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醫療衛生革新與發展的啟示

時間:2022-08-30 05:14:23

導語:地區醫療衛生革新與發展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區醫療衛生革新與發展的啟示

前不久,由中國衛生經濟學會舉辦的“海峽兩岸四地醫療衛生改革與發展經驗交流會”在杭州舉行。來自香港、澳門、臺灣醫療衛生方面的官員和專家到會并介紹了醫療衛生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做法,就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行了深入研討。兩岸四地同根同源、血脈相通、文化相融,有許多相似之處,然而在醫療衛生改革與發展方面卻存在諸多差異。近幾年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醫療衛生工作,全力推進深化醫改,經過各方面共同努力,取得了令世界震驚的成就和進步,但是由于歷史欠債太多和體制上的原因,與香港、澳門、臺灣三地相比,無論是在理念上還是在制度上或者是在實踐上,都有一定的差距,港澳臺地區在保障人民健康權益方面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這些經驗給我們深化醫改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啟示

啟示之一:只有牢固樹立“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的理念,深化醫改才有內在的動力。港澳臺地區政府都把人的健康權益放在很高的位置上,倡導健康優先和健康第一的理念。從三地對健康的重視程度來看,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一般民眾,都有較強的健康意識,可以說已實現了從醫療衛生保障向健康保障的轉變。而我們對健康的意識尚在較低層次上,仍處在基本醫療保障階段。因此,我們一定要采取有效的載體和形式,倡導健康優先的發展理念,確實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只有這樣,深化醫改才有內在動力,才能真正為人民健康謀福祉。

啟示之二:只有建立有利于人民健康的法律體系,深化醫改才有堅強的后盾。港澳臺地區法制觀念都較強,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有利于保障健康權益的法律體系。以法律制度來推動健康事業改革與發展,即先有法律制度,再去執行。如臺灣制定了《臺灣健康保險法》,對健康有關的內容作了明確規定,明確了相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三地對法律的執行力也很強,任何人和單位都要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動,執行政策法律也不會走樣。而我們的深化醫改是以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目標,以政策形式出現,沒有上升為法律法規層面,也就是說先做,后形成制度。由于沒有法律的約束力和強制力,在執行過程中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約,有的想“打擦邊球”,有的對自己有利的就執行、不利的就不執行,工作推進難度大、效率低。因此,抓緊建立保障健康的基本法律制度顯得相當緊迫,目前,應優先考慮出臺《基本醫療衛生法》。

啟示之三:只有構建科學統一高效的健康管理體制,深化醫改才有較高的效能。三地的健康管理體制是比較科學先進的,衛生行政部門不僅僅是一個醫療衛生行政部門,還涵蓋了跟健康有關的其他部門的職能。如香港的衛生行政部門———“香港特別行政區食物及衛生局”,下設公營醫療和私營醫療兩個管理部門,公營醫療管理部門又設衛生署和醫管局。臺灣的衛生署領導全民健康保險小組、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協定委員會、全民健康保險監理委員會、全民健康保險爭議委員會、中央健康保險局。臺灣衛生署還負責藥品的生產和定價管理,特別是藥品定價管理,不是由物價部門負責,而是由衛生署組織醫院的專家,并收集10個其它國家和地區的藥價作參考,最終確定合理的價格,避免了定價與用藥的脫節,防止了藥品流通中的腐敗行為,減少了群眾在藥品上的開支,從而緩解看病貴問題;同時,還可以避免部門之間協調難的問題,能有效地控制運行成本。而我們有8個部門在管理衛生工作,工作交叉、相互制約,以部門利益為重的現象比較普遍,造成了人多內耗大。因此,從改革管理體制入手,徹底改變目前這種脫節、扯皮、內耗等效率低下的狀況,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明智之舉。

啟示之四:只有建立長效的財政保障體系,深化醫改才能真正回歸公益性。三地的財政保障機制比較完善,法律規定給的錢一分都不少,都能及時下撥,無論是補供方還是補需方,有關法律都非常明確。同時,根據物價調整及時追加,醫療衛生的公平性較好。從投入的情況來看,三地財政對衛生的投入都較高。臺灣衛生總費用占GDP的6%,澳門、香港是以占政府總支出作為統計口徑,由于沒有軍費開支,實際支出比例也較大。而我們的衛生總費用只占GDP的5.13%,而且沒有法律的強制性保障,目前財政投入衛生的經費往往都是臨時議定的,沒有長效性,隨意性大,水分也較大。因此,建立長效性的財政保障體系應提到日程上來。

啟示之五:只有充分利用民間資本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深化醫改才有活力。三地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民營醫院發展良好,民營醫院占醫療資源的比例很高,政府真正鼓勵和扶持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發展,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形勢,降低了醫藥價格,患者得到了實惠。如澳門只有公立醫院1家(507張病床),另有7個衛生中心和2個衛生站,而民營醫院有2家(其中1家586張病床),386家私家診所。臺灣有公立醫院82家(45913張病床),財團法人醫院123家(60797張病床),私立醫院303家(28006張病床)。而我們有公立醫院13850家(3013768張病床),民營醫院7068家(373669張病床),民營醫院明顯偏少。盡管近幾年出臺了鼓勵民間資本辦醫的政策,但實質是制約的多、扶持的少,民營醫院生存空間日益縮小。因而,目前出現了一方面政府投入醫療衛生的財力缺乏,另一方面民間資本又難以進來辦醫;一方面想引入競爭,另一方面又怕民營醫療機構管理難。

因此,我們要摒棄一切偏見,拿出實實在在的措施來鼓勵民間資本辦醫,以彌補政府財政不足,引入競爭機制,并通過加強監管,讓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啟示之六:只有提升醫務人員的職業榮譽感,深化醫改才有真正的主力軍。醫生的價值在于其能救死扶傷、治病救人,以崇高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服務患者,為人民的健康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而不應想方設法為醫院賺錢。港澳臺三地醫生的地位都較高,醫生是自由職業者,可以多點執業,醫生收入也較高,香港醫生收入是香港居民平均收入的6倍。而我們對公立醫院的政府投入不足,造成醫生中出現逐利行為。因此,必須保障醫務人員有較高的工作和生活待遇,提升其職業榮譽感,使其能夠有尊嚴地工作,這樣才能充分調動醫務人員參與深化醫改的積極性,真正讓醫務人員成為深化醫改的主力軍,而不是“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