間的關系,簡單地斷定為因果關系。這些都是記者在采寫新聞的時候必須謹慎避免的又一種思維陷阱,它是一種錯誤的關聯。比如,在運動賽場上,如果有兩三位非洲田徑選手存在服用興奮劑的問題,便可能會引導很多記者在種族和藥物使用之間建立聯系。而實際上,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是否服用興奮劑只與個人或團隊的道德水平有關,與運動員的膚色無關。
6.“智力自負”會使記者對事件的事后分析或評論變得直接而簡單。社會心理學家發現,我們往往容易做導致錯誤的事后聰明判斷,即當事情發生后,會覺得自己早就預料到它會如此。這是一種“智力自負”現象(“我早就知道了”),這種傾向會影響對目前狀況的評價和對未來行為的預測。[17]這種認知偏向在新聞報道中同樣經常存在。由于新聞報道是對社會中發生發展的事件的報道,而很多事件的發展不在一朝一夕之間,它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和一個過程,這其中,記者對事物發展的任何預期相對于最后結果來說,都是可能的,但這也只是眾多可能性之一,并不一定就能證明記者當時就有多么聰明。而當事物的發展告一段落時,記者應靜下心來,認真回顧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思考造成如今結果的前因后果及經驗教訓。而不應當因自己當初猜測的被驗證而沾沾自喜,忽略對事件發展的深層次思考。同時,也會有這樣的情況,當記者對某一個人物或某一社會現象并不看好時,出于當時輿論,他可能會暫不表態,但當這個人物的某種行為失敗,或事件的實施并不順利、事態發展不很樂觀時,記者便會表現出“早知如此”的自豪感。那么他在這一階段的報道也必將有失客觀。
三、認知偏向的消減對策
新聞記者以監測環境為己任,他對社會事件的報道會直接影響人們對周圍環境的認知,影響人們在頭腦中對社會環境的建構,由此看來,新聞報道最終影響的是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一重大責任使我們不得不認真對待我們的每一篇報道,而報道的質量,直接來源于我們的認知與思維。所以,在實際新聞工作中,我們只能針對認知偏向的種種表現,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減少這種偏向產生的可能性,時時注意修正自己的認知行為。比如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檢測自己對事件的認知是否受到了先入為主思維的影響;是否存在“信念固著”和確證偏向,從而影響自己對信息的選擇;在采寫人物報道時,是否過高地估計了他本人的主觀因素,而忽略了對他成長有極大作用的客觀環境等。這種認知偏向的消減難以用規章的形式強制執行,因為它是人性思維固有的弱點,只能靠記者用自己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通過日常工作中經常性的提醒和反省去減輕或克服。當然,首先認識到這種認知偏向的表現形式是極為重要的。
- 上一篇:教育局民生改革工作總結
- 下一篇:招標投局工作總結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