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資料入選標準論文
時間:2022-07-27 09:46:00
導語:臨床資料入選標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綜述了德國HV刺血療法對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帶狀皰疹治療的有效性,包括后續復發等,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目的]探討德國HV刺血療法對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療組:尖銳濕疣65例,生殖器皰疹60例,帶狀皰疹82例,使用德國刺血療法進行治療;
對照組:尖銳濕疣32例,生殖器皰疹34例,帶狀皰疹53例,口服阿昔洛韋0.2g,均5次/d,同時外用五氟嘧啶,并配合激光治療。
[結果]治療組:尖銳濕疣痊愈62例,復發3例,痊愈率95.38%,復發率4.61%;
生殖器皰疹痊愈56例,復發4例,痊愈率93.33%,復發率6.66%;
帶狀皰疹痊愈81例,復發1例,痊愈率98.78%,復發率1.21%;
對照組:尖銳濕疣痊愈12例,復發20例,痊愈率37.5%,復發率62.5%;
生殖器皰疹痊愈2例,復發32例,痊愈率5.88%,復發率94.12%;
帶狀皰疹痊愈39例,復發14例,痊愈率73.58%,復發率26.42%;
停止治療6個月作為觀察復發期,使用德國HV刺血療法痊愈率極大提高,復發率為偶發,對照組痊愈率不佳,兩組痊愈率和復發率均具有顯著性差異。
[結論]德國HV刺血療法對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帶狀皰疹有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且復發率低。
[關鍵詞]德國HV刺血療法、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帶狀皰疹
2008后年4月~2009年4月,筆者采用德國HV刺血療法治療尖銳濕疣65例,生殖器皰疹60例,帶狀皰疹82例,,另以阿昔洛韋、五氟嘧啶配合激光治療尖銳濕疣32例,生殖器皰疹34例,帶狀皰疹53例作為對照,取得滿意效果,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入選標準:凡符合診斷標準,年齡在15~60歲愿意接受該方案治療者,均可納入。
排除標準:①年齡在15歲以下、60歲以上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伴有嚴重心、肝、腦、腎等重要臟器損害者;④對治療藥物有過敏史者;⑤未按要求治療,無法判定療效或資料不全者;⑥近4周內用過抗病毒及維甲酸類藥物治療者。
病例資料:32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尖銳濕疣65例,生殖器皰疹60例,帶狀皰疹82例,男女比例平均,;年齡15~60歲,平均24.2±8.4歲;病程1.2個月~6年,平均為27.6±14.4月;皮損平均數量56.7±22.4個。對照組尖銳濕疣32例,生殖器皰疹34例,帶狀皰疹53例,男女比例平均;年齡18~60歲,平均26.5±9.5歲;病程1.2個月~7年,平均27.8±16.9月;皮損平均數量56.3±22.8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和面部皮損平均數量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治療組:每周進行一次HV刺血治療,同時服用HV病毒清消膠囊,2粒/次,3次/d;首周服用HV病毒疫苗,共服七天,21天為1療程,連服4個療程。對照組用阿昔洛韋、五氟嘧啶配合激光治療,連續治療三個月。兩組在治療期間,均不口服或外用其他藥物。
1.3觀察方法所有病例在治療前、治療期間每周隨訪1次,詳細記錄患者的癥狀、皮損數量、不良反應。對已治愈的病例,治愈后每月隨訪1次,共6個月。治療前后兩組各隨機抽取20例進行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檢測。療程結束時評價療效,6個月后評價復發情況,統計學處理采用四格表記錄。
1.4療效標準痊愈為疣體、皮損全部消失,隨訪期間無復發,有少數色素沉著斑;復發為治療后6個月內疣體、皰疹重新生出。
2結果
2.1治療結果見表。兩組痊愈率有明顯區別。
表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療效例(%)
2.3副作用在治療過程中,治療組病例無明顯不良反應,對照組大部分患者涂藥后有不同程度灼熱感、干燥、潮紅、脫屑,用藥2~3周后逐漸耐受。所有病例均能完成治療。兩組各抽取的20例患者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治療前后檢測均無異常。
3討論
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帶狀皰疹都屬于病毒感染所致病,三者病毒分別為HPV、HSV和VZV,目前認為這三種病的發生常與細胞免疫功能有關,而且對多種藥物治療有抵抗。在我國古代中醫治療中,這三種病統屬于濕毒內侵所致病,所以治療中常用放血來瀉毒治療。在德國HV刺血療法中,同樣以刺血來反射性提高免疫力,配合藥物來殺滅病毒。本組結果提示:針對傳統的抗病毒藥物和體外激光等治療,德國HV刺血療法具有治療時間短,痊愈率高,復發率低等特點,可供臨床選用。
[參考文獻]
[1]國家中西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4.145.
[2]張安豐,張芃.張志禮皮膚病醫案選萃[M].北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205.
[3]范少光,丁桂鳳.神經內分泌與免疫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介導物質:共用的生物學語言.生理科學進展,1995,26:175-183.
[4]NiijimaA.Anelectrophysiologicalstudyonthevagalinnervationofthethymusintherat.BrainRes.Bull,1995,38:319-323.
[5]BesedovskyHO,DelReyA.Immune-neuro-endocrineinteractions:factsandhypotheses.EndocrineRev,1996,17(1):64-102.
[6]GadientRA,OttenU.Postnatalexpressionofinterleukin-6andIL-6receptormRNAsinratsympatheticandsensoryganglia.BrainRes,1996,724:41-46.
[7]QuanN,SunderSK,WeissJM.Inductionofinterlukin-1invariousbrainregionsofbrainandcentralinjectionsoflipopolysaccharide.JNeuroimmunol,1994,49:125-134.
[8]MaierSF,WatkinsLR.Cytokinesforpsychologists:implicationsofbidirectionalimmune-braincommunicationforunderstandingbehavior,moodandcognition.PsycholRev,1998,105(1):83-107.
- 上一篇:人力資源激勵管理論文
- 下一篇:兩會期間信訪穩定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