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型”教材對語文課程的影響

時間:2022-04-03 09:01:30

導語:“文選型”教材對語文課程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選型”教材對語文課程的影響

摘要:“文選型教材一直從古沿用至今,成為目前我國語文教材的主要形式。“文選型”教材作為古代的一種傳統的教材編制形式,“文選型”教材能沿用至今必然有其發展優勢,但作為一種單一的教材編制形式,面對我國語文建設的各種訴求,“文選型”教材也有其不足之處。“文選型”教材由于弊端所導致的教材教學功用模糊性,對語文課程的實施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我們必須努力發揮其優勢,并積極正視其不足,使得“文選型”教材的教學功用能夠更明晰,能夠以更完善的面貌投入我國語文教材建設中。

關鍵詞:“文選型”;語文教材;語文課程

自《昭明文選》問世之后,“文選型”教材一直是中國的語文教材的主要編撰方式,此后教材的編撰方式雖有改變,但都是在“文選型”教材的大格局下進行。這個傳統,可歸結為“范文制度”,凝聚為“文選型”語文教材。語文教材的編制的成果主要體現在語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語文教材編制形式決定其發揮怎樣的功能,所以“文選型”語文教材的教學功用對語文課程的影響同樣要一分為二看待。

一、“文選型”語文教材概述

(一)“文選型”語文教材。“文選型”教材是指以選文為主體的一種教材形式,同時也是我國語文教材編制的主要形式。“文選型”語文教科書有兩種基本類型,第二種類型在接下來的歷史發展中不斷得到補充發展,所以中國現代的語文教材都是以第二種選文編制類型為主。所以總觀我國語文建設發展新時期,不管是在“一綱一本”或者是“一綱多本”的體制之下產生的多套中學語文教材,在編撰的角度、體例上都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我們正確認識“文選型”教材,將其功用發揮到最大。(二)“文選型”語文教材功用的發展。首先,早期“文選型”教材的發展是在《昭明文選》問世之后,之后的教材都采用“文選型”的編制方式,它選取“文質兼美”的典范文章,供學習者吟誦學習文章的韻律并模仿學習其中蘊含的寫作方法。因為科舉的盛行,大多數的知識分子讀書學習是為了考科舉,所以為了適應科舉取士的需要,這個時期的教材的制定,成為了參加科舉考試的文人備考的主要讀物。同時教材的編制也體現了當時主流的意識形態,為統治者培養能夠鞏固統治的有才能的人,所以早期“文選型”教材其功用就是宣傳統治者的意志,并且是適合應對科舉的備考和應試。其次,在現代,“文選型”教材依然處于不可動搖的地位。金圣嘆就試圖想要以《水滸傳》《紅樓夢》的部分內容代替詩、文成為主要的學習材料,但是他忽視了以詩、文為主要學習材料背后的時代背景,但其嘗試也說明了“文選型”教材因選入單篇的文章而造成的文章缺乏連貫性,無法體現作品的完整的情感。孫俍工編著的《國文教科書》,就是嘗試以“文章作法”為線索將選文組合成單元,趙景深主編的《混合國語教科書》編入系統的文法、作文法和修辭的知識使得文選和語言的系統知識混合起來。孫俍工和趙景深的做法也只是在“范文制度”這個大的框架中進行調整組合,或是將選文和詞法句法等一些語言系統知識加入到“范文制度”的框架中,并沒有真正的改革,但是這一系列做法也在語文教材功能的討論上提供了新思路。早期以及現代的“文選型”教材的發展與變革,都是對于教材對語文課程發展的實際功用而言的,針對語文教材選文內容的長短,每篇選文的編選方式和呈現形式做了調整,也是為了更好地使得教材功用由模糊走向具體與清晰。

