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銀行業資本配置論文

時間:2022-04-08 05:57:00

導語:國際銀行業資本配置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銀行業資本配置論文

摘要:根據國際銀行業資本配置的最新發展,我國銀行業實行經濟資本管理時,要從實際出發,設計符合自身發展的管理思路。具體而言,要注意加強資本配置理論研究,針對國內銀行業經濟資本管理的信息化差異,細化經濟資本計量的產品分類,形成與銀行業務流程相結合的全面經濟資本管理體系。

關鍵詞:經濟資本;資本配置;商業銀行;金融風險度量

20世紀90年代至今,歐美銀行業開始從自身視角探討資本內部管理問題。對銀行而言,資本不僅是吸收損失的緩沖裝置,更是賺錢的工具,這種資本是有市場成本的,因此是一種經濟資本,而不僅是監管者[中的監管資本。不僅要確定整體資本需要量,也要考慮資本在各部門、業務之間的合理配置,并以之衡量銀行業績。適應該趨勢,巴塞爾委員會(2003)指出“資本……應在所有業務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正式確認了資本配置在銀行管理中的重要地位。Theiler(2004)將這一重要性歸納為三點:決定資產組合及業務單元的風險結構;資本預算的基礎;風險調整績效度量方法(RAPM)的基礎。

一、國際銀行業資本配置原理

銀行現有的監管資本模型和內部風險模型,都是通過由下至上的方法,先將銀行風險大致分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再運用統計模型確定每個風險敞口的可能損失額,然后加總得到資本總額。

經濟資本配置從全新的角度來進行資本配置:通過觀察收益波動的歷史情況,用風險收益衡量銀行經濟價值的波動,充分了解風險概率分布狀況、各種風險敞口的額度以及敞口相關性,再根據銀行的風險承擔度(riskcontribution)來自上而下分配經濟資本,又稱為由上而下法(top-down)或收益波動法。其中經濟資本在金額上等于在給定置信水平(如99.9%)下,給定時期內資產的非預期損失,是由管理層對表內外的風險評估后,配置給某項業務用以減緩風險沖擊的資本。它根據業務部門自身波動性來確定其所需資本,并將資本和所有風險掛鉤,克服了監管資本作為資本配置工具在交易層面上存在的缺陷。

經濟資本通過這種方法配置到單個業務或單個部門中后,再對單個業務考察導致風險的原因,對資本及時調整,保證資本被分配到最能發揮其作用的領域,使股東收益達到最大。

二、國際銀行業資本配置理論的最新發展

配置問題源于金融風險度量中的組合效應(diversificationeffect),即各種業務、交易、產品或收益之間的相互影響。當一家銀行擁有兩個以上的業務范圍時,其所需的經濟資本總和會小于單一業務范圍所需的資本額。如何向各業務單元或產品公平配置資本,即考慮資本配置中的組合效應,成為西方資本配置理論]進的線索。

(一)根據投資需要追加必要資本的理論

Merton與Perold(1993)根據期權理論主張:要正確計算各單位可受分配的資本,必須先將該單位從組織中剔除,然后再將該單位視為新加入單位看待。

假定某金融機構有n個事業單位,整體的NPVT和剔除某事業單位s后的NPVST之間的差額為:

上式中,i代表某資產,Xi表示一單位資產在一期的報酬,ρ(g)為風險指標,rf為無風險利率,rM為市場報酬率。如果結果大于0,則代表該單位有貢獻。因此,一個新事業單位可受分配的資本Ki為:

Ki=ρ(XT)-ρ(XT-XI)

但實施中發現風險指標存在分散效果(ρ(Xi+Xj)≤ρ(Xi)+ρ(Xj)),導致

根據Ishikawa、Yamai與Ieda(2002)的研究,“即便是各事業單位的NPV為正,也無法保證加總后該金融機構整體的NPV一定為正數”。因此,符合ρ(XT)=KT的資本分配方法仍得依據其他理論。

(二)根據公平原理的資本分配理論

博弈理論方法不同于邊際方法,它考慮事業單位之間合作的情形。Denault(2001)將合作博弈理論引入資本配置問題,定義了兩個符合公平資本分配原則的理論。

第一個分配原則是以夏普利值(Shapleyvalue)為基礎的分配。夏普利值的應用需將各主體(各事業單位)看作一個合作無間、密不可分的構成要素。各事業單位的分配額KShi:

其中,S代表事業單位的組合N的所有集合。n為事業單位的總數,s為屬于S的事業單位數。但是,根據夏普利值配置時也未必可以達到公平分配的結果。Denault(2001)的研究顯示,當風險指標的性質符合強-弱加法性時,即若以N表示所有可取得概率變數的集合,對N的所有部分集合S、T,

