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研討銀行海外發展論文
時間:2022-05-23 11:41:00
導語:實證研討銀行海外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文獻綜述;影響發展中國家銀行海外發展總量的實證檢驗;影響發展中國家銀行海外分布的實證檢驗;影響發展中國家銀行海外機構形式的實證分析;討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國際化發展是當今世界的趨勢、銀行國際化的動因理論包括引導效應說、分散風險說、規模經濟說、擴大市場份額說和比較優勢說、銀行規模(asset)和人均國民收入(hmPGNI)對銀行外海機構總量有顯著影響、銀行海外機構總量由分布國家數和在一個國家機構數量構成、選擇東道國時在經濟發達程度的偏好方面、銀行在海外機構形式包括分行、代表處、附屬銀行和聯營銀行、東道國是否是發達國家、是否擁有金融中心顯著影響發展中國家銀行的海外布局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發展中國家銀行在海外的發展具有不同于發達國家的特點,其機構分布的廣度和分布數量顯示,發展中國家銀行基于自身經濟發展的階段及特點,對海外發展以跟進市場和支持母行發展為策略,傾向于在發達國家、金融中心和對母國有更多貿易進口的國家建立據點;銀行在海外分支機構的數量與其資產規模成正比,與母國的經濟開放水平也具有較強的相關性。本文運用發展中國家的銀行數據,采用實證方法檢驗影響發展中國家銀行國際化的因素。
關鍵詞:發展中國家;銀行國際化;影響因素
國際化發展是當今世界的趨勢,但在銀行業的國際化風潮中,發展中國家銀行在國內市場經受著外部力量的沖擊。作為市場經濟體,發展中國家銀行面臨海外發展的現實選擇。現有研究銀行國際化問題的文獻中,以研究發達國家銀行國際化現象居多,而缺乏對發展中國家銀行海外發展情況的研究。本文根據發展中國家銀行國際化情況的材料,分析了發展中國家海外發展所考慮或受影響因素特征,通過對發展中國家銀行國際化數據的實證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即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銀行的發展仍處于落后,需要進一步發展。
一、文獻綜述
銀行國際化的動因理論包括引導效應說、分散風險說、規模經濟說、擴大市場份額說和比較優勢說等,但是各國由于金融發展的特性,其國際化進程的廣度和深度都不相同。通常學術界實證研究以母國為本位視角,研究銀行的國際化、銀行國際化目標區域的布局和銀行國際化方式的選擇。
Sabi(1988)發現銀行國際化的決定因素是東道國的市場規模(+);MillerandParkher(1998)利用美國銀行在國外的資產數量及分支機構數目的數據,研究發現FDI(+)、銀行規模(+)、管制條款(一)是影響美國銀行海外發展的影響因素;BuchandLaPP(1998)根據德國銀行對外直接投資的股票數額,發現FDI(+)、金融中心(+)和GDP(+)是影響德國銀行海外發展的影響因素;Yamori(1998)發現FDI(+)、人均GNP(+)、M2超過GNP的數量(+)、進口(+)、出口(+)和國家風險(+)是影響日本銀行海外發展的影響因素;tllFoearelliandPozzolo(2000)則揭示東道國的潛在收益(+)、東道國的經濟增長(+)、管制環境(-)、銀行的競爭力水平(+)、距離接近程度(+)、語言接近度(+)是影響OECD國家海外發展的影響因素;Demirgfie-KuntandHuizinga(2001)發現東道國稅率(-)和東道國人均收入(+)是銀行海外發展的影響因素;NDeF61iceandRevoltella(2001)考察歐盟成員國的銀行的海外經營活動,發現高度國家集權(-)、東道國市場規模(+)、經濟增長潛力(+)對于銀行的國際化具有顯著的影響;Buch(2003)發現管制(-)、信息成本(-)、文化相似性(+)、地理距離(-)、相同或相近的法律制度(+)和進入管制(一)是影響銀行國際化發展的影響因素;BuchandDe,10ng(2004)利用144個國家的數據發現信息成本(-)、管制(-)、是否發達國家(-)是重要影響因素;Gareia-HerreroMartinez-Peria(2005)發現貿易、市場規模(GDP)(+)、進入成本(-)影響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國銀行海外經營活動;Papaioannou(2005)則發現東道國的市場規模(+)、地理距離(-)、法律(+)和政治風險(-)是顯著影響因素。
