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合作醫療衛生情況調研

時間:2022-08-28 10:20:56

導語:鄉村合作醫療衛生情況調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合作醫療衛生情況調研

健康是民生的第一要素,是人類永恒的追求。醫療保障是維護國民健康的重要保證。只有為農民提供基本醫療保障,才能有效遏制農村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狀況,進而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社會目標。本文以寧夏南部山區四縣一區的鄉、村級醫療衛生機構為研究對象,主要圍繞農村合作醫療衛生基本狀況、醫療人員結構、服務狀況、資金籌措、使用管理、存在的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路徑選擇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09]6號)提出的“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近期目標,以及“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服務”的長遠目標,探討研究農村合作醫療衛生問題十分必要。為此,筆者對固原市轄區四縣-區農村合作醫療衛生基本狀況進行了實證調查,了解到農村合作醫療衛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提出了對策路徑,旨在為政府部門制定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提供第一首資料。

一、資料與方法

第一,調查對象:寧夏南部山區西吉縣、隆德縣、彭陽縣、涇源縣、原州區的新農合管理機構,衛生機構和所屬農民家庭。

第二,調查方法:采用按鄉、村分層,單個抽樣方法,以衛生院、衛生室、農民家庭為單位,在四縣一區的每個縣、區隨機分別抽取1個鄉衛生院、2個村衛生室及300個家庭做為樣本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

第三,調查工具:家庭內容包括姓名、年齡、性別、民族、家庭類型、家庭環境(家庭成員健康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參合”醫療合作的觀念、認識、“參合”狀況等。問卷請有關專家進行評定。

第四,調查措施:調查人員培訓調查實施在專業人員指導下,由調查人員與當地衛生機構配合,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8月進行了調查、訪談、考察。分別發出問卷共計1515份,當場全部回收。了解鄉、村級合作醫療制度運行狀況,分析存在的問題;在分析研究第一、二階段調查資料的基礎上,提出建設統籌城鄉居民合作醫療長效機制的對策路徑選擇意見。第五,資料整理:采用epinfo軟件進行資料的錄入、管理,用SPSS統計軟件包進行資料的分析。

二、結果

固原市農村合作醫療衛生工作于2004年在隆德縣開展試點,2006年和2007年先后擴展到原州區、彭陽縣、西吉縣、涇源縣。農民參合率由隆德縣試點時的66%逐年提高,全市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別達到84.50%、85.81%、92.14%、95.70%、96.50%。2010年,“四級包”服務已為1338606人次核銷門診1142.07萬元,為184823人報銷歷年門診醫藥費用494.44萬元,為86519人報銷住院醫藥費用9485.66萬元。為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由于宣傳動員工作還不夠深入細致;受經濟條件和農民群眾自身素質及健康意識等因素的制約,部分農民參合意識淡薄;部分有戶無人和常年外出務工的農民不能及時參加合作醫療;管理、服務不到位,農民信任度低,長效籌資機制尚未建立等,致使農民參合覆蓋面還不夠廣,得不到醫療救助。

第二,由于部分鄉、村衛生院(室)設備簡陋,基礎設施落后,缺乏農民就近就醫的基本醫療條件;工作人員結構不合理,學歷低(如涇源縣整體沒有本科學歷,只有自考專科、部分普通中專、部分成人中專,還有少部分是無學歷的“赤腳醫生”);年齡老化(個別村衛生員已過60歲,還在維持工作);專業不齊全,也無全科醫生,部分人員無正式編制,不能安心工作,甚至村衛生室就一個工作人員,使得農民無法就近就醫,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經濟負擔。鄉、村兩級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短缺,素質偏低,人才斷層的現象較為嚴重。

第三,合作醫療實施后,農民的健康意識和就醫需求明顯提高,各級醫療機構衛生服務數量和資源利用效率及診治疾病的范圍日益擴大,對一些大病、疑難重癥的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是次均費用增長的原因之一,但隨著國家醫療收費標準的調整提高,定點醫療機構存在一些不合理檢查、不合理治療、不合理用藥、不合理收費等診療行為不規范問題,是導致住院次均費用相對過去增長過快的另一原因。當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合作醫療基金運行的風險。

第四,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合作醫療衛生工作目前運行的模式要徹底解決廣大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使農民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保障,盡快縮小城鄉居民健康水平差距,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就顯得有些單一和資源欠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指出:“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將全體城鄉居民納入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切實減輕群眾個人支付的醫療費用負擔。”筆者認為為了加快農村醫療衛生建設步伐,應盡快重新調整農村合作醫療衛生工作運行模式,統籌考慮建立覆蓋城鄉居民一體化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新的管理體制機制,真正緩解城鄉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首先,整合目標。首先整合固原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衛生工作制度、管理機構、服務信息等資源,創新體制機制,實施規范管理,創建醫療保險體制機制統一、政策標準統一、支付結算統一、信息系統統一、經辦服務統一,滿足城鄉居民基本醫療需求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其次,整合原則。1)堅持籌資標準和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城鄉居民的經濟承受能力相適應,實行“一制多檔”的原則;2)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重點保障住院和門診大病基本醫療需求、兼顧門診大項輔助檢查費的原則;3)堅持與原有制度相銜接,先行試點,穩步推進的原則;4)堅持城鄉居民個人繳費與政府補助相結合,引導參保居民主要到基層醫療機構就醫的原則;5)堅持基金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節余的原則。

三、結論

本文以寧夏南部地區固原市為研究調查對象,從農村合作醫療衛生工作運行狀況入手,對調查對象農村合作醫療衛生工作運行狀況進行實地調查和分析。調查顯示:固原市農村合作醫療衛生工作從2005年實施以來,在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還存在參合農民未能最大化、衛生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和服務質量、服務能力還不能滿足農民群眾的健康需求、病人分流不合理、住院次均費用增長較快、藥品運營管理不到位、基金沒有發揮應有的效益、農民參合費收繳成本高、管理與監督難度大、保障能力有待完善等問題和缺乏協調性、缺乏保障體系等問題。在分析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新農合醫療制度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的對策建議,提出了調整農村合作醫療衛生工作運行模式,統籌考慮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建立覆蓋城鄉居民一體化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實現醫療保險的公平性,真正緩解城鄉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路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