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銀行在社區互助養老的應用

時間:2022-09-30 10:22:54

導語:時間銀行在社區互助養老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時間銀行在社區互助養老的應用

一、引言

我國的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2017年末,我國60周歲以上人口約為2.41億人,占總人口17.3%,遠超10%這一國際衡量老齡化社會的標準。北京市老齡化程度遠高于國內平均水平,位居全國第二,截至2017年底,全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約333.3萬人,占總戶籍人口24.2%,老齡化形勢嚴峻。應對當前老齡化問題的挑戰,發展多元的養老和助老模式勢在必行。互助養老主要以志愿服務形式運行,而時間銀行是社區互助養老的重要實現手段。時間銀行的概念有多種理解,本文將時間銀行界定為:各年齡段的人,為高齡老人提供志愿服務以儲蓄時間,待到自己將來需要服務時,可兌換相應時間服務的互助養老模式,其特征是勞動成果的非貨幣化延期支付。有學者認為,時間銀行的產生將對我國的互助養老、社會福利、社會保障乃至社會發展產生經濟的作用和影響,可以有效彌補養老服務嚴重匱乏的短板,提高主動服務比重,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然而,也有學者指出時間銀行實施和推廣的條件尚不成熟,主要問題有政府角色定位模糊、老人風險防范意識較弱,保障激勵機制不完善、通存通兌與轉讓效率低,志愿服務時間交換媒介缺失、儲蓄兌換平臺未建立等。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實現時間銀行長期可持續應用,本文將貨幣基本職能與互助養老的志愿性、公益性相結合,把虛擬貨幣引入到時間銀行的運行中,以提高志愿服務時間的通存通兌和轉讓效率,充分發揮時間銀行的志愿服務交換平臺作用,最終促進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的持續高效運行。

二、時間銀行在社區互助養老中的應用現狀

北京市公益組織發展相對成熟,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為老服務制度建設相對完善,發展時間銀行的基礎條件較好,對于時間銀行的探索走在全國前列。為真實了解時間銀行的運行情況,本文在北京市東城區、朝陽區、豐臺區和石景山區各選擇一家開展時間銀行時間較長的典型社區進行調研。根據時間銀行涉及的人群,將調查對象分為志愿者、受助老人和社區工作人員三類,此次調研累計發放問卷200份,收回193份,有效回收率為96.5%。通過對問卷結果分析發現,普遍認為運行效果不理想,具體表現為:從服務供給側看,志愿者認可度偏低,參與積極性不高,時間銀行普及范圍小;從服務需求側看,受助老人接受度偏低,質疑時間銀行專業性和公益性,時間銀行市場狹小;從管理過程看,時間銀行管理模式不清晰,志愿服務時間管理系統不完善,無法有效提升時間銀行的運行效率。

三、時間銀行持續運行難的深層原因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需要從志愿服務時間的儲蓄和兌換兩個核心環節對時間銀行難以持續運行的深層原因進行分析。(一)志愿服務時間儲蓄。衡量標準不統一。志愿者身份、專業不同,提供服務的方式、內容也有差異,但實踐中多以服務時間為單一衡量標準,這不僅無法體現服務真實價值,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志愿者參與的積極性。時間記錄不規范。社區工作人員常用手工方式記錄服務時間,花費時間長、效率低、成本高,難以保存和管理。此外,缺乏統一標準的記錄規范,在實踐中重服務時間,輕服務質量、服務評價等,精準化程度低,為后續時間管理和兌換帶來不便。(二)志愿服務時間兌換。兌換即時性較差。支取志愿服務時間需要先提出申請,在滿足相關規定條件并得到社區工作人員認可、匹配后,才能進行志愿時間兌換。這使得時間銀行的認可度和使用范圍受到很大限制。缺少流通性。不同社區志愿服務時間規定各異、志愿服務記錄不能互相認證,無法建立通用的儲蓄兌換平臺,難以實現服務時間跨區域流通。

