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18 06:57:00

導語: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效與做法;問題與建議

論文摘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是國家為緩解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而實施的一項重大決策。保靖縣自2006年1月全面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以來,始終立足縣情,積極探索,穩步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針對目前尚存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完善建議。

一、引言

按照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04]3號)之文件精神,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2006年1月我縣全面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制度試點工作,切實解決了“三農”問題,有效地遏制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真正實現了“政府得民心、農民得實惠、醫療事業得發展”的工作目標。具體實施情況如下:

2006年以來,縣財政在發展衛生事業方面共投入資金5015萬元。擴建、新建鄉鎮衛生院19個和新建村衛生室245所。積極籌措新農合資金3478萬元(即2008年度籌措1564.5萬元),其中農民個人繳納606.159萬元,各級財政補助2871.841萬元。縣財政從2007年度開始將新農合農民個人部分的收繳工作經費按1元/人納入年度預算。2006年至2008年度的參合率分別由67.76%和87.7%提升到93.2%,2006年和2007年度分別為8688人和42666人的參合農民解決住院醫療補償432.99萬元和954.37萬元,獲補人數分別占參合人數的5.16%和19.77%,參合人均住院補助分別為498元和596元,平均補償率分別為9.34%和30.88%。

二、主要做法

(一)領導重視,措施得力,責任明確,細化工作

2005年10月,我縣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第三批新農合制度試點縣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并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的新農合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村居委會和縣直相關單位也相應成立了領導機構。把該項工作的宣傳與收繳農民參合資金責任進行量化和細化,并將其捆綁到鄉鎮黨委政府,與各鄉鎮簽定《合作醫療目標管理責任書》。同時成立了縣合作醫療管理中心,其隸屬于縣衛生局管理的副科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并按照“任人為賢,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實行公開招考,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創建高素質的合管隊伍。明確縣直各部門職責定位,團結協作,促進了新農合工作的健康發展。

(二)創建宣傳發動機制和收繳機制,不斷提升參合率

新農合制度實施的關鍵在于正確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牢固樹立“病時人人為我,平時我為人人”的理念。

我縣在宣傳新農合籌資工作時堅持貫穿于始終,分別以收繳新農合基金為契機,以參合農民看病和報帳為契機,以民政大病救助為契機,以各種方式進行廣泛宣傳,不斷創新宣傳發動機制,使新農合政策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使農民的參合積極性不斷提升。

同時各鄉鎮把收繳參合資金任務進行量化和細化,將責任層層分解到人,將干部的年度績效考核和津補貼掛鉤,嚴格實行獎罰,開拓收繳新機制。

在收繳過程中各鄉鎮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不斷提升參合率,首先采取進村入戶的直接收繳參合資金的辦法;其次采取以集體簽訂合同或者從惠農補貼資金中直接代扣代繳的方式;對于一些特殊群體實行免費參合,參合資金由鄉政府統一出資;對于少數鄉鎮部分村有集體經濟的,由村集體經濟出資為該村農民一次性交納個人基金。

(三)科學調整方案,參合農民得到更多實惠

我縣根據“一年試點、二年提升、三年規范”的新農合探索歷程,通過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調整了符合縣情、民情的一整套科學方案,使農民就醫時能獲得更多的醫療補償。

一是簡化報帳程序。從2007年開始在縣內定點醫療機構實行“即付即補”的二級結算補助方式;在縣外醫療機構就診的,拿有關報帳資料到戶口所在地的合管辦進行醫療費用審核并報帳,進一步降低了參合農民報帳成本。

二是完善補償實施方案。

在補償政策方面對2007、2008年分別進行了兩次重大的調整。

1、2007年補償方案按照“以大病統籌為主,家庭、特殊門診治療為輔”的原則實行。對在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分別給予不同比例的住院醫療費用補助,即鄉鎮衛生院按50%補助,縣級醫院按40%補助,州和州級以上醫院按30%補助;住院起付線分別為l00元、300元、600元;對大額醫療住院費用補助實行每人每年最高不超過5000元的補助;符合計劃生育規定住院分娩的,平產和剖宮產每人分別定額補助l50元和400元;因地理位置等特殊原因在縣外鄰近非盈利性醫療機構就醫的病人可享受縣內同等級別醫療機構的起付線和報銷比例。同時,還按每人每年8元的標準增設家庭門診帳戶,增設了慢性病和特殊重大疾病門診補助,每月給予最高50一100元補助。

2、2008年對補償政策再次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1)提高補助比例。縣內鄉鎮和縣級醫療機構報銷比例提高10%,州級定點專科醫院補助40%,在州內縣外同等級別醫院住院醫療費用補助比例較縣內同級定點醫院降低l0%,起付線與縣內同級醫院相同。因地理位置等特殊原因需要到州內臨近縣鄉醫療機構就醫的(此醫療機構必須與縣合管中心簽訂服務合同,掛定點醫療機構標牌),其報銷比例和起付線參照縣內相同級別的醫療機構執行。

