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治療問題論文
時間:2022-07-16 10:05:00
導語:臨床心理治療問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人們對神經癥的探究在不斷深入,治療手段亦日趨豐富,心理治療對神經癥的轉歸有了較大的改善。為此,作者對神經癥的心理治療和臨床心得進行了總結,以便和同道們進行交流,報告如下。
1對神經癥的熟悉和心理治療的必要性
神經癥是包括病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病理和預后頗不一致的一大類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持久的心理沖突,使自身受到折磨和感到痛苦的情感體驗,且妨礙心理功能或社會功能,但缺乏可以解釋的客觀病理改變,是一組常見病和多發病。通常認為神經癥病前多有一定的素質和人格基礎,起病和心理因素有關。我們將心理因素歸納為三個方面摘要:(1)失摘要:名譽、地位、金錢、愛情、親人等的失去,便產生失落感,出現抑郁癥狀群,而誘發神經癥;(2)變摘要:社會、環境、人際關系、經濟狀況等因素的忽然變化是誘發神經癥的重要因素;(3)人際關系摘要:感情、角色、生活處境、行為傾向、價值觀等發生矛盾,對立面不能調節、排解產生心理沖突時易誘發神經癥。心理治療能幫助病人開展有益的、建設性的活動,終止痛苦性的活動;心理治療能推動病人的自我探索,增進自知之明,而有利于建設性處理內心世界的新問題,使病人的無能為力轉變為自己完全有可能處理自己的新問題。因此心理治療是神經癥治療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2心理治療的非凡性和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的非凡性概括為新的、親密的、建設性的關系。心得深淺和提高心理治療的水平密切相關。
2.1新的關系
神經癥病人存在慢性的心理沖突,人際關系處理不好,不能解決現有的人際關系。在治療過程中值得注重的是摘要:(1)持非批評態度。不要求病人作自我批評,善于發現病人的優點、優點、給予肯定,創造良好的和諧的氣氛。(2)不包辦代替。病人的事情讓他自己作決定,培養其獨立性,不代替其作決定。(3)非政治道德觀點(態度)。心理治療是肯定目的,不同于思想政治工作是改變目的。弗洛伊德對心理治療是持"中立原則"或"等距離立場",這樣有利于從心理沖突的表面了解心理深層,帶政治觀點則只會停留于表面,無法探索病人的內心世界。
2.2親密的關系
主要是精神上的,彼此都有情感的卷入,移情在此階段發生。衡量的指標是愉快的、暢所欲言、病人毫無保留,沒有戒備感,不論自己談什么醫生都不會看不起。對醫生來講主要是誠懇和坦率。要求醫患雙方必須坦誠交流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2.3建設性的關系
心理治療的目的是促進病人的健康心理活動,改善自我理解、自我判定的能力,使病人能熟悉自我、接受自我、正確面對現實。因為只有提高病人的熟悉和批判能力,才能使病人增強自尊心、敢于克服困難,改善生活態度,樹立戰勝疾病和重新面對生活的信心。醫務工作人員在心理治療過程中以自身的言行為榜樣引導病人,使醫患之間、病人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為達心理治療的目的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3對心理醫生的要求和病人的選擇
大量臨床實踐證實心理治療是一種很好的醫學干預辦法,其治療效果有時相當于抗抑郁藥物的療效,但個別或部分病例不能肯定心理治療的效果。要使一種有效的治療在臨床應用中發揮出它的效能,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對心理醫生的要求和對病人的選擇是值得重視的。
3.1對心理醫生的要求
3.1.1能力
心理治療的效果受心理醫生能力的影響。曾有人設計了一個對照探究,比較能力勝任的醫生和能力不確定的醫生所治療的兩組病人的療效,結果表明摘要:兩組之間治療效果的差異隨治療次數的增加而擴大,治療第16周末差異達顯著水平,治療結束2年末,這種差異性仍然維持。通過一系列的探究和臨床觀察,我們認為心理醫生應接受理論、實踐及督導三方面的練習,從而提高醫生的治療能力。
3.1.2人格
并非所有的病人都適合接受心理治療,也不是所有的心理衛生專家都適合提供心理治療,因為醫生的人格特質和他對病人的治療效果呈顯著相關。如摘要:醫生是令人愉快的、接納人的、鼓勵人的、不太沉默的,并能幫助病人進一步理解自我[1]。醫生在治療中表現出較多的正性行為如熱情和自我批評,以較少的負性行為如攻擊等,都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3.1.3敏感性和靈活性
在心理治療過程中,醫生要運用反映、澄清、決定、認知預演、實施等技巧來確保醫生接受病人信息的準確性,避免曲解病人說話的含義,假如出現了對病人的誤解,只要醫生能以一種靈活和接納的姿態來討論誤解,或者接受病人表露被誤解時的負性情感,那么誤解就有可能被消除。但是,假如醫生對病人的負性情感缺乏熟悉,就會有礙誤解的消除,而且經常導致病人終止治療[2]。另外,醫生在實施治療規程時是否有靈活性也會影響治療效果,如能按照治療規程必要時又脫離規程的醫生,他們的治療效果優于那些不按照規程或者完全照搬規程的醫生的治療效果。
3.2病人方面的選擇
