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有效教學論文3篇

時間:2022-07-09 03:50:05

導語:高中語文有效教學論文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有效教學論文3篇

第一篇

一、學情

學情是指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生的認知基礎、學習策略以及情感態度等。“‘學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情’,其本質是學生現在的學習狀態。切中學情,不僅要關注學生,還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具體地說,包括學生學習新知時所具備的認知起點、生活經驗、能力水平、情意傾向等,學生未來的需求和當下的需求,學生的個別差異,學生的進步速度和學生的潛能。”一堂語文課,文本細讀僅僅只是前提,而讀懂學情才是高效課堂的關鍵。讀懂學情,才能讓課堂彰顯生命活力。那么該如何操作呢?它應由兩個層次組成,一是指學生在一定的學習階段的基本情況。高中就意味著此時的學生已經能做什么、說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這是學生掌握新學習任務的起點水平。這個水平由于有教材作為基本依據,因而相對來說,是比較穩定的。二是就某個具體的學習內容而言的。語文教材中的內容,有學生不熟悉的、不感興趣的、難以理解的,而且不同的學生,由于他們各自的基礎、經歷和趣味不同,表現出許多差異。教師了解學情主要有四種方法:1.直接經驗法,教師在備課時,除了要了解課程標準,教材的系統結構之外,還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心里有數。2.預先了解法,在上課前,教師可以事先了解學生對即將學習的課文的理解有什么問題。這樣,教師就可以在教學設計時把怎樣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考慮進去,使教學更有針對性。3.現場診斷法,現場診斷是指在課堂教學或語文活動中注意學生的反映,及時發現問題,從他們的表情中覺察到他們所想。4.課后反饋法,在和學生的交談中了解學習上的問題。也可通過作業、測試等書面形式,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二、教學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已經將大部分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確定好了,明確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想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而且注重培養學生寫作實用文及口語交際能力。這就明確地指明高中語文教育指向“人的發展”。我們教師的作用在于傳授。但教師絕不是局限于此,還應當有很大的擴展空間,那么我們教師在課堂上教什么?應當教思考的方法、教學習的方法。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數事實證明,“問”是培養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切入點。有人說,學習的過程是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的過程。只有學生有了疑問,才會產生探究的興趣。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發言,讓學生在探究中尋找答案,這一過程中,教師適當點撥和補充,這與老師將現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給學生相比,效果會截然相反。還可以與他們一同建立學習方法總結的意識。

如在辛棄疾的詞講完之后可與學生共同總結出:1.從題目入手,懷古之作,都是借古諷今,抒發自己的感慨之情。2.從作者入手……“知人論世”,辛棄疾不被重用,在家閑居多年的經歷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3.從內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辛詞中典故的含義及作用是理解詞作的關鍵。4.分析表現手法,辛詞中大量的用典和對比手法是他的詞有別于其他詞人的一大特色。教學方式是第三個重要基點,先學后教就是讓學生先讀書,然后自己思考,提出問題,以學定教是教師先了解學生不懂的問題,或者還可以說先了解他們知道哪些,以此為基礎來定教學設計,也就是說課堂的問題大多是生成的,很少是預設的。以此為基礎形成的教學設計,才是在課堂上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也是學生學習的堅實基點。“先學后教意味著教學觀念的轉變,意味著教學方式的放棄與選擇。”《蘇武傳》中有一句“蹈其背以出血”。書下注釋把“蹈”解釋為“踩”。有學生就問:“蘇武當時已受傷,這樣在他身上踩,不是把他弄死了嗎?”這個問題我在備課時沒太注意。后來我就查了一些資料,一篇文章列舉了四說,其一為踩,其二為搯,其三為掐,其四為焰。非常翔實,其中作者引用的徐復先生《讀〈漢書〉札記》中的一段文字特別有說服力:“‘鐵木真遇泰亦赤兀十二騎,鐵木真獨與戰,敵騎十二矢并發,傷其口喉,痛甚,昏墜馬。不兒古勒燃火熱石,投雪于石上,引鐵木真口,以蒸氣熏之,及凝血出,呼吸遂通。’這就很好地說明蒙古族也有同樣的急救法,事情也正好類似。……而應是焰背的形近的誤文。

據《說文•炎部》:‘燄,火行微燄燄也。’燄字與焰通用,引申的意思就是熏了。此文正好是‘以火微熏其背以出凝血’的意思。焰字在此就是動詞,修辭上是轉性用法,又與上文置煴火的意義正好相承,所以句子特別生動有力。”這樣我運用這種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方式解決了學生的疑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合作探究是課堂教學很好的方式,自主探究教學法“就是導引學生自主學習以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的教學模式。自主學習不是讓每個學生各學各的,是要激發起全體同學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并加強合作交流,少走彎路。合作是方法,是能力,更是一種品格。如筆者在教《離騷》一課時,把教學刊物上的關于如何看待屈原投江這種選擇的三種觀點列舉出來:一是無悔的選擇。屈原性情堅忍,他一再申訴“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因此這是屈原為支持理想信念所做的必然選擇。二是無奈的選擇。屈原空有滿腹韜略,卻無處施展,縱使美政的理想那么完美,卻難逢圣主,“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故土難歸,無人理解,只得投身汨羅。三是草率的選擇。若屈原能如司馬遷般承受得住精神的重負,也許可以給予我們更多寶貴的財富,而自己也將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學生們開始熱烈的討論,這時屈原的形象越來越豐富,他的精神世界一點點被學生發現。