目前的文獻主要是研究發達國家銀行的海外發展,而針對發展中國家銀行國際化的研究不多,我們嘗試以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作為研究對象,實證研究發展中國家銀行海外發展總量和海外分布的影響因素。
在考慮樣本的國家屬性、地理位置屬性的基礎上,筆者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國家劃分標準,選取了22個國家,即選取亞洲的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菲律賓、泰國;中東歐的波蘭、羅馬尼亞、土耳其、匈牙利;中東地區的埃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伊朗、沙特阿拉伯;非洲地區的南非、尼日利亞;獨聯體國家俄羅斯;拉美地區的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見表1)。
二、影響發展中國家銀行海外發展總量的實證檢驗
發展中國家銀行基于自身生存與發展的考慮,其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的影響因素包括母國經濟水平、母國經濟開放程度、銀行自身實力等。我們以海外機構數量作為對發展中國家銀行海外發展規模的度量標準,包括一家銀行在海外的所有機構數量,即分布在各東道國的機構數量加總,記為BRCHLa。我們以銀行在海外分支機構總數為因變量,設定以下回歸模型:
BRCHa=a+a1asset+a2hmGDP+a3hmPGNI+a4hmTRD+a5hmTRPG+a6hmFDI+a7hmFDIPG
影響因素我們考慮銀行自身實力(asset);母國經濟水平,分別用國內生產總值(hmGDP)和人均國民收入(hmPGNI);母國經濟開放程度,分別用商品進出口總量(hmTRD),商品與服務進出口總量占國內GDP比重(hmTRPG),母國對外直接投資資產余額hmFDI和吸收國外直接投資負債余額之和(hmFDIPG)。
我們用Eviews6.O估計參數,表2列出估計結果。在所有解釋變量參與估計的情形下,銀行規模(asset)和人均國民收入(hmPGNI)對銀行外海機構總量有顯著影響,前者為正影響,后者為負影響;另一個變量組合估計中,國內貿易總額占GDP百分比(hmTRPG)表現出對銀行發展海外機構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余四個變量,包括國內GDP(hmGDP)、國內貿易額絕對值(hmTRD)、國內對外直接投資與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和(hmFDI)以及該和占GDP比重(hmFDIGP)等對被解釋變量沒有表現出顯著影響。基于上述實證結果,我們發現銀行資產規模(asset)對銀行在海外機構總量產生正向顯著影響,這與理論預期相符,銀行資產規模相比國內GDP是銀行發展海外機構更直接的影響因素;國內GDP(hmGDPI對銀行在海外機構總量的影響是間接的,結果顯示正向影響。但不顯著,說明經濟規模小的發展中國家其銀行海外發展數量未必同比例減少;國內人均收入指標(hmPGNI)對銀行在海外機構總量產生顯著負向影響,發展中國內人均收入國民收入越高的國家,其銀行在海外機構的數量反而越低,國內人均國民收入水平對銀行海外發展的影響也是間接的,從國內人均收入水平與銀行資產規模相關系數看。二者呈弱負相關,銀行規模的高低源于國家經濟總量,而GDP這一指標與PGNI在發展中國家呈現一定負相關。所以PGNI對銀行發展呈負向影響;母國貿易額絕對值hmTRD、貿易額占GDP比hmTRPG對銀行海外機構總量影響前者不明顯,后者明顯,一國經濟開放度更多體現為經濟中外向經濟的比重,所以后者代表經濟開放度對銀行海外發展的影響更明顯,從兩者相關系數看,絕對量與占比基本不相關,絕對量難以對銀行發展形成影響;母國直接投資余額hmFDI及占GDP比hmFDIPG對銀行海外機構總量影響不明顯。一國經濟開放度可由貿易和直接投資來衡量,但從變量描述統計看,在觀察的發展中國家貿易占經濟比均值達到78%。而直接投資只占4.7%。可見以直接投資代表的經濟開放度對銀行海外發展影響有限。
三、影響發展中國家銀行海外分布的實證檢驗
