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上市公司業績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01 03:12:00
導語:房地產上市公司業績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1業績
業績的定義
業績(performa。Ce),又稱績效,是企業在管理活動經常涉及到的最為重要的概念之一。對于這個概念,管理學界有著不同的界定。一種思想認為,績效是在特定的時間內,由特定的工作職能或活動產生的產出記錄。這種思想對績效的界定來源于工作的角度。另一種思想對績效的界定來源于行為的角度,如著名經濟學家坎貝爾認為:“績效是人們所做的同組織目標相關的、可觀測的事情”。博曼和穆特威德魯認為:“績效是具有可評價要素的行為,這些行為對個人或組織效率具有積極或者消極的作用”。由這兩種對績效的界定可以看出,業績是一系列行為的直接或間接的結果。僅僅關注行為或結果都是對績效片面的理解。因此對績效的界定必須包括兩個方面即兼顧行為和結果。同時業績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被解釋為:(1)建立的功勞和完成的偉業:(2)重大的成就。而業績在英文中使用performanCe一詞,中文也有譯作效績、績效的。西方對于業績的研究較早,早期的研究者認為業績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產出和行為。于是就形成了兩種績效理論:一種是績效產出論.它主張以結果為導向考核績效。它的主要代表者為:洛克(Locke)拉薩姆(Latham)、普里特查理(Pritchard),凱恩(Kane)、伯納(Bernardin),羅爵(R。dger白)和溫特(Hunter)等人。其中伯納等吸取了凱恩(1986)早期的研究成果,將業績定義為:在特定的時間內,由特定的工作職能或活動產生的產出記錄……工作業績的總和相當于關鍵或必要工作職能中業績的總和(或平均值)。職能應該與所進行的工作有關,而與執行工作的人的特性無關。而普里特查理提出的“生產率衡量與提高系統”的基礎就是“產品是組織單位預期完成的活動或目標”,將產品作為績效的表現形式。然而將績效等同于任務完成情況、目標完成情況、結果及產出的觀點受到了許多理論學家,尤其是心理學家的質疑。這種質疑逐漸形成了績效的另一種理論,也就是績效行為論。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墨菲(murphy)、伊爾根(1lgen)、施納伊德(SChneider),摩曼(Mohrman)、坎貝爾(Campell)等。這種理論主張績效是個人或系統所作的事情。而并不是產出或結果。這一點在墨菲對績效的定義中講得很清楚:“為一套與組織或個體所工作的組織單位的目標相關的行為”。在這種理論的引導下績效就是對所做事情的量化,重點在于行為而非結果。
2.2公司業績
l)公司業績的界定
通常認為所謂公司經營業績,即經營成果,是指企業一定期間的經營利潤(或虧碩士論文房地產上市公司業績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損),通常用財務指標來描述。而企業的業績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種是以結果為導向的業績。是指在特定的時間內由特定的工作職能或活動產生的產出記錄;一種是以行為為導向的業績,是指與企業目標有關的、可以按照個體的能力(即貢獻程度)進行測量的行動或行為。因此對企業經營業績的評價,財務指標首當其沖,從沃爾比重評分法到如今財政部等五部委制定的新的效績評價規則,財務指標評價方法己經發展得相當完善。
2)公司業績主要內涵
對于公司業績的理解人們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種理解單指企業的績效:第二種是我國于1999年6月頒布的《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規則》中對企業績效的定義:企業績效是指一定經營期間的企業經營效益和經營者績效:第三種是布雷.德魯普在((績效管理》中將企業績效分為組織層次上的績效和個體層次上的績效。組織層次上的績效表現為:有效性(滿足顧客需要的程度)、效率(企業使用資源的節約程度)、變革性(企業應對將來變革的準各程度)三個方面:個體層次上的績效表現為經營者和雇員的努力程度(對組織績效的貢獻)、效率(資源的利用)、特性和能力(知識、技術、專長、應變能力、決策能力等)三個方面。本文對企業績效的定義為上述第二種,即企業績效是指一定經營期間的企業經營效益和經營者績效。
2.2業績影響因素的相關理論
2.2.1規模經濟理論
規模經濟理論(馬歇爾)認為: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之間有著極其重要的函數關系,生產同一產品,成本是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降低的,設備效能的發揮是隨著大批量生產而逐漸增加的,人的管理潛力也是隨著規模的擴張而被開發和利用。規模經濟效應分為兩種:企業技術規模經濟和企業組織規模經濟。通常意義上的規模經濟即企業技術規模經濟,它是指通過生產規模的擴大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而組織規模經濟則指企業規模的擴張,組織資源得以重新分配,企業的人力資源、制度資源以及品牌等資源得到更充分的使用(分工的專業化)從而降低成本。發展規模經濟是解決當前房地產企業存在的問題,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一項重要的措施。
2.2.2股權結構理論