四、引入虛擬貨幣解決時間銀行持續運行難問題

為解決時間銀行持續運行難問題,需要引入既方便衡量和記錄,又利于兌換和流通,還要滿足志愿服務“非貨幣化”需求的交換媒介。虛擬貨幣不是國家發行的法定流通貨幣,而是依靠信用、高新技術等媒介在特定領域發揮一般等價物功能的準貨幣工具。虛擬貨幣不僅方便儲蓄記錄,還可作為統一衡量標準對服務時間進行折算,是作為時間銀行交換媒介較為合適的選擇。貨幣具有價值尺度、貯藏手段、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和世界貨幣五大職能,應用于時間銀行的虛擬貨幣,也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機制設計模擬實現此五項職能,解決時間銀行現存問題,時間銀行在社區互助養老中的應用也將更加有效和可持續。本文提出虛擬貨幣在時間銀行中的具體機制如圖4-1所示。(一)時間銀行儲蓄機制。在儲蓄方面,虛擬貨幣的價值尺度、貯藏手段兩大職能可有效解決時間銀行志愿服務時間衡量標準不統一、記錄方式欠規范問題。引入以虛擬貨幣為計量單位的衡量方式,可以通過對不同服務內容、工作強度等因素賦權,建立一套明確的衡量標準體系,從而實現對不同類型、內容、強度的志愿服務統一衡量,保障服務時間記錄的準確性和公平性。此外,在虛擬貨幣儲蓄過程中,還可借鑒一般貨幣的儲蓄理念,如根據所儲蓄時間數量多少、年限長短,制定合理的活期和定期利息,以此實現志愿服務時間的保值增值、零存整取、代際相傳,進一步鼓勵更多的志愿者參與到時間儲蓄中。(二)時間銀行兌換機制。虛擬貨幣在解決志愿服務時間兌換不及時、流通性較差等問題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服務時間以虛擬貨幣形式儲蓄的基礎上,虛擬貨幣的支付手段為志愿者兌換服務時間提供技術支持,志愿者可隨時隨地將服務時間取出,并支付給服務供給方換取所需服務,或無償轉換給他人或后代。隨著時間銀行的理念在更大范圍內得到認可,虛擬貨幣還可發揮世界貨幣職能,借鑒一般貨幣的國際匯率使用規則,促進志愿服務時間在全球范圍內兌換、流通,從而打破互助養老服務的國家邊界和地區邊界,在更廣闊范圍內配置互助養老服務資源。

五、促進時間銀行可持續應用的對策建議

為促進虛擬貨幣在時間銀行中的可持續應用,本文將精神激勵和物質反饋結合起來,以市場化運行為突破點,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分別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第一,形成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加強對時間銀行、虛擬貨幣及互助養老方式的宣傳,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建立完善互助養老領域時間銀行和虛擬貨幣的法規制度,充分利用虛擬貨幣提升時間銀行運行效率;建立對志愿者的長效激勵和保障機制,充分調動志愿者參與積極性;鼓勵條件成熟地區先行引入虛擬貨幣在時間銀行進行試點。第二,提高虛擬貨幣的儲蓄效率和安全性。一方面,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實現無紙化記錄,將含有志愿者學歷、工作、信用情況等信息的管理系統與虛擬貨幣儲蓄系統連接起來,只要錄入志愿者服務時間,便可根據已經制定好的公式計算出此次獲得的虛擬貨幣數量,保證記錄的準確性和公平性。另一方面,在志愿服務時間儲存過程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按照服務時間、服務類型、服務地區的不同,對其自動分類歸檔,并運用網絡安全技術加密信息,保證信息安全性。第三,增強虛擬貨幣的兌換即時性和流通性。搭建虛擬貨幣兌換流通平臺,形成包括志愿者、社區、企業在內的多方兌換流通系統。此外,發展多種服務時間兌換方式,增強虛擬貨幣的流通性,服務時間除兌換志愿服務、在志愿者群體內部轉換外,還可通過虛擬貨幣購買實體商品。時間銀行既可以充分調動社區潛在養老資源,增強社區養老活力,又能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減輕困難家庭的負擔,是未來助老模式發展的重要方向。從理論層面分析,將虛擬貨幣作為交換媒介引入時間銀行能夠有效解決持續運行難問題,但實踐中仍面臨來自傳統觀念和實際操作的阻礙。此外,政府財政支出對志愿服務活動支持力度不足,時間銀行尚沒有形成穩定且多樣化的資金來源,導致時間銀行管理平臺及志愿者激勵機制建設缺乏資金保障。總而言之,時間銀行的實踐之路還很長,仍需不懈探索。

參考文獻

[1]陳功,黃國桂.時間銀行的本土化發展、實踐與創新——兼論積極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之新思路[N].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6):111-120.

[2]陳功,杜鵬.關于養老“時間儲蓄”的問題與思考[J].人口與經濟,2001(6):67-73.

作者:劉冰 單位: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