作者:楊柏林王瑄工作單位:吉林省鎮賚縣第一中學

第二篇

一、目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現狀

伴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現階段,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普遍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的教育方式,已不能夠滿足時代對人才的需求。在新時期,社會競爭日趨激烈,需要的是那些能夠自主獲得知識并進行終生學習能力的人才,因此,在實際的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然而,在實際的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憑借自身的主觀經驗,以“考試”為教學重心,參照高考作文寫作的模式進行實際的教學。此外,在作文教學實踐中,課堂主要是圍繞著教師來展開,學生沒有足夠的表現機會,而且教師多重視對作文寫作方式的教授,從而導致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往往都缺乏真情實感,并不能從實質上提高寫作能力。

二、自主學習策略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運用

首先,有效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培養其觀察生活的能力。在實際的生活中,如果你帶著興趣去做一件事情,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作文寫作教學中,學生要是對寫作完全沒有興趣,僅僅只是將其看做一種必須完成的任務去完成,那么,這種狀態下寫出來的作文并沒有什么價值。在實際的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周邊的事物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積極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到整篇文章中。從本質上來說,寫作來源于生活,生活的外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語文教育的外延,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意識的積累寫作素材,培養其主動觀察生活的能力,有目的的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語文課外活動,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性的生活經驗,從而使其在作文中能夠“有事可寫,有感可發”[1]。其次,拓展學生視野。在上述中,我們已經說到對語文的學習具有很廣闊的外延,因此,教師就要下意識的拓展學生的語文視野,注重加強學生對語文課外資源的收集。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語文課外資源的閱讀與積累,從而不斷的拓展自身的視野,進而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如在央視推出的一系列節目中,《百家講臺》《國寶檔案》等,學生通過對這些節目的觀看,不僅可以普及自己的知識,而且還能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從而充實自身作文的內容[2]。最后,積極培養學生進行主動探究的意識。目前,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管是什么課程,都普遍重視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因此,在高中語文作文的教學中,教師同樣也可以采取這種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來有效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意識。同時,在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下,教師對學生作文的批改,往往就是寫上幾句不痛不癢的話,然后再隨便打個分數,沒有對學生的寫作水平進行具體的評改。因此,若是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就可以近距離的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生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掌握作文批改的主動性。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成了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同時也是教學成果的評價者,他們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不足表現在哪里,從而有針對性的對自己的寫作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并且激發了其主動的探究意識,進而有助于其今后的寫作能力的提高。

三、結束語

通過對目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分析,提出自主學習策略在作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將可以有效的提升寫作教學效果。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運用該種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作文素材,并不斷的充實其視野,培養其探究的意識,進而從多方面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從整體上提升其語文素養。

作者:齊秀中工作單位:赤峰市阿旗民族職業教育中心

第三篇

一、切實關注多媒體教學的實用功能

多媒體教學的目的是了提高教學效率,而不是為了裝點課堂,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而服務,而不是為了耍花架圖熱鬧。不少教師在多媒體教學中,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將課件制作得相當精美。比如,在“紅樓夢選讀”中的有關教學中,通過引入美輪美奐的“性感金陵十二釵”,似乎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但仔細考究其效果,實質上是形式上的花里胡哨,并沒有有效地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教學中來,反而分散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大干擾因素。

二、切實有機結合多媒體形式與教學主體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也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因此,在多媒體教學中,必須緊密圍繞這一主體和核心,不可因教學手段的改變而產生遷移,切莫讓課堂教學完全被多媒體控制。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忙著觀看課件,教師忙著講解課件,教學的思考和探究時間完全被多媒體占用,教學效果反而不佳。比如,在“琵琶行”的課堂教學中,整個教學就被“音樂欣賞”所“熏陶”了,結果成了“披著現代教學手段外衣下的灌輸式教學”,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導性發現嚴重缺失,這樣無法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三、切實把握好多媒體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

教學實踐表明,傳統的教學手段也有其優勢。比如,在教學互動探究方面,比多媒體那“冷冰冰”的數字素材,多了許多溫暖的情感,可以更好地溝通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融洽課堂教學氛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切實把握好多媒體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將各種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能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綜上所述,多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對其要有科學合理的認識,充分發揮好其優勢,克服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促使多媒體更趨于理性化和成熟化。

作者:方程工作單位: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都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