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表演提升語文教學成效
時間:2022-08-18 11:00:05
導語:課堂表演提升語文教學成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訓練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筆者認為,我們應拓寬表演舞臺,由三尺講臺擴展到整個教室,引入表演藝術,學生做主演,教師做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讓課堂成為學生的一個表演天地。這幾年,筆者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以下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課堂表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如果在教學中,合理地安排表演,就會使學生的興趣大增,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活躍的課堂氣氛,無論是教者還是學者都會全身心地投入到當中,真正發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利用更多的機會針對相關的內容進行內容的表演性嘗試,組織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表演性學習中來;在學生表演性閱讀中還要不斷地表揚學生、激勵學生,提高學生的表演熱情,刺激學生的表演欲望,讓學生有一種成功的使命感,增強學生的游戲興趣,把參與表演變成是理解教材的重要手段。戲劇最適合學生組合性的表演;詩歌一般適合個人體驗性的表演。當然,表演法并不適合所有不同內容的教學情況,沒有必要采用教學表演法就不必強行運用,那樣會適得其反。教學中哪些內容適合學生表演,首先需要教師進行正確的甄別,從而為作好教學過程中的程序搭配和師生教與學的合理配合奠定基礎。
二、課堂表演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領悟
教學過程中,為了解決課文的重點、難點,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領悟,可以抓住課文中的重要場景讓學生進行表演。這種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的表演,將抽象的文字化為形象的表情、動作,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如在教學《背影》這一課時,筆者選取了“父親過鐵道買橘子”這個場景讓學生設計表演。表演前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和揣摩父親過鐵道時的幾個動作“探”“、攀”、“縮”“、傾”。表演時一位身材如文中父親一樣稍胖的學生自告奮勇來表演。這位學生把講臺作為車站月臺,爬上爬下,十分艱難,把“父親”這幾個動作表演得極為逼真。表演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文中父親的愛子情深。這段表演創造性地表現了課文內容,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領悟,并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表現了出來。
三、課堂表演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張揚個性
同時,學生在相互合作中針對表演的每個環節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創造出一個個活生生的、個性鮮明的臺上形象。其中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及他們的一顰一笑,無不閃耀、融匯著學生創造性的思維火花和勞動汗水。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揮了主體作用,又在實踐創造中深化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既促進了學生合作,又鍛煉和提高了自身能力,最大限度地張揚了他們自身的個性。在戴望舒的《雨巷》的教學中,筆者試探性的安排了一個表演項目,首先播放歌手江濤演唱的歌曲《雨巷》,再請學生用歌聲來演繹。結果班里一位勇敢的女學生舉起了手,唱了起來,她的曲調雖然與原唱有所出入,但是聲情并茂,而且她的勇氣和“多才多藝”贏得了全班同學的欽佩。學生們覺得這樣的課很有意思,接下來的教學異常順利,對這首《雨巷》的記憶也格外深刻。
四、課堂表演可以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課堂表演不只是對課文內容進行簡單的重復再現,成功的表演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合作交流探究的結果。學生表演時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含有他對文本的創造性理解。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特定要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如在學習完《鄭人買履》之后,筆者要求學生進行故事新編表演。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有的構思故事,有的設計動作臺詞,有的準備道具,有的負責記錄,有序地進行了合作交流探究。表演時,一個小組的演出十分成功,他們對故事進行了新的構思:鄭人來到市場上,看到一個鞋攤的皮鞋款式新穎,外表光亮,價格又便宜,在老板一番花言巧語勸說下,買了一雙皮鞋回家,結果沒幾天皮鞋便爛了,原來皮鞋是紙做的。這個創新設計諷刺了當今社會制售假貨的不良現象,體現了學生對現實的關注,達到了學語文就是用語文的目的。
總之,在教學中,讓學生即興表演,是促進其對課文進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學生有很強的想象力和表現欲,他們非常喜愛表演課文的活動。筆者認為這一方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能從學生的興趣著眼,從學生的問題入手,珍視學生的學情,關注學生的發展,肯定學生的主體性,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 上一篇:中學語文篩選能力培育
- 下一篇:語文口語表達論述
精品范文
10課堂常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