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比較式閱讀教學法探究

時間:2022-12-03 03:56:44

導語:高中語文比較式閱讀教學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比較式閱讀教學法探究

【摘要】比較閱讀是學生基于同類型主題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進行比較式閱讀,它強調作品之間的對比,幫助學生豐富對作品的理解,并在比較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高中語文比較抽象,不少作品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教師如何在語文課堂運用比較式閱讀教學法,文章從緊扣比較式閱讀法的內涵結合語文教學實踐的四個方面闡述。

【關鍵詞】比較式閱讀;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橫向比較;縱向比較

比較式閱讀教學法是高中語文學習常用的策略之一,它能夠提升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程度,使學生在比較中提升語言感知能力,深化學習認知。但在傳統的閱讀教學課堂上,教師的主觀引導地位過于強勢,導致學生的比較式閱讀無法激活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一、同中求異

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要詳細講解比較式閱讀教學的方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教師首先應該幫助學生選擇一些類型相同的閱讀材料,并從中尋找出不同的創作內容,這樣更利于學生閱讀學習思路的打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針對閱讀學習材料上的相關知識點,指導學生盡可能在同類型的閱讀材料中,指導學生找出多種閱讀理解思路,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多元的閱讀思路。在語文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借助比較式閱讀法,教師首先可以幫助學生就閱讀內容,展開同中求異的練習目的。例如在對“李清照詞兩首”的內容進行學習時,作為宋詞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教師為了深化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可以引入另一位宋詞婉約派的代表———柳永。同樣作為宋詞中的領軍人物,二人在對“悲涼”情緒進行表達的時候,前者使用了“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而后者則寫出“便縱有千種風情”卻無人可以傾訴,“更與何人說”,教師在引導學生“同中求異”時,可以利用這兩句內容為切入,幫助學生對李清照和柳永不同的生活經歷進行分析,并順勢感知二人在詩詞創作上的精妙處,對文學與創作者身世背景之間的關系,展開更為深入化的了解和認識。從而讓學生能從根本上搜尋出作者的創作意識,便于對閱讀材料進行更為透徹的理解。

二、異中求同

在對異中求同的方法進行應用時,教師首先應該啟發學生的多元性閱讀思路閱讀教學觀念不能停留在傳統的應試教學上,拓寬學生的閱讀學習視野,適當增大學生的閱讀量,這樣可以使學生從不同的閱讀材料中,分析出相同的閱讀內容來,以此深化比較閱讀法的整體質量。當然,在實施比較式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注意,“比較閱讀教學”不只是為了“比較”,也即是確保閱讀對比資料的合理性,以免學生產生負面化的情緒。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同中求異”是很好的辦法,教師還需要做到異中求同,幫助學生強化閱讀分析能力。如在學習《蘭亭集序》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曾經學過的哪篇文章可以作為比較式閱讀學習的對象。學生可能就會想到王勃的《滕王閣序》或者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幫助學生展開對比閱讀。同樣是敘寫盛會,描繪美景,抒發歡樂愉快之情,但是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作者先是對自然美景進行描寫,像“崇山清流”“流觴幽情”,時而“仰觀”,時而“俯察”,可“暢敘”、可“騁懷”,文中這些“極視聽之娛”的內容,完全滿足了與會者視覺與感覺上的需求。在群賢開懷暢飲之際進行了“暢敘幽情”的內容;而《滕王閣序》中,作者則將山水之美書寫到極致的狀態,自下而上的“孤鶩”與自上而下的“落霞”,共存于“秋水長天”之中,遼闊的天地描寫,將文章中氣吞萬象的豪邁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前者表達的人生苦短,后者所要表達的則是時運不濟的抑郁之情,但是二者都有一種樂極生悲的情懷。當然,可能學生在初次閱讀的時候,對于作者那種隱藏于文理之間的“悲苦”之情缺乏細致的認識,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比較式閱讀教學方法中的“強調性”,幫助學生對一些特定的句式內容,進行更為細致的梳理,明白作者用詞間的深刻含義,并對不同文章中相同思想情感進行確定,以達到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橫向比較