二、“文選型”語文教材教學功用優缺點分析

“文選型”語文教材到目前還是在我國建材編制形式中占主要位置,但我們應該對“文選型”教材的教學功用進行辯證的看待,我們必須努力發揮其優勢,并積極正視其不足,使得“文選型”教材的教學功用能夠更明晰,能夠以更完善的面貌投入我國語文教材建設中。(一)優點。從“文選型”教材剛興起的初期來看,蕭統編制《文選》就是“文選型”教材的雛形,他從先秦至梁的詩文辭賦中摘選文質兼美的詩文,《文選》的選文標準,以詞人才子的名篇為主,既以“文為本”(《文選序》)。蕭統以為“贊論之綜輯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于沈思,義歸乎翰藻”,才是合乎“能文”的擇選標準。這一標準主要著眼于辭藻華美、聲律和諧以及對偶,而不在思想內容,但它為文學劃定了范疇,符合當時文學的文化知識狀況。所以之后的選文的標準,主要是選取文質兼美的文章。一方面,從“文選型”語文教材的編選方式上看,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和時代性,所選的文章都是經典的大家作品具有經典性和針對性,如此選出來的文章更具有時代的代表性,有較深的時代印記,符合當時的知識狀況、教育政策、文化意識和課程取向,專家學者及學科專家選取各個朝代、國內外的經典大家之文,讓學生在學習中熟悉這些優秀文學作品,也可以了解到當時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優秀文學作品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時提高對于文學作品思想內容的把握能力、閱讀能力,進而提升他們的寫作審美能力。另一方面采取選取優秀文章作為教材的形式,也使得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能夠有優秀文章的集錦的方式來作為教材進行學習,實用性較強。學生多閱讀這樣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夯實他們的語文基礎知識。(二)缺點。“文選型”教材存在很大的優越性,從而成為我國教材編制的固定模式,但也不否認其存在的弊端和缺點,作為形式單一的教材編寫模式,“文選型”教材的不足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暴露出來,同樣值得我們思考。第一,“文選型”教材的編撰方式導致其工具性過強。由于“文選型”教材在課堂上的操作實踐性和實用性都非常強,其中選取的文章傳達出來的思想情感,在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上同樣具有優越性,實現了語文的工具性,但該類型的語文教材在人文精神的熏陶、思想上的教導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從而導致工具性過強而掩蓋了人文性的發展。在唐朝,“文選型”教材作為知識分子備考的教材,適應了科舉取士的傳統,所以就決定了這種教材的編撰形式具有很強的工具性。放在現代來說也就是廣大學子學習這類教材就是為了應對考試,這就無形中加強了“文選型”語文教材的工具性。第二,“文選型”教材在選文上存在的不足。長期以來,我國的教材研制、編寫“一向征服組織教材專職編輯人員與學科專家具體操作、實施,形成‘上所定,下所行’的課程、教材研制體制”。選文受到教育政策以及選文者(教材編寫人員)的個人喜好影響,入選教材的篇章較容易受到個人觀念的影響,所以并不一定客觀、全面;此外,“文選型”教材所選的文章有一類是長篇文學的節選,另一類就是獨立的篇章,不能形成完整的語文基礎知識體系,由此可能造成語文教材缺乏思想上、風格上的一致性,導致學生學習一套語文教材之后,卻沒有形成語文基礎知識框架。過于注重強調選文教材對于語文學習的工具性,會使得優美的文章變成學生分析語句成分應付考試媒介,并沒有發揮文質優美的選文的人文性。第三,“文選型”教材與當代社會的適應性方面存在不足。在我國,“文選型”教材是最傳統的教材編寫模式,即便是最近,長期以來在“一綱一本”體制下,教材編寫的模式也就是“文選型”固定了下來。這種處置方式,實際上是將課程內容等同于語文教學內容,“教什么、怎樣教、如何教”都是語文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結合自己的個人情感,形成了對教師個體的完全依賴,同一篇課文甚至有著數種不同的認識和理解,這些課實際上是個體的語文教師憑借個人的語文知識生發出來的,學生學的,完全是教師隨意擇取和選擇的課文內容,結果導致教學內容確定出現了很大的盲目性。

三、“文選型”教材的教學功用對語文課程的影響

長期以來,在一綱一本體制下,語文課程被淹沒在教材層面,語文教材頂替著語文課程,由于我國的語文教材是“文選型”,因而往往還是“選文”頂替著課程。是因為長期以來在我國語文教育中缺失清晰而有力的概念來界定語文教材研究中的幾個術語———“語文教材內容”“語文課程內容”“語文教學內容”,導致在教學中出現的“選文”頂替著課程,語文教材承載著語文課程的要求,語文教材的內容是教學中的一種媒介,而不是最終的目的。所以現階段的“文選型”教材的功用對語文課程內容有以下幾個影響。第一,“文選型”教材的“選文”只是語文課程內容的途徑,并非教學的目的。目前存在的狀況就是語文教師將教授教材中的文章作為教學的目的,而學生對于課文的學習也是一種目的性的學習,導致了語文教材中的“選文”頂替課程,有些選文截取精彩部分使得其未能完整展示整篇文章的全貌,導致學生只能讀到文章的一個部分或一個側面,而所選的詩文都被教材局限于一個框架之內,僅僅作為學習的一個例子。第二,將“選文”作為課程學習的內容,就縮小了語文課程的內涵。語文教材基本上都是由課文、語文知識、練習三部分構成,就是將課文、知識點連接起來形成完整的體系,課文是作為一個范例,是為了給學生作為學習提供樣本,課后練習則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但目前教師對于如何選擇教學內容存在疑惑,導致每篇課文都面面俱到,每節課的知識點五花八門,學生不知怎么學,無法建立起系統的語文知識框架。由此得知“一課一得”是基于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而來的,也能夠將教師不懂選擇知識點的盲目中解放出來。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課課程論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倪文錦,歐陽汝穎.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李杏保,顧黃初.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徐桑桑.“文選型”語文教材研究[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2017(1).

[5]郝德永.課程研制方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6]吳定剛,胡志強.語文篇匯制教材之我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2).

作者:陳奕奕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