成立,應用夏普利值可達到公平的目的。

Denault提出的另一個方法稱為歐曼·夏普利值(Aumann-Shapleyvalue)分配法。他認為,在風險指標微分后符合一致性風險度量理論(coherentriskmeasure)時,即可用歐曼·夏普利值求出公平分配的結果。在歐曼·夏普利值的理論中,風險指標不需符合強-弱加法性。因此,該方法最簡單實用,被稱為“風險資本的一致性配置”(coherenceallocationofriskcapital)。

三、國際銀行業資本配置

(一)國際銀行業資本配置方法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發展環境的變化,銀行價值觀實現了由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的質變,其組織結構也實現著從職能型、事業型向矩陣型、網絡型及其他混合型的轉變(Nohria,1995)。與此相適應,結合上述理論,不少銀行已主動采用新的風險管理與資本分配方式。目前主要有六種。

1.敞口(Exposure)分配法

該方法根據業務或事業單位的敞口進行分配。j項業務或事業單位的經濟資本=全部經濟資本×相對風險承擔度,即:

EXj為j項業務或事業單位的敞口。此法簡單易行,但最大的缺點在于將全部風險因素等同于敞口,沒有進行風險調整。這種方法背后的邏輯是“敞口越大,風險越大”。這顯然有悖于常理。

2.單獨度量(Stand-aloneMeasure)分配法

該方法以業務或事業單位的單獨風險作為風險權重的基礎。

其中,PDj為違約概率。

上述方法的弊端有二:其一是建立在敞口極端狀態下可能發生的最大損失的前提上;其二在于孤立地看待各個業務或事業單位,忽略它們之間的相關性以及組合效應。

3.有無原則(With-WithoutPrinciple)分配法

該方法度量某金融機構擁有或尚未擁有某一事業單位的風險。兩者要求資本的差額就是該事業單位的邊際資本。使用(K-Kj)作為加權的基礎,則:

4.邊際效應原則(Marginalimpactprinciple)分配法

該方法考慮j項業務或事業單位對于組合風險的邊際變化的影響。j項業務或事業單位的風險承擔度等于敏感度比率(sensitivityratio),即:

其中,e(j)為j階單位向量。

5.歐拉原理分配法

根據歐拉定理,風險承擔度等于敏感度比率,即組合風險關于j項業務的偏微分

根據歐拉定理為基礎計算風險承擔度在數學上須保持風險承擔度乘以頭寸的總和等于全體的風險值。

6.歐曼·夏普利值分配法

以向量u=(u1,u2,u3,L,ud)T表示銀行全體的資產組合的頭寸,以向量ui=(ui1,ui2,ui3,L,uid)T表示各事業體的資產組合的頭寸。此時,以歐曼·夏普利值為基礎分配至各事業體的數額KASi如下式:

uij為事業單位i持有風險因子j的頭寸(position),。N表示事業體總數。

根據歐曼·夏普利值與根據歐拉定理為基礎的風險承擔度的分配額相同。在歐曼·夏普利值的理論中,風險指標值不需符合強-弱加法性。因此,從實用角度看最簡單易行。

(二)六種方法的比較

現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假設A銀行由三個業務單位組成,敞口分別為150、400、250。這三個業務單位的報酬w與風險指標ρ(w)的關系如下:

wT=w1+w2+w3、KT=ρ(wT)=70

ρ(w1)=30、ρ(w2)=30、ρ(w3)=40

ρ(w1+w2)=40、ρ(w2+w3)=60、ρ(w1+w3)=60

上例中,根據各方法進行的資本分配結果如下:

從資本配置結果看,敞口法沒有將資本與風險相掛鉤;單獨度量法中,若將單位1和單位2分別視為獨立機構,則這兩個單位的資本合計為ρ(w1+w2)=40,平均分攤則各自只負擔20個資本,但增加單位3后,單位1和2卻各自負擔了42個資本,無法形成公平的分配;有無原則法中,若將單位3視為獨立機構,則其負擔的資本為ρ(w3)=40。但是加上單位1和單位2之后,單位3負擔的資本卻增加為42,也欠公平。

后三種方法考慮了組合效應,得出了公平分配的結果,代表了最優資本配置,即一致性配置。以上六種方法都要求有大量的數據資料做支撐。

四、我國銀行業資本配置現狀與改進

自2004年3月銀監會頒布實施《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后,銀行監管機構積極推進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國有商業銀行對經濟資本管理已經從研究探討階段進入具體實踐階段。

(一)我國銀行業經濟資本配置中的問題

由于大部分銀行現階段尚未建立內部評級法、不具備以模型度量風險的能力,因而主要參照巴塞爾協議的標準法設計經濟資本計量方法,但因目前信息系統暫不完全支持標準法的資產分類,不能獲取信用評級、風險緩釋等信息和數據,因而多以現有信息系統的會計和統計項目為基礎進行業務分類,并參照國內外資本監管中規定的風險權重,結合政策導向和實際的資產風險狀況,對每類業務確定不同的“經濟資本系數”,以此引導銀行的資金投向,即:

某品種經濟資本分配系數=風險權重參考系數×監管資本轉換系數×銀行內部調節系數

經濟資本占用額=某品種資產凈額×某品種經濟資本分配系數

由于理解深度不夠,操作不規范,這種資本配置方法存在以下問題。

1.資本配置的技術指標難以達到要求。由于資本配置模型過于簡化,資本配置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2.信息基礎相對薄弱,受信息數據基礎薄弱的制約,現階段經濟資本分配系數還不夠精細。如目前多數銀行的經濟資本分配系數僅按產品大類設置,未再按單個客戶、單筆資產的個體風險差異細分,沒有加入客戶的信用等級、貸款的擔保方式等風險影響因素,也沒有考慮區域因素。

3.系數法下的總量控制,不利于經濟資本在全行范圍充分配置和高效使用。由于大多數商業銀行管理層次太多,這種立足總行對一級分行的資本配置,會因為信息的多層和多點傳遞而導致精度和效率的喪失。如分配額度主要依據年初確定的利潤計劃和新年度的經濟資本目標收益率確定,未充分考慮一定時點上銀行下級機構實際實現的利潤差別,可能會造成下級機構經濟資本額度松緊不一。

4.經濟資本配置中的職責界定和相應的協調機制有待明晰和理順。目前實行經濟資本管理的銀行,很多是經濟資本和信貸計劃安排的雙線控制。經濟資本配置過程中由于流程、職責不甚明晰,出現了環節過多、機制不暢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分支機構調整風險資產結構的靈活性。

5.配置資本時仍存在相當多的平均主義色彩。在對待風險和發展的問題上,經濟資本配置的前提就是管理層要真正認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而我國銀行卻往往不愿放棄隱含高風險的市場機會,通過犧牲資產質量,來追求表面效益,不考慮風險的配置和對利潤的沖減,使表面的高收益與實際經風險調整后的收益間有很大差距,在業務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造成風險的大量累積。

(二)我國銀行業資本配置的改進思路

銀行如果不能有效的配置經濟資本,無論怎樣運用金融工程,都無法帶來長期的價值增長。伴隨著銀行業的全面開放,我國商業銀行將全方位承受這些實力雄厚、管理先進的外資銀行的競爭壓力。這些外資銀行,無論是資本管理理念,還是資本管理體系,相對于中國銀行業現狀來說,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因此,應盡快完善經濟資本配置程序,有效地運用經濟資本配置方法,管理銀行資本和風險,進行科學決策。由于環境和條件的不同,我國商業銀行實行經濟資本管理,不可能完全按照西方商業銀行的模式,而需要從實際出發,設計符合自身發展的管理思路。

1.合理選取經濟資本配置方法。我國銀行業應廣泛展開對資本配置理論、模型和方法的相關研究,借鑒國外銀行的實踐,結合數據建設,在技術、戰略和實務操作上不斷完善。

2.形成與銀行業務流程相結合的全面經濟資本管理體系。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基本上是職能型的組織結構,其業務流程也是按照職能型的組織結構而設計的。這樣的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與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戰略發生扭曲,與銀行信息化發展水平產生背離。筆者認為,按矩陣型組織結構的原則再造我國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是我國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選擇。

3.加強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針對國內銀行業經濟資本管理的信息化差異,可以借鑒國外先進銀行的做法,形成以價值為基礎的經濟資本信息管理系統。先努力建立一個能夠合理、一貫地處理直接和經常性費用的分攤方法,再建立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系統,最終建立可展現各事業領域、產品池、價值鏈或某種資產(或負債)組合的資本報酬率的系統。

4.實施差異化管理。為充分利用資源,適應各部門需要,應建立各單位之間經濟資本調控機制,及時根據業務發展和實際需要的變化,對各單位占用的經濟資本數量進行相應調整。為了更好地適應外部競爭環境,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要,商業銀行應增強經濟資本預算執行的適應性,在控制經濟資本總量、符合各銀行信貸政策導向的前提下,可考慮給予分支機構在區域結構、業務條線、產品結構以及預算進度安排等方面一定的調整權限,增強經濟資本預算安排與外部營銷環境變化的契合度。

5.細化經濟資本計量的產品分類。目前,對各產品大類設定的經濟資本分配系數是平均意義上的系數,在計量分配時不能簡單套用。考慮到各分行風險資產存在較大的產品結構差異,為使根據平均水平設定的系數測算結果與分行實際盡可能貼近,應依托現有的總賬系統,在保證核算數據權威性的基礎上,對現有信用風險資產的分類及經濟資本分配系數予以適當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