銀行海外機構總量由分布國家數和在一個國家機構數量構成,我們結合銀行海外分布的國家數和在一個國家的機構數,分析發展中國家銀行海外機構分布的廣度和密度。
從發展中國家銀行在海外機構數量水平看,獨聯體和中東歐地區在海外機構數量最少,平均一家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在5個的水平,亞洲地區最高。平均一家銀行海外有超過18個分支機構,其余三個地區處于中等水平,經濟規模的不同并沒有帶來所屬銀行在海外機構數量的差異。無論各個地區,還是不同經濟規模水平的國家,銀行海外機構分布密度都較低,按分行計,不超過3個,按代表處計,不超過5個,最低的按代表處計為2個,全部國家平均密度為3.4個(代表處計);相對較高的地區是亞洲和中東地區,GDP后5名組比前5名組密度大。所有國家總體上一家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分布在接近7個國家范圍,亞洲國家海外機構總量較大,分布國家也最廣,超過9國,體現處較強的分散特征。
從海外機構地域分布偏好看,各組大多把一半略強的海外機構留在所在洲國家,但非洲和拉美的母國把更多的海外機構分別安排在非洲和拉美地區以外,中國在亞洲和在亞洲以外的分布偏好是各半。
選擇東道國時在經濟發達程度的偏好方面,所有國家總體安排海外銀行分支機構為發達國家和非發達國家各半。不同經濟規模的國家在考慮海外分布時,表現出對東道國經濟發展水平偏好的差異:經濟規模較小國家把超過7成的海外機構分布在發達國家,經濟規模較大的國家則僅將略過一半的機構布置在發達國家。對東道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偏好從母國地區分組看,亞洲和中東歐地區分布在發達國家機構超過一半,其中中國這方面的偏好更為明顯達到接近80%:中東和非洲地區更多地把海外機構安排在非發達國家,在發達國家機構分別僅占兩成和三成。總體水平上在發達國家的分布密度是在非發達國家分布密度的4.5倍,GDP前五和后五在這個倍數上差別不大,但在不同地區倍數較懸殊:傾向于把較多海外機構分布在發達國家的亞洲和中東歐國家,其在發達國家的分布密度也遠大于在發展中國家,前者分別是后者的4.3倍和3.4倍;其余地區在發達和非發達國家分布密度差別不大。
在對金融中心的偏好上,對發達地區更有興趣的經濟規模較小國家、亞洲國家、中國也都表現出對金融中心的喜好;中東歐地區國家雖然在發達國家分布機構略多,但卻對金融中心沒有表現出同樣的興趣,僅把海外機構的24%投放在金融中心。總體水平上,同在發達國家比重一樣,接近一半的海外機構分布在金融中心。在金融中心與非金融中心的分布密度,總體上前者是后者的近6倍,這個倍數在亞洲地區最大,其余地區則最多近2倍。
四、影響發展中國家銀行海外機構形式的實證分析
銀行在海外機構形式包括分行、代表處、附屬銀行和聯營銀行,其分布受銀行自身和東道國兩類因素影響。銀行自身因素與前面海外總量研究所考察的因素、數據時間和數據源相同,第二類東道國因素則包括兩部分,即東道國國內因素和東道國與母國間關系因素。我們設定被解釋變量BRCH_b為某銀行在某東道國的分支機構數量。
BRCHb=a+a1asset+a2hsGDP+a3hsPGNI+a4hsTRD+a5hsTRPG+a6log(hsFDI)+a7hsFDI+a8HsCNT+a9HsLVL+a10hsIMP+a11tohsEXP+a12tohsIE+a13DSTANC+q14AERA
在解釋變量中,我們考慮東道國國內因素,包括東道國經濟水平(GDP、P_GNI)、東道國經濟發達程度(虛擬變量O,1)、東道國經濟開放程度(hsTRD、hsTRPG、hsFDI、hsFDIPG)、東道國是否擁有國際金融中心城市(虛擬變量0,1)。同時,我們還考慮東道國與母國間關系因素,包括兩國間貿易額,包括母國從東道國進口商品額(tohslMP)、母國對東道國出口商品額(tohsEXP),以及這兩項相加的進出口總額(tohsIE),反映兩國文化、語言、制度等社會因素的共通性程度的兩國間地理距離和是否同屬一個洲(虛擬變量O,1)。
根據各形式機構業務能力,1個代表處按0.5個單位折人觀測值。其余各形式機構則按實際數量計入,所有分支機構數量數據截止2008年7月。用Eviews6.0軟件進行估計,結果列在表4。
