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無力患者臨床結局評價研究
時間:2022-05-21 04:35:15
導語:肌無力患者臨床結局評價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及分組。選取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住院的MG患者,共12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按3∶1比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90例和對照組30例。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要求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1.2病例選擇標準。1.2.1診斷標準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15年《中國重癥肌無力診斷和治療指南》的診斷標準[4];②疾病分型參照重癥肌無力臨床分型標準(改良Osserman分型)[4];③中醫辨證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脾胃學科2011年痿病(重癥肌無力)診療方案”將患者分為脾胃氣虛、脾腎兩虛、脾虛濕熱3型。1.2.2納入標準①年齡18~75歲,性別不限;②符合上述MG診斷標準,且病情穩定者;③MG的改良Osserman分型為Ⅰ型、Ⅱ型、Ⅲ型或Ⅳ型;④可以進行正常的言語溝通交流;⑤自愿接受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1.2.3排除標準①年齡<18歲或>75歲的患者;②合并有惡性胸腺瘤和心血管、肺、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患者;③精神病患者;④近3個月內行血漿置換治療的患者;⑤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1.3干預方法。1.3.1對照組按照傳統中醫護理方法進行護理干預。參照2012年《中醫臨床護理學》[5]中的護理指導,結合本課題組經驗,對患者實施以下護理:①日常生活起居調護。病室宜安靜、整潔,光線宜偏暗,避免強光直接照射。囑患者注意休息,慎防受涼、感冒,加強呼吸道的管理。指導患者起居有常,勞逸有度,行走時注意安全,防止跌傷。②飲食調護。根據中醫“勞者溫之”“損者益之”理論,飲食以“少食寒涼,多食溫補”為原則,忌生冷、肥膩、粗糙硬固之品,并給予辨證施膳指導。③情志護理。囑患者避免憂思惱怒等不良情緒,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情緒。④用藥護理。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切忌自行停藥;另外,中藥需久煎溫服。1.3.2試驗組在傳統中醫護理基礎上,按脾胃氣虛、脾腎兩虛、脾虛濕熱3種不同證型給予熱熨療法、穴位貼敷、耳穴壓貼、中藥封包的中醫外治法治療。1.3.2.1脾胃氣虛型①熱熨療法:用“通絡寶”熱熨腹部,每天1~2次,每次30min;②穴位貼敷:遵醫囑以本科自制藥散“溫胃散”用姜汁和蜂蜜調勻后貼敷于足三里、內關、上脘、中脘、天樞等穴,每天1次,每次2~4h;③耳穴壓貼:采用王不留行籽貼壓于耳廓上的脾、胃、交感、皮質下等耳穴,每3d治療1次,每天自行按壓3~5次,每次每穴1~2min。1.3.2.2脾腎兩虛型①穴位貼敷:遵醫囑以本科自制藥散“脾腎散”用姜汁和蜂蜜調勻后貼敷于脾俞、腎俞、關元等穴位,每天1次,每次2~4h;②中藥封包療法:遵醫囑使用本科自制藥散“溫陽固本散”封包置于臍部的神闕穴,每天1次,每次4~6h;③耳穴壓貼:采用王不留行籽貼壓于耳廓上的脾、腎、神門、內分泌等耳穴,每3d治療1次,每天自行按壓3~5次,每次每穴1~2min。1.3.2.3脾虛濕熱型①穴位貼敷:遵醫囑以本科自制藥散“清胃散”用蜂蜜調勻后貼敷于足三里、內關、上脘、中脘、天樞等穴,每天1次,每次2~4h;②中藥封包療法:遵醫囑使用本科自制藥散“舒降散”封包置于雙足底涌泉穴,每天1次,每次4~6h;③耳穴壓貼:采用王不留行籽貼壓于耳廓上的脾、胃、神門、交感、皮質下等耳穴,每3d治療1次,每天自行按壓3~5次,每次每穴1~2min。1.3.3治療天數2組患者均于入院后的第1天開始治療,直至患者出院。1.4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1.4.1重癥肌無力復合量表(MGC)評分采用MGC量表[6]分別對患者在入院時與出院時進行評分,評測內容包括眼肌、延髓、呼吸、頸部、肢體共10條項目,分值為0~50分,評分越高表明病情越重。1.4.2重癥肌無力患者報告結局量表(MG-PRO)評分采用MG-PRO量表[7]分別對患者入院時與出院時進行評分。若患者有足夠能力閱讀量表,應由患者本人填寫或回答,否則由醫務人員幫助閱讀或回答。評測內容由生理、社會、治療、心理4個領域構成,評分越高表明狀態越好。1.5統計方法。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考慮本研究中患者的年齡、性別、疾病分型和入院時的疾病嚴重程度,這些因素并非本研究所關注的主要因素,但可能對測量結果產生影響,故將其作為協變量進行方差分析,以控制其對測量結果的效應,從而考察中醫外治法與患者療效的真實關系。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試驗組90例患者中,男47例,女43例;年齡18~75歲,平均(49.6±15.8)歲;住院天數3~41d,平均(12.5±6.6)d;其中脾胃氣虛53例,脾腎兩虛23例,脾虛濕熱14例。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18~75歲,平均(44.3±16.5)歲;住院天數4~30d,平均(11.4±6.8)d;其中脾胃氣虛18例,脾腎兩虛6例,脾虛濕熱6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住院天數、辨證分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22組患者治療前后MGC和MG-PRO評分的t檢驗比較表1結果顯示:經t檢驗,治療前,2組患者的MGC評分及MG-PRO評分的社會領域和治療領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2組MG-PRO評分的生理領域和心理領域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2組患者入院時的病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差異。