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類上市公司資本構成

時間:2022-12-05 11:15:00

導語:銀行類上市公司資本構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銀行類上市公司資本構成

目前我國銀行業仍處于快速擴張期,為了迎接外資銀行對我國銀行形成的挑戰,許多銀行都采取上市的方式來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和提高盈利能力,從而上市銀行的存貸款速度明顯高于行業總體水平。研究上市銀行的資本結構由此成為一個緊要問題,而上市銀行資本結構問題的解決,對于整個證券市場乃至國民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的方法來分析2007年上市銀行的資本結構總體狀況,主要從五家上市銀行的股權結構分析作為切入點,分析我國上市銀行資本結構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上市銀行資本結構的特點

銀行的資本結構通常用負債資產比率或負債股權比率來定義。狹義上的銀行資本結構,即股權資本或債權資本各構成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通常又稱之為股權結構或債權結構。

1.權益資本主要由股本和資本公積構成

2.內部融資能力相對較弱

從表中看出,這幾家銀行的內部融資能力相對較弱,他們的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在權益資本中所占的比例相對較小,其中只有深發展銀行和興業銀行所占的比重稍高,分別為26.9%和24.7%,其他幾家上市銀行的比例都低于20%。

二、上市銀行資本結構存在的問題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我國上市銀行資本結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我國上市銀行的股權集中程度較高。從股權集中情況來看,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集中度極高,而且大股東之間持股比例相差懸殊,第一大股東平均持股達到20%以上,而第二大股東平均持股普遍低于10%,根本無法與第一大股東相抗衡。從前述五家上市銀行的股權結構分析發現,上市銀行的股權仍集中在前十大股東手上,發生的變化不大,其中變化最大的是深發展銀行和華夏銀行均為27.59%。在一股一票和簡單多數通過的原則下第一大股東在公司的股東大會上對公司的重大決策及在選舉董事上擁有絕對的控制權,相應地也就控制了公司的經營方向和公司的實際運營。

因此,我國上市公司實際上處于大股東的超強控制狀態。這種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不僅與現代股份公司產權主體多元化相背離,而且使產權多元化的股東制衡機制被極大削弱。從上市銀行來看,大股東利用自己的控制地位把上市銀行與自身利益相聯系在一起,通過關聯交易,侵蝕上市銀行利益,并最終損害其他中小股東利益。

其次,流通股的比例有待提高。一個有效的公司控制權市場形成的前提條件是公司股權的可流通性,只有股權是流通的,潛在的股權競爭者才有可能通過市場收集行為來達成對上市公司的控制。但是在我國股票市場上,三分之二的股份是不流通的,較小的流通股比重使得二級市場收購控股幾乎成為不可能,而法人股和國家股的協議轉讓是低效率的。從上述五家上市銀行看,雖通過股權分置改革,流通股的比例上升幅度較大,主要體現在浦發銀行的50.66%和深發展銀行的46.01%。但另外三家銀行的變化非常小,華夏銀行只有3%,而興業銀行和工商銀行則幾乎沒有發生改變。上市公司整體資產流動性的缺陷導致目前資產重組、企業并購的成本很高,公司控股權市場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為此,我們要積極推動現有的非流通股的流通問題,通過完整的戰略設計,在保證市場穩定、市場效率及市場公平的前提下,盡快使非流通股向流通股轉化。

最后,內源融資的比重較低。對于企業來講,內源融資是最優的,可節約交易費用,減少個人所得稅的支出,又有利于提高投資收益,上市銀行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它的資本結構主要是集中在股權上,而內源資金所占比重較小,與國外的銀行資本結構相差較大。從上面分析得出,浦發銀行、深發展銀行、興業銀行的內部融資能力較強,分別為26%、27%、24%,但從總體來看這一比例仍然普遍偏低,如工商銀行的比例只有11%。內源融資的比例較小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這樣會增加銀行的融資成本。增加負債導致的高財務杠桿只能給公司帶來更大的財務風險和還貸壓力,客戶、供應商、債權人等相關利益人也可能處于自身風險控制的角度對企業采取行動,使企業陷入危機,內源融資的來源匱乏是我國上市公司以外源融資為主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