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機構醫護人員臨終關懷研究

時間:2022-09-30 09:44:07

導語:基層醫療機構醫護人員臨終關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層醫療機構醫護人員臨終關懷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山西省基層醫療機構醫護人員臨終關懷態度現狀及影響因素,旨在為提高基層醫療機構臨終關懷服務質量提供依據。方法:采用中文版臨終關懷態度調查量表對2019年7月—2019年9月山西省11個地區110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02名醫護人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山西省基層醫療機構醫護人員臨終關懷態度總分為(98.66±7.87)分,均分為(3.29±0.26)分。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工齡、有無職務和對安寧療護實踐指南的了解情況對臨終關懷態度評分有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山西省基層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對待臨終關懷的態度較積極,但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主要受工齡、有無職務及對安寧療護實踐指南的了解情況影響。

關鍵詞:基層醫療機構;醫護人員;臨終關懷;態度;影響因素;護理

臨終關懷是指為臨終病人及其家屬提供的專業的全面性支持和照料,其目的是提高臨終病人的生命質量,使其能夠無痛苦、舒適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使家屬的身心健康得到維護和增強[1]。臨終關懷自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以來尚未普遍開展。目前,我國正面臨著人口快速老齡化、進入臨終狀態的病人數量不斷增加與臨終關懷普及不足之間的矛盾[2-3]。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療服務的重視,發現與臨終病人及其家屬有著長期關系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提供臨終關懷服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研究顯示,由于受傳統死亡觀念的束縛和缺乏規范的死亡教育與臨終關懷知識的培訓,基層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對死亡及臨終關懷的知識和態度水平均較差[4],而基層醫護人員對臨終關懷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著臨終關懷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開展[5]。因此,本研究通過調查山西省基層醫療機構醫護人員臨終關懷態度現狀,并分析其影響因素,以期為改善基層醫療機構醫護人員臨終關懷態度,提高臨終關懷服務質量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2019年7月—2019年9月山西省11個地區110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護人員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①基層醫療機構在編工作人員;②工作1年及以上;③取得執業資格證書;④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調查。排除標準:①調查期間休假;②近1年來休假時間≥3個月;③有嚴重的軀體或精神疾病。

1.2研究方法

1.2.1調查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員在接受統一培訓后,采取現場調查的方式,向調查對象說明調查目的和問卷填寫注意事項,由其自行填寫,填寫完畢后當場收回。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945份,回收有效問卷902份,有效回收率為95.45%。1.2.2調查工具1.2.2.1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學歷、職稱、宗教信仰等。1.2.2.2臨終關懷態度調查量表(FATCOD-B)由美國護理博士Frommelt[6]研制修訂,楊紅等[7]進行跨文化調適。該量表共30個條目,其中條目3、條目5、條目6、條目7、條目8、條目9、條目11、條目13、條目14、條目15、條目17、條目19、條目26、條目28、條目29為反向計分,其余為正向計分。各條目采用Likert5級計分,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正向條目按1~5分計分,反向條目按5~1分計分,總分30~150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調查者臨終關懷態度越積極。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05,折半信度為0.697。1.2.3統計學方法對回收的問卷進行編號,采用Excel2019進行錄入,SPSS25.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定性資料采用頻數和構成比(%)描述,行χ2檢驗;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與方差分析,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法。雙側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基層醫療機構醫護人員的一般資料

基層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年齡18~54(26.64±4.93)歲,工齡1~32(4.45±4.93)年。其他一般資料見表1。

2.2基層醫療機構醫護人員的臨終關懷態度

基層醫護人員臨終關懷態度總得分為77~138(98.66±7.87)分,均分為(3.29±0.26)分。30個條目中得分前5位條目見表2,得分后5位條目見表3.2.3醫護人員臨終關懷態度評分單因素分析(見表4)2.4醫護人員臨終關懷態度的多因素分析以臨終關懷態度得分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5。選擇逐步回歸法,納入和排除標準為0.05和0.10。臨終關懷態度得分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見表6.

3討論

3.1基層醫療機構醫護人員臨終關懷態度現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山西省基層醫療機構醫護人員的臨終關懷態度總分為77~138(98.66±7.87)分,按百分制為評價標準,接近70分(即105分),表明基層醫護人員臨終關懷態度較積極,但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從本研究中得分排序前5位的條目了解到基層醫護人員已經充分認識到臨終關懷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肯定臨終關懷的價值,贊同臨終關懷的理念。而排序后5位的條目表明基層醫護人員在面對臨終病人時比較被動,無法有效應對病人的不良情緒,回避與臨終病人討論死亡等相關問題,與國內外的研究結果[8-9]一致。可能與大多數基層醫護人員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死亡教育和臨終關懷知識培訓,缺乏與臨終病人和家屬溝通的知識與技巧有關[10]。有研究表明,通過臨終關懷教育可提高醫護人員臨終關懷的知識、技能、態度和信心[11]。因此,基層醫療機構應因地制宜,根據自身實際,加強在職人員死亡教育和臨終關懷知識的培訓,使醫護人員樹立積極正向的臨終關懷態度,從而進一步促進臨終關懷在基層醫療機構的廣泛開展。