(1)病人的人格摘要:在臨床工作中發現有人格障礙的神經癥和無人格障礙的神經癥,接受心理治療的效果不一樣,前者效果較差;自戀型人格、邊緣人格、人際交往困難、易沖動人格都不適合心理治療。(2)病前適應好、新問題少、人際關系好則治療效果好。(3)病人期待心理治療,有自我改變的動機,接受心理治療能取得較好的效果。(4)具備心理學頭腦,能區分肉體和情緒,并愿意傾訴內心活動,承認情感沖突,能和別人發生情感關系的人,接受心理治療的效果較好。(5)病人對醫生的滿足程度總體上和其功能的改善和癥狀的減輕有顯著相關;病人對治療者不滿足經常是中斷治療的原因。
3.3醫生和病人的相互功能
(1)治療同盟摘要:指病人和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醫生和病人的關系中雙方接受和結盟,治療聯盟顯著則有利于癥狀的減少。(2)醫生和病人之間如何互動對心理治療效果是有很大影響,如當醫生做解釋性干預時,病人產生情感反應和療效呈正相關,假如病人產生防御反應則和療效呈負相關。醫生和病人之間的相互功能對心理治療的療效起激發或調節功能。
4心理治療有效的共同因素
大量臨床實踐表明,各種不同的心理治療總體療效并無顯著差異,也沒有發現任何一種心理治療獨特地優于其他治療。正如有的心理學家曾提出過摘要:"沒有一種類型的心理治療對某種獨特的心理新問題有效"。這一結論說明不同的心理治療的療效可能包涵一些共同因素或共性。
4.1矯正性情緒體驗
各種心理治療方法雖異,但起功能都在于幫助病人擺脫沮喪和無能為力感。病人的焦慮、懼怕、沮喪等消極情緒消失則意味著醫生給病人的情緒提供了矯正性情緒體驗,使病人的無能為力轉變為我完全有可能處理自己的新問題。在治療中醫生只是調動病人的主動性、獨立自主、改變其依靠性。醫生不是救世主,任何醫生沒有可能,也沒有能力給病人幸福和愉快。弗洛伊德曾經說過摘要:心理治療是使病態的痛苦改變為人類共有的不幸。主要是改變認知。如半瓶酒,甲稱"唉!只有半瓶了"。表現抑郁情緒。乙稱"啊!還有半瓶呢!"表現愉快而滿足的情緒體驗。故認知不同則情緒體驗不一。
4.2幫助病人從事新的有效行動
采取滿足欲望的有效行動可以減輕煩惱,因為神經癥病人的壓抑深,欲望被壓抑到無意識搖籃里不斷沖突。煩惱和欲望呈正相關,和滿足欲望的有效行動呈負相關。鼓勵和支持病人從事新的有效行為,可以是明確的建議和具體的指導,也可以是含蓄的、間接的。
4.3提供可選擇的生活態度
在治療過程中醫生的生活態度會給病人以影響,醫生是樂觀的、對生活布滿信心、敢于克服困難,以此感染病人有同樣的體驗,使他悟出生活的意義要靠自己去創造。如1942年大戰期間被關押在集中營里的人,有三人彼此熟悉和親近,其中一人有心理學知識,雖然體弱,他對監獄的艱苦環境漸漸適應,對前途和生活布滿信心,終于熬到出獄,重見光明;而另外二人體格健壯,但對關押到獄中大失所望,認為無前途,一切完蛋,消極悲觀,不久二人便相繼死亡。此例子說明同樣處境,但由于生活態度熟悉不一,得到的效果和結局有別。
4.4心理醫生和病人的關系應該是新的、親密的、建設性的和諧關系
各種心理治療都意味著醫生和病人確立某種建設性的人際關系,這直接有利于心理障礙的緩解和癥狀的消除。我們期望良好的醫患關系為病人"示范",把這種示范推廣到人際關系中去發揮其治療功能,從而發展健康心理。
4.5幫助病人隨時預備接受社會影響適應環境
神經癥病人陷入自我沖突的圈子里或鉆到牛角尖里,病人切斷和社會的聯系,那么在治療中所接受的社會影響將成為他在接受其它社會影響時提供了"示范"和經驗。
4.6意識擴大性自我探索
心理治療幫助病人澄清新問題的不同方面或新問題的不同層次,找出產生苦惱的內在根源,讓他思索,使之清醒地熟悉和領悟。心理治療推動了意識擴大性自我探索,增進自知之明而有利益建設性的處理內心世界的新問題,也就是使病人的無能為力轉變為自己完全有可能處理自己的新問題。
5小結
心理治療是有效的醫學干預手段之一,可以改善或消除病人的癥狀,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水平,促進他們的人格成長和發展。現代心理治療是從對神經癥治療開始的,所以對神經癥的探究加深了。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必須從心理角度熟悉神經癥,把握心理治療的非凡性在于人際關系,即新的、親密的、建設性的關系。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是為病人作"示范",把這種示范推廣到人際關系中發揮治療功能,發展健康心理。心理治療的種類較多,據統計目前達400余種。然而大量探究表明摘要:各種不同的心理治療總體療效并無顯著性差異,也沒有發現一種心理治療獨特地優于其它治療,不同的心理治療可能來自他們的共同因素。把握心理治療的共同因素,將有助醫生實施更適合病人的心理治療。心理治療的效果會受到醫生、病人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功能的影響,強調心理醫生接受練習是確保心理治療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把握病人的人格特征也有助猜測心理治療的效果。
參考文獻
[1]ConteHR.JournalofPsychotherapy[J].PracticeAndResearch,2003,4(1)摘要:43
[2]RhodesRH.JournalofCounseling[J].Psychology,2002,41(4)摘要:473
- 上一篇:縣教育系統環境治理的通知
- 下一篇:縣中小學學科帶頭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