(2)降低起付線。縣內縣級和州級定點專科醫院由去年的300元調為200元,州級綜合醫院及州外醫院由去年的600元調整為400元,省級為600元。

(3)提高封頂線。由去年每人每年5000元,增加到10000元。按照湘合醫發[2007]3號文件精神,對參合的農村五保戶、低保戶在鄉鎮、縣級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治療的,定點醫療機構對合作醫療補助后自付住院費用再給予10%的減免。對農村五保戶、低保戶在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治療產生的醫療費用,按政策規定的標準給予補助外,患者還可以向縣合管中心申請進行合作醫療大病救助,給予10%一l5%的救助補助,但最高限額不超過3000元。特殊住院病人最高每年能累計報銷15000元。

(4)增加特殊疾病門診病種補償。增加了狂犬疫苗接種、體外碎石、麻風病等病種。

(四)強化監管措施,確保資金封閉運行,保障參合農民利益

縣委縣政府督查室、合管委、合監委、審計局將定期和不定期對新農合進行督查,對督查結果進行通報。一是加強基金的監管。嚴格按照省州規定對基金實行專戶儲存、錢帳分管。二是加強報帳結算的監管。在監管上將一、二級結算補助方式的監管模式有機結合,使審核員監管職能得到進一步提升,由以往的被動審核監督直接轉化為主動行使行政職能監督審核。對未在戶口所在地的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治療的參合患者實行“鄉鎮審核員異地監管制”。三是加強定點醫療機構用藥和藥品收費標準的監管。從源頭上規范醫療機構服務行為和費用控制,嚴格按照縣政府下發的文件精神開展合作醫療診療服務,醫療服務收費和藥品價格嚴格按省衛生廳、省物價局湘價服[2002]230號等文件規定的價格執行,嚴禁擅自提高標準收費、分解收費、變相收費和另立項目收費。并與定點醫療機構簽定合同,嚴格控制住院患者人均費用最高額度,將每日平均住院費用、住院周期控制在規定的范圍內。對因醫院為追求經濟效益,人為造假、掛床等因素造成本地區住院發病率虛高的,超過全縣平均發病率水平所產生的醫療費用部分不予結算報銷。對縣級醫療機構各種大型檢查和特殊檢查實行事前審批制。合作醫療機構審核員定期和不定期下到定點醫療機構進行監督,對農民患者進行“二問三查”。對出現的違規違法行為,絕不姑息,視情節輕重分別給予限期改正、通報批評、行政處罰,對嚴重的除取消定點醫療機構資格外,由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撤換、處理相關責任人,觸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三、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1、合作醫療基金籌資缺乏長效機制。我縣對參合農民個人部分安排在每年的年底進行突擊收繳,由于涉及面廣、時間短、工作量大,人力資源有限,個體素質差異大,一時難以籌資到位,且籌資成本高,耗費的人力物力較大。

2、參合農民住院補償仍然偏低。從籌資總量和補償來看2006、2007年共籌措新農合資金1913.5萬元,而這兩個年度給予的參合農民住院醫療補償支出1387.36萬元,僅占籌措資金總額的72.50%。

3、合作醫療監管機制有待完善。一是定點醫療機構存在一些不規范行為,少數醫療機構自費藥品過高,濫用抗生素現象比較嚴重;部分醫療機構為了避免醫療責任事故的發生,檢查項目過多;個別醫療機構有開大處方、延長病人住院天數、掛床的行為發生。二是沒有實行合作醫療網絡信息化管理,在監督上存在一定的漏洞。三是合作醫療缺乏法律法規方面的立法機制,在監管和運行過程中難以做到有法可依。

4、鄉鎮合管機構基礎設施尚未建立健全。辦公用房和生活用房僅靠借用來解決,而且面積狹小擁擠。

(二)完善建議

1、創新合作醫療籌資長效機制。為減少工作行政成本,可在該年度政策明確的前提下,實行長年收繳機制,不搞年底突擊收取。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采取村委會長年收取的辦法以及從政策發放資金中代繳代扣、在醫療兌付資金時代扣、或以“人代會決議”、“村規民約”等形式代繳代扣,做到底子清楚、責任明確、基金安全,使合作醫療制度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2、進一步規范合作醫療運行機制。健全合作醫療管理體系,實現合作醫療網絡信息化管理。

3、進一步完善和健全監督體制,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通過簽訂服務合同限定人均住院費用和單病種費用限額等多種方式,降低醫療收費標準,進一步提高受益度、擴大受益面,保護參合農民利益,確保合作醫療工作持續、健康、穩步推進。

4、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修建鄉鎮合管機構辦公場所和完善村衛生室基礎設施建設。村級衛生室作為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的“網底”,是新農合制度建設的基礎環節,是為廣大農民提供價廉、便捷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場所。為了滿足全縣24.49萬農民就醫的需要,在2006和2007年新建245所村衛生室的基礎上,力爭2008年全面完成我縣345所村衛生室建設。

5、建立健全合作醫療基金收支審計機制,規范基金收繳渠道,確保基金補償的合理、合法性,保障參合農民利益不受侵害。

6、強化隊伍建設,提升村衛生室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一是加強村衛生室人員隊伍建設,二是完善和規范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督促各村衛生室健全規章制度,規范服務行為,使參合農民就近就醫時體現出安全、有效、經濟、方便,從而逐步解決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保靖縣統計局.保靖統計年鑒?2006[M].湖北:湖北省仙桃市統計資料印刷廠,2007.

[2]保靖縣統計局.2007年保靖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內部資料),2008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