表4中第(1)列列出包括全部14個解釋變量的回歸結果,其余5列列出改變變量組合時變量的顯著性情況。在本部分回歸檢驗中,共有五個變量對發展中國家銀行海外目標國的選擇有顯著性影響,包括:東道國國內生產總值hsGDP(顯著負影響)、東道國是否為金融中心hsCNT(顯著正影響)、東道國是否為發達國家hsLVL(顯著正影響)、母國對東道國出口tohsEXP(顯著正影響)和母國對東道國進出口貿易總額tohsIE(顯著正影響),另外九個變量對發展中國家銀行海外機構目標國的選擇無顯著影響,包括:銀行資產規模asset、東道國人均國民收入hsPGNI、東道國對外貿易額hsTRD、東道國對外貿易額占GDP比重hsTRPG、東道國直接投資余額hsFDI、東道國直接投資占GDP比重hsFDIPG、母國從東道國進口(tohsIMP)、東道國與母國地理距離DSTANC,以及東道國是否與母國在同一個洲AREA。
根據實證結果,我們發現:銀行資產規模對發展中國家銀行在東道國的分支機構數量有一定負面影響,但不顯著。前面我們發現銀行資產規模對海外分支機構總量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一國的機構數并未因此增大,甚至有所減少,反映資產規模大的銀行傾向于在更多的國家設立分支機構;東道國國內生產總值對發展中國家銀行海外布局產生顯著負向影響。根據估計結果,東道國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銀行在這一國家的分支機構將減少0.05個百分點,影響顯著但程度并不強,彈性較小。因此,GDP并非代表市場機會,而發展中國家銀行發展海外分支機構的目的主要不是尋求東道國新的市場機會,包括不會把在國內的主營業務在國外作為主營業務,這一發展目標導致了對東道國經濟規模包含的市場機會的不敏感,與此同時,銀行國際化的發展,令在經濟規模較大的國家競爭也更激烈,發展中國家銀行不具備競爭優勢的,因此在考慮目標國時會有所注意;東道國人均國民收的影響不顯著,其原因與對經濟規模不敏感原因相同;但由于該變量與發達國家、金融中心兩變量相關度較高,且偏好于向發達國家和金融中心城市國家布局,使該指標對銀行對目標國選擇的影響不至于像GDP指標那樣呈明顯的負影響。
東道國經濟開放指標(外貿絕對量hsTRD和單位GDP量hsTRPG,以及直接投資絕對額hsFDI與單位GDP量hsFDIPG):經濟開放指標的不顯著表明一國經濟開放與否,對發展中國家銀行的準入而言,并沒有造成多大影響,這與當前各國外資銀行滲透率較高,銀行國際化進程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有關。
東道國是否是發達國家、是否擁有金融中心顯著影響發展中國家銀行的海外布局。此類指標的正顯著性表明,發展中國家銀行海外發展目的是獲得良好的金融環境、市場學習機會、規范的市場交易機會、及時集中的金融市場信息。一方面,為母國銀行提供資金、信息、金融工具方面的支撐;另一方面,通過在代表全球市場的金融環境里學習、培育,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拓寬視野、增強國際業務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前面結論表明,發展中國家銀行傾向在發達國家和金融中心城市設立分支機構,由于發達國家和金融中心多在北半球,且集中于北美、西歐及亞太,與發展中國家的空間分布有較遠距離,且多與發展中國家不在同一洲,造成兩個變量的顯著性結論與前人研究發達國家、或包括發達國家的樣本結論不符。
五、結論
通過發展中國家銀行國際化數據的實證分析,發現在發展中國家的觀察銀行中,平均1家銀行在海外有11個相當于一級分行的分支機構(代表處按0.5個計,下同),分布的國家平均為6.6個,在一個東道國平均設有1.6個分支機構:發展中國家的銀行傾向于在發達國家、有金融中心城市的國家或地區,以及有更多來自本國貿易的東道國擁有分支機構;與發達國家的銀行國際化不同,東道國GDP水平代表的市場規模對發展中國家銀行的布局,沒有顯著的吸引力;同時,東道國的人均國民收人、與本國的地理距離和是否與母國在同一個洲等因素的影響也不顯著。
由于發展中國家銀行的發展相比較于發達國家銀行的發展相對滯后,在全球競爭格局中處于被領導地位,因而和策略方面看,發展中國家銀行海外發展的動因更多出于學習、參與和為母行的長期發展打基礎,增強對原有客戶的服務的目的,這與發達國家銀行更多著眼于占領他國市場不同。從海外機構總量來看,資產規模越大、本國貿易占GDP比重越大的發展中國家銀行,其海外分支機構數量越多,但本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卻不明顯。
- 上一篇:控股防范金融市場風險論文
- 下一篇:鑒國外做法定位商業健康保險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