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
時間:2022-02-15 08:37:37
導語: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語文是高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它的文學性以及人文性使得它在人文教育方面有著獨特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于語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滲透要求也越來越高。學校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以提高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對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嚴重缺失的原因進行簡要分析,并指出人文教育的現實意義以及如何進行有效滲透。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滲透;人文精神
一、高中語文教育與人文精神
語文是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課程。語文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使語文成為我們日常交際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通過語文教育塑造人,讓學生在語文課程中吸收人文精神,學會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凈化靈魂,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語文課程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是極其豐富的,教師要充分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并通過課程講授來滲透。高中語文課程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主要有:(1)哲學思維。即文章引導學生樹立辯證、理性的思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比如,莊子的《逍遙游》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勸學》中展示了探索思辨的精神,《論語十則》解釋了為人處世的精神等等,這些都將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2)高尚品質。即文章幫助學生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優秀的思想品質。比如,曹操的《短歌行》中表達英雄的壯志豪情,可使學生在文章中了解到人很可能遇到困境,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堅持不懈。又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主人公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可以給學生以啟示。此外,文章中關于親情的溫暖、生命的偉大等都在改善著學生的道德修養。(3)人生態度。高中語文教學中還能夠加強對學生人生態度的影響,讓他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塑造積極的科學的人生態度。比如,《老人與海》可以讓學生看到永不屈服的堅強意志。又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展現了作者激情澎湃的愛國熱情。這些文章中的精神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起健康的人生觀。(4)審美情懷。語文課程中的教材都是國內外文學的精華,具有語言美、人情美、意境美、詩意美。而且,作者們用文字描繪出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勾勒出了一個個幸福的世界,讓學生通過文章來感受美、認識美,并創造美。人文精神是豐富且寶貴的,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必要且急需的,不僅有利于國家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更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新課程改革中更加突出了對學生的人文精神的滲透。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仍然是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標準,以分數論英雄的傳統觀念并未得到消減,人文精神嚴重缺失。這是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現狀。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教育評價體制不科學。盡管國家、社會都在強調素質教育,但是在“一考定終身”的環境中,高考仍然是學生和教師重視的,教學儼然成為高考的工具,高考成為評價學生素質的重要標準。這種特定的評價體制造成了教育界對于人文精神的不重視。
2.教師人文素養缺失。部分高中教師認為,能夠提高學生成績才是榮耀,忽視了對于學生精神層面的教育。與此同時,知識體系的陳舊也是造成教師人文素養缺失的原因。試想,如果教師的人文素養不高,又如何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呢?
3.學生受功利思想侵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普遍受到了影響,造成了一部分人的價值觀念存在偏差,如“一切向錢看”。而這種思想也波及了校園,使學生的思想受到不小的影響。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人文精神
針對以上分析的幾點造成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被漠視的原因,我尋找到幾點進行人文精神滲透的策略,目的不僅僅在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做人,健全人格,提升精神境界。
1.加強對教師人文素質的培養。教師是語文課堂的主導,只有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提高他們對于人文教育的認識,才能夠以身作則,在教學過程中重視人文精神的教育。第一,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文化知識,思想要緊跟時代步伐,同時還要源源不斷加強對于歷史文化、思想政治、社會道德等人文知識的學習。第二,教師要以學生為本,要將人文教育看成高中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生角度出發安排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把學生培養成人格獨立、思想開放、道德高尚的社會人才。第三,教師要愛崗敬業,增強對于語文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語文教育要充滿熱情,要用自己的人文態度影響學生,與學生共同進步。
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體現在教材中的每篇課文中,字里行間都彰顯著人文精神,教師要充分發掘教材中的人文內涵,并通過課程講授讓學生真正領悟。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陶冶情操,以作者的感受來引發學生的共鳴。對此,教師在課程導入時可以設置情境,讓學生了解課文的情感基調,再通過文章的詳細剖析,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作品中的情感,體驗作品中的人文意蘊,讓學生充分吸收文化營養。除此之外,教師要與學生對作品的情感進行交流討論,培養學生參與合作意識。學生也要嘗試自我心靈對話,與課文中的形象進行對比,不斷地發展自己,完善自己,優化道德素質,提升人文素養。
3.擴展教學課堂,弘揚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資源,盡可能地將書本中的場景、活動、情感具體化。比如將情節較強的課文改編成話劇,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使學生在熟悉課文的同時更加了解人物性格特征。又如,針對原著節選或者改編的課文,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原著進行對比,甚至可以為學生播放根據原著制作而成的影視作品。再如,對于對學生意志品質、道德修養的有益的課文,教師可以在班級內部展開演講比賽,或者主題班會,在無形中將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總之,充滿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學,能喚醒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習,使學生的個體精神得到充分張揚,促進學生開創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真正提高語文素養,從而在根本上體現高中語文教育的本質與理想。
參考文獻:
[1]崔培樹.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J].現代教育,2011(9).
[2]殷迅波.培養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必要性及在語文教學中的嘗試[J].現代閱讀,2011(11).
作者:蔡琳 單位:福建省晉江市平山中學
- 上一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探究式教學的思考
- 下一篇:高中英語詞匯教學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