語文教學課堂中,高中階段的學生在自主閱讀能力方面大都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所以在使用比較式閱讀教學法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橫向比較的內容,幫助學生對文章材料的關鍵點進行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橫向比較不僅要從文章內容入手,還應該結合文章創作者的生平經歷,以及后人對其所做的評價,展開綜合性的分析,盡可能在閱讀過程中,塑造一個更為立體化的閱讀形象,這對于學生閱讀思路的拓展大有裨益。在對閱讀材料進行學習時,教師在課堂上還應該幫助學生借助比較式閱讀教學方法,對材料內容展開更為多向化的比較。如在學習曹操的《短歌行》時,教師可以幫助大家對曹操這位中國古代的文學家、政治家所留下的歷史評價展開認識。像在文學上,曹操所得到的評價大都是正面的,肯定了其文學造詣,但是在政治上,其多是以“白臉”的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各類文學作品對其這一形象展開了深入的加工,奠定了其“奸雄”的地位。教師在幫助學生進行閱讀學習時,應該建立更為多元的比較意識,既要對后人做出的歷史評價進行正確的認識,同時還應該對主人公自身的作品進行客觀分析,對曹操這個歷史人物的理想、風采和胸懷,在那樣的歷史環境下,進行多向的比較與感知;還有,針對一些作者寫作手法所進行的橫向對比,也能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質量。

四、縱向比較

縱向比較主要是對同一作家,不同時期創作的作品展開對比分析,幫助學生掌握某一時期的創作風格,或者是對某一名家的整體創作歷程,進行更為系統的理解和認識,這對于學生個人閱讀思維的培養至關重要。在實施橫向比較方法時,由于高中課堂講究教學效率,教師應該適當提升切入點的精準程度,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某一文章創作的要點,并引導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理解和加深對要點的認識,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閱讀認識。如在教學生學習《紀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時,教師首先可以展示本文的學習目標,適當說明本篇文章的要點,如魯迅先生創作本文的初衷是什么?寫作這篇文章的目的,有人說是為了追憶學生,這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有人說是為了哀悼“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也有人說是為了歌頌“中國女子的勇毅”,因為她們“雖殞身不恤”。在點明這一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魯迅筆下的文章結構、選材內容和語言風格進行深入分析,魯迅的文章經常存在“言與不言”的“矛盾問題”,教師不妨做出特殊的要求,也即是文字表面上好像語言充斥著矛盾,然而在對語言邏輯內容進行分析時,作者內心冷靜的理性與熱烈的情感交錯卻呈現在我們眼前,從思維變化的維度來看并不矛盾。這時,教師順著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回顧魯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孔乙己》。在《孔乙己》這篇文章的結尾,寫到“孔乙己”的結局時,作者用了“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樣的語言文字,從表面看,“大約”與“的確”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但是作者用這兩個詞匯進行說明的目的,一方面是因為文中的“我”,并未親眼見到“孔乙己”離世,這時運用“的確”這個詞匯的目的,則是對當時那個封建舊社會“殺人”的本質所進行的特殊強調。可以說,通過相關文學作品的縱向比較,學生能夠對這位近代史上最具成就的文學大家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總之,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上,教師要發現當前存在的閱讀教學方面的問題,合理運用比較式閱讀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教學,以閱讀的基礎內容為出發點,結合全國卷語文考試大綱的閱讀要求,盡可能完善整體的閱讀課堂教學質量,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閱讀感受,使學生在比較中感受作品的表現手法,體會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境遇在作品解讀中的重要性,最終提升學生的閱讀思維。

【參考文獻】

[1]徐藝.比較式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文學教育(中),2014(05).

[2]王娜娜.微觀高中語文比較式閱讀教學方法的運用[J].新課程(下),2015(01).

作者:林慶章 單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