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本企業經營管理的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2-06-05 03:38:36
導語:國有資本企業經營管理的問題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一)調查對象。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登記成立的、有國有資本投入記錄和擁有國有資本存量的39戶市直國有資本企業。其中:傳統經營性企業10戶,占總戶數的25.64%;公益類企業8戶,占總戶數的20.51%;政策性投、融資企業9戶,占總戶數的23.08%;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企業9戶,占總戶數的23.08%;金融企業3戶,占總戶數的7.69%。在39戶企業中,傳統經營性企業和公益類企業成立時間一般比政策性投、融資企業、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企業和金融企業要早,這與我國的財政體制和國家政策有密切關系。(二)調查內容。(1)國有資本的投入時間、投入方式、投入數額及所占企業注冊資本的比例;(2)企業連續2-3年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3)國有資本企業上繳利潤、股息、股利情況;(4)國有產權轉讓收入情況;(5)國有股股東代表派駐情況;(6)各級政府補助收入的賬務處理及資金使用情況;(7)國有資產的變動、處置情況;(8)其他問題。
二、地方國有資本企業經營管理存在的問題
在對39戶企業國有資本調查核實過程中,我們發現其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下列問題:(一)履行國有資本出資人的政府部門眾多,國有資本監管缺位或監管不力現象比較明顯。在被調查的39戶企業中,履行國有資本出資人職責的部門有國資委、經信委、城建委、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與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財政局、廣播電視局、廣播電視總臺、建設投資經營有限公司、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這些單位的工作職能、職責分工各有不同,并不是每家單位都能履行好自己作為國有股股東的職責或對國有資本的監管職能,國有資本監管缺位或監管不力現象比較明顯。(二)國有資本股東代表派駐缺失、缺位現象比較普遍,對國有資本監管不利。在被調查的39戶企業中,雖然履行國有資本出資人的部門是明確的,但有19戶企業的國有資本股東代表派駐情況不明確,占39戶企業的48.72%。(三)政策性投資公司和集團公司對外投資設立的企業數量較多、管理層級過亂,存在監管漏洞。在被調查的39戶企業中有一家投資公司,參股投資的企業有12家,投資涉及公益事業、基礎行業、工業、金融、物流、文化產業、風險投資等多種行業,對外投資總額占注冊資本的60.67%。另一家集團公司投資設立企業13家,其中全資子公司2戶,控股公司6戶,參股公司5戶,集團公司對外投資占公司注冊資本的213.30%。并且在對外投資控股的公司中還有2戶對外投資設立了全資子公司。在集團公司對外投資參股的5戶企業中沒有一戶企業向集團公司提供全面的基礎資料和反映企業年度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財務報表。投資公司和集團公司面對數量眾多的控股、參股企業在管理上存在明顯不足,許多被投資企業基礎資料不全、財務報表缺失、股權代表派駐缺位,甚至有投資決策失誤、投資被騙等情況發生,存在嚴重監管漏洞。(四)國有資本企業會計核算不規范、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仍然突出。在被調查的39戶國有資本企業中,有的企業上年度已審計的財務報表與下年度財務報表年初數嚴重不符,相差幾千萬;有的企業將對外投資實現的投資收益反映在往來賬中,不如實反映對外投資分得的利潤、股息、股利,從而少上繳利潤、股息、股利;有的企業對上繳國家的稅費不按規定計入相關的成本費用,致使企業盈虧不實,嚴重歪曲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有的企業利用投資控股地位和關聯關系,占用大額資金,損害國有小股東利益;有的企業對外投資沒有嚴格按照會計準則的規定進行成本法或權益法核算等。國有資本企業會計核算不規范、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仍然十分突出。(五)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改制企業超過注冊資本的凈資產和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監管缺失。在被調查的39戶國有資本經營企業中有15戶是原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改制設立的國有資本企業,在這些企業中有將企事業單位改制評估的凈資產作為注冊資本的,但評估的凈資產超過注冊資本的部分和企業、事業單位改制形成的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均未明確相應的管理制度或管理辦法,也未明確超過注冊資本的凈資產及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監管機構和監管人。因此,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改制企業超過注冊資本的凈資產和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存在嚴重的監管缺失。(六)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不規范、不徹底,遺留問題較多。在轉企改制的9戶經營性文化單位中,有些企業仍采用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進行會計核算,編制會計報表,沒有按照改制后的企業會計準則或小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反映企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及實收資本等情況;有的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后合并成立的企業,仍然是幾張皮,人員、業務、財務、管理制度整合任重而道遠;有的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后職工的養老金視同繳費,但資金沒有落實,職工存在后顧之憂,有的職工擔心財政“斷奶”后,“飯碗”不保,工資收入無保障。
(一)建立統一規范、職責明確、運行高效的國有資本監管體系,形成監管合力,切實改變多部門監管所導致的監管不力和監管缺位的現象。進一步明確國資委職責,強化國資委履行國有資本監管的職能,所有地方國有資本經營企業,統一由國資委履行國有資本監管職責。地方國有資本收益不再由國有資本持股單位統一收取,應當按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計劃,由國有資本企業集中上交財政部門。(二)切實加強地方國有資本企業國有股東代表選派工作,確保每戶國有資本企業都有國有資本派駐代表。進一步明確國有股東代表派駐由國資委負責,國資委可以從單位內部或外部選派作風正、能力強、懂財務、善管理的人才組成“國有股東代表人才庫”,從“國有股東代表人才庫”中遴選國有股東派駐代表。國有股東代表根據工作量可以一企一人或多企一人,國有股東代表應每年向國資委進行述職,由國資委進行考核、獎懲,并與國有股東代表的工資報酬掛鉤,國有股東代表實行定期輪換。(三)加強對政策性投資公司及集團公司對外投資管理。對政策性投資公司及集團公司的對外投資行為進行全面清理、調查核實,并在此基礎上督促其加強對被投資企業的監管,嚴格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進行會計核算、編制財務報告,從而全面、真實地反映國有資本存量和投資效益情況。(四)加強國有資本企業會計核算監督,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財政、審計部門應加強國有資本企業的會計和審計監督,對國有資本企業實施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和年度經營審計,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確保國有資本保值增值。財政部門應加大對執行國有資本企業財務報表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的質量檢查力度,對執行國有資本企業財務報表審計質量低下、甚至參與舞弊的會計師事務所禁止其繼續從事國有資本企業財務報表審計業務。(五)加強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改制企業超過注冊資本的凈資產和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監管。國資委應加強監管,對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改制企業超過注冊資本的凈資產應作為“資本公積”進行核算和監督,并在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后,再轉增注冊資本。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改制剝離的非經營性國有資產應明確由國資委派駐的國有股東代表進行監管,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經營產生收益的應當上繳財政部門,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維護發生的費用,從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列支。(六)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促進文化企業發展,切實減輕轉企改制文化企業的后顧之憂。轉企改制文化企業應進一步激發活力,整合有效資源,搶抓國家鼓勵文化企業發展機遇期,做大做強文化產業。轉企改制文化企業應當按照《公司法》的要求進行規范,真正建立起“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運行高效”的現代企業制度。政府部門應加大對文化企業財政、金融支持力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實行稅收優惠等政策,推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文化企業發展。嚴格按照國家政策落實好轉企改制后文化企業離退休和在職員工的養老保險,切實減輕職工的后顧之憂。
作者:呂均剛 李淵 單位:襄陽職業技術學院 華中師范大學
- 上一篇:環境現場監測中質量管理的難點和重點
- 下一篇:建設工程質量檢控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