治療后,2組患者的MGC評分及MG-PRO各領域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P<0.01),但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考慮患者入院時的病情差異等因素可能影響了2組治療后的療效判定。基于此,本研究進一步采用協方差分析進行療效評估。2.32組患者治療后MGC評分的估算平均值及協方差分析結果表2和表3結果顯示:經協方差調整后,試驗組治療后MGC評分的估算平均值為6.705分,對照組為8.150分;2組患者治療后MGC評分的估算平均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試驗組患者在改善MG癥狀方面優于對照組。2.42組患者治療后MG-PRO評分的估算平均值及協方差分析結果表4和表5結果顯示:MG-PRO分為4個領域,經協方差調整后,試驗組治療后MG-PRO的生理領域、治療領域、心理領域評分的估算平均值分別為4.003、3.190、3.778分,對照組分別為3.779、2.907、3.633分,2組患者治療后MG-PRO的生理領域、治療領域、心理領域評分的估算平均值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說明試驗組在改善患者的生理領域、治療領域和心理領域方面有優勢。由于2組患者在社會領域方面(試驗組的估算平均值為3.087分,對照組為3.024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不在表中列出。
3討論
依據重癥肌無力(MG)的癥狀表現,可將其歸入中醫學中的“瞼廢”“上胞下垂”以及“痿證”“虛勞”等范疇,其病機以內傷虛損,脾腎虧虛,臟腑功能失調為主。MG病程較長、易于反復,患者的治療和生活質量是社會和醫療體系關注的重點。劉鳳斌教授[8]在總結鄧鐵濤教授經驗的基礎上,將MG患者辨證分為脾胃氣虛型、脾腎兩虛型和脾虛濕熱型,楊云英等[3]驗證了分3型進行辨證施護的療效。本研究旨在觀察根據MG患者辨證分型應用熱熨療法、穴位貼敷、中藥封包及耳穴壓貼等相應的中醫外治法治療MG的療效。脾胃氣虛型患者在辨證的基礎上應用了熱熨療法、穴位貼敷、耳穴壓貼治療。其中,熱熨療法(通絡寶)是通過遠紅外線和磁場的共同作用,將治療包中健脾益氣的中藥活性物質轉性為離子狀態,透過皮膚直接作用于患部,從而發揮健脾益氣、行氣通絡的功效;穴位敷貼是將藥物制成一定劑型后敷貼于人體穴位,通過刺激穴位而達到治病目的,本科室采用延胡索、丁香等藥材自制成“溫胃散”行穴位貼敷,以發揮健脾和胃理氣的功效;而耳穴貼壓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貼壓于耳廓上相應穴位,從而發揮健脾和胃、益氣扶正的功效。脾腎兩虛型患者在辨證的基礎上應用了穴位貼敷、中藥封包、耳穴壓貼治療。其中,由白術、附子等藥材制成的“脾腎散”行穴位貼敷,以發揮健脾補腎功效;中藥封包療法由肉桂、當歸等藥材制成的“溫陽固本散”封包作用于神闕穴,以發揮調理脾胃、溫通腎陽、固護正氣的功效;耳穴壓貼作用于耳廓上的脾、腎、神門、內分泌等耳穴,以發揮健脾益腎、補腎益精、強健肌肉的功效。脾虛濕熱型患者在辨證的基礎上應用了穴位貼敷、中藥封包、耳穴壓貼治療。其中,由梔子、冰片等藥材制成的“清胃散”行穴位貼敷,以發揮活血和胃、清胃化濕的功效;中藥封包療法由吳茱萸、黃連等藥材制成的“舒降散”封包作用于涌泉穴,以發揮健脾益氣、引熱下行的功效;耳穴壓貼作用于耳廓上的脾、胃、神門、交感、皮質下等耳穴,以發揮健脾清熱、益心安神的功效。本研究的療效評價指標選用MGC[6]及MG-PRO[7]。MGC是由MuscleStudyGroup在2008年研制,適用于所有的MG患者,可以用于全面評估MG的疾病嚴重程度。具有中醫特色的MG-PRO是劉鳳斌教授根據中醫對MG理論的認識,將生活質量引入MG療效評價領域。采用MGC和MG-PRO作為反映中醫外治法的療效和生活質量的評價指標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本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的MG患者應用中醫外治法之后,其MGC得分為6.705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150分,說明試驗組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降低,病情得到改善;在生活質量方面,試驗組的MG患者應用中醫外治法之后,其在MG-PRO生理領域、治療領域、心理領域得分分別為4.003、3.190和3.778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的3.779、2.907和3.633分,說明試驗組患者在生理領域(生理癥狀、生理機能)、治療領域(藥物副作用、藥物依賴性)、心理領域(消極感受、積極感受)方面的生活質量均得到了明顯提高。MG-PRO結果顯示,在社會領域(個人關系、社會支持)方面,2組均無明顯改善,這可能與外治法為患者在住院期間應用有關。綜上所述,中醫外治法護理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了明顯改善,生活質量得到了有效提高,其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傳統中醫護理組,值得進一步在臨床中推廣應用。但由于本研究僅以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作為研究中心,樣本量仍然不足,且未對具體的每項外治法進行療效評價與研究,因此,有待今后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中醫外治法臨床研究,以便為MG患者提供更多具有較好療效的外治方法。
作者:康麗萍 楊云英 崔曉演 卜海玲 周丹圓 楊玉琴 單位: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上一篇:治療兒童活動期沙眼臨床觀察分析
- 下一篇:中藥治療口腔黏膜炎療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