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文化互補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9 02:21:00
導語:國外文化互補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韓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漢語的人數越來越多,也有進入大學中文系學習專業的留學生,本文就中韓學生的作文作以比較,以探索不同文化、不同思維方式的互補與融合。
我們知道,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漢語,是在母語的基礎上學習第二種文化。學習第二種文化,不僅要致力于掌握語言文化知識,更要注重跨文化的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思維方式的轉換。韓國留學生進入中文系和中國學生一起學習的目的,就是想長期、真正地參與、進入到中國文化的氛圍中去,有“入鄉隨俗”的愿望。文化接受程度最深的是在目的語的文化環境中,這樣會使他們有意識地超越母語已形成的文化思維疆界,或者說擴展這種自我疆界,以消除兩種文化接觸時所產生的障礙,使自己處在目的語國家人們的位置和思路上,達到移情的理想境界。而學習寫作,是在聽、說、讀、譯的基礎上更深入的、更高層次的學習,因為即使只是描寫一個極小的片斷,或記敘一件平常的小事,也要有從生活、觀察、發現、醞釀、到文體規范、語言表達、思維方式等一系列的過程。韓國留學生在中文系這種環境里,一方面在不斷努力擺脫“母語情結”的影響;另一方面,在與中國學生的頻繁接觸、語言文化的不斷同化、融合以及“交際力量”的影響下,不僅使母語與漢語轉換自如,而且自覺地期待寫作表達的趨同。當班里出現了兩種文化背景的學生,面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維方式的時候,我感覺到的是兩種文化、兩種思維方式的互補和融合,下面,我就中韓學生作文的同與異作以比較和分析。
“決定語言和思維的是客觀存在,是一個民族所處的地理和社會歷史條件?!保ㄊ⒀住墩Z言教學原理》第88頁)從這個意義上說,中韓兩國地理位置近,歷史淵源深,有很多相同之處,如膚色、長相、氣候、情感方式等。同題作文《宿舍的故事》中,中韓學生表現出對宿舍的喜愛和珍惜友情、重視親情的相同之處。韓國學生和中國大多數學生不同,他們都沒有住宿舍的體驗,但他們都有面臨離開家人以后的角色轉變問題,要和自己不熟悉、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相處一室或相鄰,要把自己融入到一個新的環境中,都有適應和逐漸同化的過程。中韓同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響,都表現出與人為善、友好相處、希望互相溝通,而不是各自獨立的共同情感。一位韓國留學生在作文中表達這樣的感情:結婚前妹妹是唯一的“舍友”,兩人都盼望自己有單獨的房間而討厭對方,可是結婚后不久,最想念的正是當時最討厭和最想擺脫的人。她看到中國同學的宿舍故事后,深有感觸:“我保證,以后他們最想念的就是現在最討厭的那個同屋”。和中國學生的作文一樣,表現出珍視友情、親情,內疚自責的情感。這種感情正是東方人共有的人倫、情感方式。友情、親情、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它屬于全人類,人們語言雖然不同,但卻可以互相溝通,只不過東西方文化差異懸殊,對感情的重視程度和表達方式不同,而中韓兩國同屬東方文化,重感情,人情味濃是共同的特點。
不過,由于地理位置和不同的歷史文化,從這同題作文中,又可以看到中韓學生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維方法以及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的互融互補。
宿舍,在中國人眼里是學習和工作時集體居住的場所。而韓國學生沒有集體住宿的體驗,他們的同住是從一個家庭到另一個家庭,或者留學以后一個人單住的宿舍,他們作文中反映的生活當然不是和中國學生同一個意義的“宿舍”。因而中國學生幾個甚至十幾個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歡樂與矛盾,他們是難以體會的。但是即便生活方式的不同造成了理解的偏差,但在力求互相理解和極積適應環境,尋求和諧、融洽方面卻表現了相同的內涵。所謂異中有同。韓國學生在另一篇寫景文章《雪》中,不僅寫出降雪后人們打雪仗、堆雪人的愉快心情,也寫到“我好象看到圣誕老人正坐在雪橇上向我們跑來”這樣的句子,顯然是西方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基督教圣誕節生活習俗的影響。所謂同中有異。而中國學生的作文卻因沒有那種生活體驗而不可能有如此的描寫。