人們對于股權結構問題的研究最初就是基于對公司績效的關心。Berle和Means(1932)在名著《現代公司和私有財產》中指出,在公司的股權結構分散的情況下,沒有股權的經營者和分散的小股東之間存在潛在的利益沖突,小股東無法對經營者形成有力的監督,這樣經營者很可能利用公司資源謀取私利,甚至會損害股東的利益。因此,這類公司的績效受到影響。兩人的觀點實際暗含了一個假設:公司股權越分散,公司經營績效越差;相反,公司股權相對集中,公司績效會提高。正式研究股權結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始于Jensen和Meekling(1976)。他們將公司股東分為對企業管理決策有投票權的內部股東和沒有投票權的外部股東。并認為,由于內部股東與外部股東的目標函數不同,因而二者之間存在著潛在的利益沖突,而內部股東持股比例的增加使其有積極性監督職業經理人,有利于協調內部人與外部股東的利益,從而在公司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Jensen和Meckling對經營者和股東之間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極大推進了股權結構理論的發展。自Jensen和Meckling以后,國外學者圍繞股權結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績效問題進行了廣泛研究,但大量的研究是以美國公眾公司為背景,并且主要集中于內部人持股和股權集中度方面。我國學者近幾年來,也對股權結構在我國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績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無論是國外還是我國的學者,在關于股權結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效率方面的研究,都還遠沒有取得一致的結論。最先對Berle與MeanS觀點提出挑戰的是DemsetZ(1983),他認為,股權結構是企業內部的個人或機構股東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在股票市場上進行股票交易而形成的自然結果。因此,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之間不應該存在系統性對應關系,也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之間有什么系統性對應關系。后來,國內外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大量實證經驗分析。不同的學者對股權結構和公司績效的指標選取及計量回歸模型建立有所差異,得到的結論也各不相同。從現有研究結果來看,就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令人滿意的結論。造成這種研究結論不一致的原因多種多樣,既有樣本選擇、變量定義不同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研究設計方面的原因。
2.2.3貨幣傳導機制理論
關于貨幣政策理論,其主要內容是講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即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中間目標、操作目標、貨幣政策工具以及它們之間的作用機制,主要是描述貨幣政策如何借助于貨幣政策工具來影響實體經濟的變動及其實施影響所依賴的路徑,是貨幣政策有效發揮作用的基礎。由于我國的特殊性,與西方那個發達國家吸那個比較,我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有很大的差異。貨幣傳導機制主要通過三類途徑進行傳導。第一類通過投資支出起作用。第二類通過消費支出起作用。第三類通過國際貿易起作用。而對第一類的作用機制的研究,又主要有以下觀點:其一是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觀點:貨幣政策操作、短期利率長期利率、投資實體經濟。即由于利率的變動而對投資產生相應的影響。稱之為貨幣渠道。
其二是托賓的Q理論。即貨幣政策通股溝對普通股價格的影響而影響投資支出。其三是80年代以來出現的所謂的“信貸觀點”:貨幣政策升資產價格變化對企業和銀行資產父子狀況的變化、社會信用水平、實體經濟。即通過公開購買等貨幣工具增加了銀行貸款的可供應量。貸款的增加引起了投資(或消費)支出的增加。其四是非對稱信息效應。即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會因貨幣政策而變化,從而影響貸款的獲得即投資。
總括以上貨幣傳導機制的幾種途徑,可以看出每一種傳導機制都是通過相應的金融市場的相關指標的變動來體現的,因此,有效的傳導機制是與各金融市場的市場化與有效性相關的。選擇合適的宏觀調控手段保證經濟維持一個良好的發展勢頭,防止大起大落,實現可持續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雖然經過多年的改革,我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但總體仍帶有轉軌經濟的特征,以增量促進存量的漸進式改革方式,以及在此形成的結構增量的市場經濟特征和存量的計劃經濟殘余并存的現實環境,使得貨幣政策手段在實施的過程中受到種種制約,阻擾有效性的發揮。貨幣政策是否有效取決于央行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控制程度,以及各傳導主體的行為選擇。
- 上一篇:招商旅游局科學發展觀學結
- 下一篇:政協機關科學發展觀學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