3.2基層醫療機構醫護人員臨終關懷態度的影響因素

3.2.1年齡、工齡和職稱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工齡和職稱與基層醫護人員臨終關懷態度評分呈負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工齡的增加、職稱的提高,其臨終關懷態度評分逐漸減低。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12-13]不一致。可能與年齡較小的基層醫護人員,受我國傳統死亡觀念的影響較淺,加之近年來死亡教育、臨終關懷教育等在醫學院校逐漸得到重視,年輕醫護人員在進入工作崗位前已具備一定的臨終關懷知識和技能,故臨終關懷態度更積極。而工齡較短、職稱較低的醫護人員面對死亡的經歷少,對死亡沒有抵觸情緒。因此,較其他醫護人員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信息[14];同時工齡較長、職稱較高者,在過去的學歷教育中缺乏臨終關懷知識,知識體系相對陳舊,加之學習新理論、新觀念不夠積極,導致對臨終照護工作信心不足[15]。寧曉紅等[16]研究也發現,高年資內科醫師更傾向于認為自己的臨終關懷理念是不足的,面對終末期病人及家屬感到“無力”“糾結”和“困惑”,還有“焦慮、恐懼、想逃避”等大量負面的情緒。因此,并非年資越高臨終關懷態度就越積極。此外,本研究對象中年齡小、工齡短、職稱低者居多,其中35歲及以下者占92.24%,高級職稱者僅有4人(0.44%),可能也是導致本研究中年齡、工齡和職稱與基層醫護人員臨終關懷態度評分呈負相關的原因之一。這主要與我國基層醫療機構的發展特點相關,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視和2015年分級診療制度實施以來,基層衛生人員數量呈現逐年持續增長趨勢,醫療隊伍迅速擴大,致使年齡小、工齡短、職稱低者在基層醫務人員隊伍中占據了較大比重[17]。因此,基層醫療機構應結合自身實際,針對不同特征醫護人員開展有差異化的臨終關懷教育和培訓,進一步改善醫護人員對臨終關懷的認知及態度,增加臨終關懷的啟動和實施,促進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3.2.2職務本研究結果顯示,職務是影響基層醫護人員臨終關懷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無職務者較有職務者臨終關懷態度更為積極,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由于有職務者多為高年資的醫護人員,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和閱歷的增長,能夠認識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更能深刻體會到臨終病人的痛苦,但已有的專業水平、業務能力、服務質量還不足以應對臨終病人復雜的需求[18]。因此,臨終關懷態度不夠積極。同時,我國醫療單位實行“上級負責制”,致使有職務者產生了較大壓力,身體及心理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對臨終事件重視不夠,對臨終關懷缺乏關注。此外,基層醫務人員進修學習的機會少,普遍缺乏系統的臨終關懷知識學習。因此,并非有職務者臨終關懷態度就越積極[19]。而基層醫療機構作為轄區居民第一醫療責任者,承擔著轄區大部分臨終病人的臨終關懷服務,加強基層醫護人員臨終關懷的知識掌握度及態度尤為重要[20]。因此,有職務者應以身作則,積極改善自身的臨終關懷態度,從而調動和激發廣大醫護人員提高對臨終關懷的態度和認知,以保障基層醫療機構臨終關懷質量。3.2.3對安寧療護實踐指南的了解狀況本研究結果發現,是否了解安寧療護實踐指南是影響基層醫護人員臨終關懷態度的重要因素,了解安寧療護實踐指南者臨終關懷態度得分高于不了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段紅英等[21]的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與知曉并了解指南的醫護人員學習主動性強,臨終關懷的知識面廣,臨終關懷理念較先進。因而,臨終關懷態度更積極。王莉等[22]研究認為,基層醫護人員普遍存在學歷水平較低,學習主動性較差,致使臨終關懷知識來源狹窄,臨終關懷態度得分較低。本研究也證實基層醫護人員對指南了解者僅有72名(7.98%)。知信行理論指出知識是信念、態度和行為改變的基礎,提高基層醫護人員的臨終關懷知識有助于轉變其臨終關懷態度,繼而改善其今后工作中的行為[23]。所以,基層醫療機構應從醫護人員入職便開始進行系統化、規范化的臨終關懷教育,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臨終關懷信念,形成積極的臨終關懷態度。

3.3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采用方便抽樣法,缺乏廣泛的代表性。同時,納入的因素相對比較粗糙,如“基層醫務人員對安寧療護指南的了解情況”,僅簡單設置了“了解、基本了解、不了解”3個層次的選項,只是要求醫務人員對安寧療護實踐指南了解程度進行自我評價。接下來研究組將在本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優化、細化納入因素,針對多地區基層醫護人員,分別從臨終關懷知識、態度和行為方面進行問卷調查和質性訪談,更深層次地探討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對待臨終關懷、死亡和照顧臨終病人的態度,為進一步開展有效的培訓奠定基礎。

作者:郭小燕 趙文婷 李鶯婷 劉欣 單位:長治醫學院護理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