下面以同題作文《宿舍的故事》為例,具體比較如下:
一、開頭方式不同。中國學生作文的開頭:“宿舍——一個共同的家,一片用關愛撐起的天空,它的晴與陰全在于她的每一個成員付出多少真誠與熱忱。而發生在宿舍中的每一個故事便是一幕幕關于團結友愛的演繹”。中國自古作文便強調“起”當如“風頭”般美麗。在開頭不僅要交待時間背景事件,而且要烘托出全文的氣氛。有時開頭的交待成了套話和模式。下面是韓國學生的作文:“結婚當天,我和妹妹的心情有一個方面完全相同。從小我們倆同住一個房間,幾乎每天吵架,甚至對對方說,盼望對方早死,能自己獨自用房”。沒有交待,只清晰地點明了具體情境以及和妹妹(舍友)的矛盾和各自的希望。簡潔明了,又切中主旨。
二、全篇構思方式的不同。中國學生作文很受中學作文模式的影響,開頭交待,中間含蓄曲折(一定要講幾件事或一個故事的發生、發展和高潮結尾),且適時點題,首尾圓合。韓國學生的作文直接入題,敘述自然、客觀,有時象是隨意而談,也并不考慮一定要寫幾件事,是否點題,意到筆到,當止則止,思想是寓于自然的敘述之中。中國學生是在認認真真地“作”文章,起承轉合,完美無缺。韓國學生的作文則不象在“作”文章,倒象是隨意而談,更不講究形式的完美。中韓學生作文的不同,來源于中國整體文化的追求和諧和圓融,形式的完美和大團圓的結局的思想,和韓國文化中重實用,抓重點和要點的思想。
三、思想感情的表達方式不同。中國學生的情感表達方式是含蓄的,所謂“喜怒不形于色”的傳統文化精神。中國學生寫宿舍里同學之間的小矛盾時,表現的尤為委婉含蓄:看不慣別人的言行時,“提醒”對方注意;“極不情愿”為別人作事,但不好拒絕;偶而說了幾句過火的話,馬上就意識到太過份了,在心里自責,而想道歉又好面子;過生日時希望別人為自己張羅準備,又不明說出來。所謂“含而不露”,虛實互藏,婉而成象,不說透而讓人去體悟。韓國學生情感表達方式則直露坦率,從不遮遮掩掩,所謂微而顯,表而彰。如上所引:“我和妹妹都想獨自用房,甚至盼望對方早死?!保ㄌ孤吨苯兀拔医Y婚后和妹妹一樣地想念以前的‘睡伴’,我感覺只是換了‘睡伴’,而且是自己那么愿意、那么喜歡的‘睡伴’”,她用了‘睡伴’這個詞,不僅語言上坦率直露,而且大膽切入敏感話題,所謂“語疏而情密,天之全也”。這在中國學生甚至成人學生中也不可能有如此的表述。韓國學生受西方文化影響很深,思想感情表達方式的開放和直截了當,正相異于中國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
中韓學生作文中表現出來的異同,是不同民族地理、社會歷史條件及文化影響的結果。中韓文化有求同性。韓國自古以來就受到中國傳統的深刻影響,在歷史上就出現過大儒李huàng@①(號退溪、1501—1570)等人,對儒學貢獻頗大,尤其對于朱熹性理之學有創造性發展。在社會生活方面,韓國也有很多地方滲透著儒家的影響,儒家禮教在現代韓國倫理道德觀念中仍然在起作用,儒家的慎獨,反求諸己、克己復禮、勿自欺等德目都被韓國人視為自己的傳統美德。韓國把5月8日確定為“雙親節”,以提醒孝順父母和尊敬老人,要人們牢記“孝”的意義。子女對父母履行孝的三重義務:傳宗接代、供養服侍與死后四時祭祀,這與中國人的文化習俗基本相同,是儒家文化圈內國家共同的文化意識。這種共同的文化意識在韓國來中國學習的學生中也異常鮮明地表現出來,同樣也反映在他們的寫作之中。特別是那些來中國學習文科的韓國留學生,可以很快掃除語言文字的障礙,對中國文化由窺其門墻而登堂入室,寫出道地的中國詩文,幾乎完全象中國人一樣。
但也必須看到,在實現了現代化的今天,韓國人接受了不少的西方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
中韓學生作文中的差異性,說到底是文化模式的不同。中國文化的基本符號,既非單純的語言系統,也非單純的意象系統,而是兩者互動的言象系統,這種符號系統將感性經驗與超感性的理性相貫通,重視直覺體悟而又不失一定的思維規范,構成獨具一格的思維方式。
韓國在公元前一、二世紀、公元六、八、九世紀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屬于東方儒家文化圈,自十八、十九世紀以后又深受西方文化特別是日本文化的影響,二十世紀初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二戰后的六、七十年代經濟開始“騰飛”,深受美國為首的西方影響,實現現代化的進程比中國早,可以說韓國文化在20世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封閉型的封建文化轉化為開放型的現代資本主義文化,并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如果說,中國文化仍然沒有擺脫“尚象”、“非言”的思維模式,與早熟的家耕經濟及相應的天人觀念相聯系,那么,由于韓國自近代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從它的“非象”和側重語言邏輯功能特色的下面,也不難窺見海洋式商業經濟的底色,表明了頻繁的財富交換,市場經濟運行和數字計算,科學研究對韓國人思維趨于抽象化的影響。