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醫療衛生系統構建
時間:2022-08-28 10:22:49
導語:村級醫療衛生系統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1年3月至6月湖北省委以“送政策、訪民情、辦實事、促發展”為主題,組織開展了“萬名干部進萬村入萬戶”活動。襄陽市衛生局工作組來到襄州區龍王鎮,在三個月的走訪過程中,工作組除完成活動任務外,重點圍繞農村、農民的村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在襄州區龍王鎮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深入村衛生室的走訪察看,與村醫的座談溝通,向鎮衛生院虛心了解村級衛生服務情況,潛心做到了層層調研,客觀認識,真實反映。
1村級衛生室醫療服務的現狀
農村村級醫療衛生服務工作作為中國農村衛生的三大支柱之一,以“簡、便、廉”的方式向農民提供醫療衛生服務,方便了農民“小病不出村”,是一支不可缺少的衛生服務力量。但就工作組了解到的44個村衛生室的現狀來看,卻在基礎建設、隊伍建設和機制建設上不容樂觀。
1.1基層村衛生室建設襄陽市襄州區龍王鎮現有人口9萬人,47個村配置村衛生室44個,按照省里的四室一房(診斷、治療、觀察、信息室、藥房)基本標準衡量,村衛生室90%不達標。在軟件上,龍王鎮44個村衛生室配置鄉村醫生97人,總體上年齡偏大,70歲以上2人,60~70歲以上18人,40~59歲39人,39歲以下38人;鄉村醫生的素質偏低,大都是20世紀70年代赤腳醫生出身,初中學歷56人,中專40人,大專1人,沒有系統的醫學知識學習經歷;醫生的待遇較差,村醫人均年收入一般在8000元以下,大多在4000元,低于農民收入;村醫養老保險不能保證,大家很擔心。
1.2新農合政策的推行和落實農民在新農合政策中得到了實惠,村衛生室增加了一定的病源和收入,但有些村級衛生室存在著借機造假,個人獲取利益的行為。
1.3留守人員(老、婦、幼)保健村醫擔當著村級公共衛生服務的職責,包括65歲以上老人健康管理,建立農民健康檔案,幼兒預防接種等12項任務。其中,村級每年一次的婦檢,由于區、鎮、村協調落實工作有些不力,造成婦女不再相信,也不愿參與婦檢,給婦女保健帶來不良影響。
1.4健康教育普及村級健康教育的內容較為單調、形式單一,村醫自己宣教意識不夠強,宣教知識掌握的不夠熟悉且更新得較慢,造成了健康教育普及率較低。
1.5村衛生室醫生的接班人問題村醫工作辛苦,風險大、收入低、待遇差,年輕的新鮮血液既不想,更不愿進來。
1.6村衛生室醫生補貼每年一人是1200元,其條件是每村只確定1個名額,且必須具備醫師資質。97名村醫,能夠享受補貼的不到一半;而且60歲以上不參加享受,村醫認為不合理,希望得到有關部門重視和解決。
2村級衛生室醫療衛生服務存在的難點
2.1專項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按照國家新醫改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總體要求,堅持“小財政辦大衛生”的理念,對鎮級衛生院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對村級衛生室的發展沒有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主要是村衛生室基礎建設資金上的扶持存在不足,龍王鎮現有47個村僅有44個村建立了村衛生室,至今還有3個村沒有衛生室。
2.2村衛生室建設達標率低通過調研,工作組了解到整個襄州區的村衛生室建設普遍達標率低,龍王鎮47個村44個村建立了村衛生室,達標率僅占10%。硬件跟不上,直接影響到軟件的配套與衛生室醫療服務的進一步發展。
2.3“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有待完善龍王鎮“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存在學歷低、年齡大、新知識掌握嚴重不足、后繼無人的情況。44個村現有村醫97人,大多是“赤腳醫生”出身,學歷基本上是初中學歷,職稱全都是初級。年齡60歲以上占到20.6%,40~59歲占到40.2%,39歲以下占到39.1%。其次,由于村醫學歷較低、年齡偏大,電腦知識掌握不了,給村衛生室推行數字化管理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不得已只能選擇暫時放棄。其三,村醫梯隊建設后繼無人。鎮衛生院免費培養,報名參加人員廖廖無幾,令人擔憂村醫隊伍難以持久。
2.4村衛生室考核機制與待遇不配套近年來,衛生部辦公廳印發的《中國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發展綱要(2001~2010年)》和《關于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實施績效考核工作的意見》,對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實施績效考核工作提出了規范管理要求。但每位村醫每月享受到的100元補貼,與村醫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責任相比,與現在物價上漲速度相比,村醫感到職責與待遇不配套,極大地挫傷了村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影響到國家醫療衛生政策的落實及衛生室服務質量。
3村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幾點建議
3.1政府高度重視加大投入推進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農村衛生服務條件,需要政府高度重視,尤其是對村級衛生室要加大資金投入,使農村衛生工作的基礎設施條件和環境逐步得到改善。充分發揮“鄉村一體化、院建院管”的作用,鎮衛生院要加強村衛生室的指導、管理和監督,提高村醫業務素質,健全完善以公共衛生為主的基本醫療服務功能。具體包括建立健全繼續教育制度,實施村醫醫療技術培訓,加快培養出一批村醫隊伍,努力改善村醫的生活、工作環境等。
3.2強化村級衛生服務不可缺少意識早在20世紀70年代,國家經濟薄弱,在農村衛生條件極其惡劣,各種疾病肆意流行,農村缺醫少藥,農民貧病交加的情況下,發表“6.26”指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于是“赤腳醫生”應運而生.根據國務院[1981]24號文件精神,對赤腳醫生考核發證,合格者成為“鄉村醫生”。幾十年來,這支隊伍響應政府號召,無償地完成政府下達的各種大量的防保任務,以簡單、方便、低廉方式為農民群眾提供醫療服務,成為一支不在衛生系統編制卻奮斗在衛生戰線前沿的重要力量。國家一直高度重視農村醫療衛生工作,建立了農村三級(縣、鎮、村)衛生服務網絡體系。村衛生室、村醫作為農村衛生工作三大支柱之一,不可缺少,要得到社會各方應有的尊重和支持。
3.3加強“鄉村醫生”隊伍的建設自國家新醫改實施以來,村衛生室推行了鄉村一體化、院建院管、藥品實行零差價銷售經營模式,這對村級衛生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鎮衛生院對村衛生室的指導、管理和監督需要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力求建立村醫隊伍的長效機制。為此建議:一是加強宣傳力度,樹立村級衛生工作的信心和服務意識,加強村醫隊伍的培養,技能及知識的更新。二是加強管理,嚴格新農合政策的執行,杜絕造假行為的滋生和漫延。三是嚴格考核,落實村級衛生職責和任務,補貼按時發放到位。四是加強村醫梯隊建設,及時保證村醫崗位的補充。
3.4不斷完善村醫保障機制村級衛生室的醫療衛生服務主體是村醫,對象是農民。村醫的待遇、風險、養老得不到保障,會造成很多的不穩定因素,直接影響到對農民醫療衛生的服務質量和熱情。鄉村醫生的工作被規范化,利益卻被邊緣化的現象,希望得到政府高度重視,制訂出合理、規范的村醫保障機制,切實還村醫一個穩定環境,還農民一個放心村醫。
- 上一篇:鄉村合作醫療衛生情況調研
- 下一篇:鄉村公共服務監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