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思維方式,反映到中國與韓國大學生的寫作中,中國學生的作文富于暗示而不致流于散漫,借重經驗直觀而不致陷入非理性,而在語言表達中難免帶有雙關、暗示、隱喻等詩性特征;而韓國學生的作文借助語言符號的幫助而完全舍棄表象,其類比推理基于理性邏輯而完全超越了表象的有限性,憑借概念和判斷去把握對象的關系、聯系結構與功能,所以,他們的文章“氣盛言密”,邏輯性很強,明快、流暢也不乏幽默風趣之情味。他們作文多率性而為,見得到就寫得出,對現實政治有一種天然的疏離感,而自我為中心,這又受西方文化中的自由主義、個人中心主義的影響,具有一種立足“此岸”的超越意識,他們作文中的意象或與之相關的想象,完全是作為溝通感性和理性的橋梁,因而作文既有蘊結于中的真實的生活感受,又有成熟的思理。中韓學生同班上課,同題作文,互相影響,互相趨向一致,不僅是文化的不斷滲透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兩種文化的互補,它對兩國學生都有益處。他們可以逐步修正原來已經形成的對世界的認識、觀念和思維模式、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改變觀察角度,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逐步建立起新的更為科學的認識觀念和思維方法。
中國科舉考試的八股程式至今影響還在,由老八股而黨八股再變為高考升學的新八股,從高考作文命題到中學語文教師苦心孤詣地教學生如何適應這種命題的思維模式,二十年如一貫之。因此,極富生氣的寫作也就被引進了思路狹窄、體系封閉的死胡同。寫作上有時在字眼上兜圈子,有時在形式上費盡腦汁,從小學、中學始就有一個“封閉性”的框架,逐漸形成了一種封閉的狹窄的思維模式和文化性格,缺乏積極的創新思維,也缺乏理性和綜合性的思索。韓國學生作文的不拘形式,站在理性思維的高度,開放地、綜合地把握寫作材料的表現方式,正可以給我們帶來一股清新的空氣,促使大中學生作文走出封閉、保守、形式框架寫作的路子,建立新的思維框架。
韓國學生在中國這個目的語國家學習中國文化,毋庸置疑,更容易融入中國文化的氛圍中,希望趨同。但教學寫作的目的并不是使他們變得越“地道”越好,而要使他們接受第二種文化或第三種文化,通過寫作的溝通,了解同樣的事件可以用不同的認知框架來描述來構思,從而引起兩種文化的互動。
這種雙向互動,可以認為是中韓兩國文化、思維模式的互補和融合。中韓兩國地理位置相近、文化淵源久遠,同受儒家文化的薰陶、從情感和文化角度來說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溝通起來比較容易,這是文化雙向互動的基礎。但是,畢竟各個民族有自己的獨特文化和思維模式,韓國近現代以來受西方文化影響很大,作文中表現出來的思維的開闊、敘述的直截、值得中國學生學習和借鑒;中國學生作文構思的圓融和形式的完整,從容委曲而意有獨至的思維方式,也值得韓國學生學習。在作文講評時,中國學生對韓國學生的作文尤其感到新鮮和興趣。顯而易見,這種新鮮和興趣來自韓國學生作文中提供的新鮮的生活材料和不同于已的思維方式。韓國學生則力求使自己的文章象“作文”,希望和中國學生一樣。中韓>學生都有兼收并蓄、揚長避短的問題。
中國大學生在剛上大學的一段時間里,明顯地帶著在中學里養成的作文模式,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思維方式,使他們很難放開,似乎總有一個框架在束縛著他們。要打破統一的作文模式,不拘一格,必須具有開放的思維方式。文思開放,則生動活潑,文外無窮,雖一潭一壑,皆與長江大河相若,是自然流出,不見氣盡力竭;學生的思維封閉,作文往往“情寡詞繁”,千篇一律,喜歡模擬,缺少精神氣血,沒有自己的面目個性。通過實地感受韓國學生的那種隨意、自然、開放的表達方式,就自然接受了一種觀點、一種思維方式,并會有意識地克服固有的封閉的思維定勢。
韓國學生中也有在中國讀完高中進入中文系學習的,他們的作文模式和中國學生幾近相同,只是文章中表現的生活現象和觀點看法略有不同,盡管如此,我并不以為這是一種好的現象。因為在現代社會,隨著語言、文化、思維模式的日益世界化,我們不能要求一種文化完全歸屬于另一種文化,實際上也不可能使兩種文化完全趨同,我更希望現在或將來,在中國中文系的課堂上有多元文化互動的模式出現,使文化范圍、思考類型進一步擴大、延展。尤其是中國的作文教學,封閉性的框架亟待突破,更需要多元文化的雙向和多向互動,使中國學生的思維模式拓展開,使其生活范圍和觀察視角擴大,引進不同的思維模式和方法,為建立新的科學的思維體系創造條件。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沙字左半部右加晃組成
- 上一篇:語文單元教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口語表達能力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