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職校語文課堂氛圍的營造
時間:2022-08-22 03:25:51
導語:論職校語文課堂氛圍的營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尊重、熱愛、信任每位學生,讓每位學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和關注的
注重情感因素是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要使學生自主進行探索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才能,必須有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建立平等、信任、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基礎,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在行動上參與學生的探索活動,與學生開展交流、合作。對學生的每一次成功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對學生的每一次熱情參與都要給予真誠的鼓勵;對學生每一個錯誤和失敗,都要給予耐心的引導和幫助,從而為學生自主探索營造良好的氛圍。“恭賀你,你具有偉人魯迅的口才!”“也許有一天,你今天的理解被公認為正確的?!崩蠋煹囊痪浔頁P認可了這位同學的思維熱情,從而也調動了全體同學對問題的深入思考。無論是什么樣的答案,學生都是經過了自己的“水平思維”得到的,理應得到重視和表揚,不能以老師的理解和意志強加到學生的意志上去。只有學生在經歷了思維活動的“個人體驗”之后,才能獲得對問題本質的理解。教師的語言、動作和神態要讓學生感到可親、可信,要能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能激勵學生不斷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讓學生產生興奮和愉快感。
二、教師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如上例,在學習《包身工》一課時,筆者打破了以前尋找文中的人物、細節描寫和情節分析來認識人物形象,體會文章主旨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而采取以“蘆柴棒的故事”為題改全文,每人根據故事做好朗誦競賽準備。通過學生自己主講、發言,研討、辯論,解決、突破教學重點,它的好處在于真正把整個課堂還給了學生。如課前小組的發言稿準備活動、課間小組的點撥、補充、畫龍點睛等。同時,教師要注意及時點評。這樣就可以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讓學生獨立思考,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交流評點可以擴大學生思考的廣度和思考的深度。其次由此帶來的課堂氣氛能推動學生課堂學習的靈動性,不僅增強了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意識,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雖然從時間上要比老師講花費得多些,但實踐證明,學生真正懂了、學透了,這種“費時”、“費力”是很有價值的。
三、調控教學因素,激發主動參與熱情
“自主探究”的課堂氛圍的營造強調學生自己發現、自己探索和自己解決。教師在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同時,應該調整教學配比。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課既然主要是技能課,上課的時候,就應該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的活動應該壓縮到最低限度?!弊尳處煹摹爸v壇”變成學生的“學壇”,以充足的時間為保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探究,決不讓這些環節流于形式,而是讓學生得到實實在在的訓練。1.創設情景,引發思考創設情景,包含兩個方面內容與要求,第一,堅持實事求是原則。讓學生從史實出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憑空設想,使探究有史可依,具有科學性。為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的同時,還提供了一定的課外材料,借助于計算機和網絡等現代信息教育手段,使學生充分感知材料,形成立體的知識體系,為探究做必要的鋪墊和準備。例如,在講《胡同文化》這一課時,借助計算機,將收集的有關北京胡同圖片及VCD材料進行剪接,制作成課件,并配以具有京韻濃厚的音樂,借助計算機播放供學生學習、朗讀,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求胡同文化的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為探究邁開了第一步。同時注重明確目標,創設自學情境,也是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手段之一。在學習每一篇課文之前,學習目標都應清晰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心中有數,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學生就能很主動地進入自主探索學習中,自學目標的自主確立是學生主體重新構建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體自學目標取代學生自己的自學目標,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自學的教學情境,使其自主學習的氣氛輕松活躍。2.分層要求,激勵信心學生是存在差異性的,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設計問題、布置作業時都要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他們的探究意識和進取精神。特別對于后進生在學習上的障礙,教師要千方百計地積極引導,幫助他們度過難關,課堂上常常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后進生的發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夠貼切,引起同學的哄笑,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不小的打擊,此刻激勵心理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決不能采取責難排斥的態度,要看到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勵”。善用顯微鏡和望遠鏡,用顯微鏡看學生的閃光點,用望遠鏡看學生的潛力,即用發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進生。啟發引導他們從克服適當的困難開始,不斷邁向成功。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學習中的障礙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如贊賞的目光,親切的話語,直接表揚,讓他們為自已感到驕傲,充滿自信。在嘗到甜頭之后,他們便會自覺地想去再啃“甘蔗”,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勁頭。教師要適時地給予指導,為學生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讓學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樹立了克服困難的自信,學習就變成了輕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變成學生自覺的行為。在課堂上,筆者總是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叫學生回答,并對他們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業時實行“作業超市化”,也就是針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結合學生實際,分層布置作業,讓學生自由選擇,自主探究。如學習《明湖居聽書》一文后,筆者這樣設計作業:(1)有感情地朗讀文中描寫王小玉演唱的段落,摘抄優美名段。(2)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優美句段。(3)仿照課文,寫一段描寫音樂優美的片斷。這三個層次的作業由易到難,分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因而有利于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質疑問難,自主探索古人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問,才有學習的內驅力。人類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由于要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而引發的。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表現,優化語文課堂結構,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創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允許學生隨時“插嘴”,提問、辯論,甚至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看法。以前,對待學生的這類插話,筆者認為是“耍小聰明、出風頭”,甚至是目無師長,破壞課堂紀律,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往往惱羞成怒,加以斥責、諷刺。這樣做,有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思維的創造性,而且在學生心目的威信也大打折扣。學生有疑而問,質疑問難,是用心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可貴表現,理應得到老師的熱情鼓勵和贊揚?,F在對學生的隨時“插嘴”,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我總是抱歡迎、鼓勵的態度給予肯定,并做出正確的解釋。在教學課文《荷塘月色》時,突然有個學生向筆者提問:“課文中作者寫蛙鳴來反襯荷塘的幽靜,事實上蛙鳴在作者出門時就在聒噪,為何開頭不寫,一直放到最后?”開始筆者只是驚訝,無言以對。后來筆者坦誠地說:“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但老師事先也沒考慮到,那么讓我們一起試著來探討、解決這個問題吧,好嗎?”這一說學生們立刻趣味盎然,最后,在大家的合作討論下,終于解決了這個難題。由于筆者能正確對待學生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大大激勵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思維的創造性,學生上語文課大膽發問,敢于提出獨到的見解,獲得學習的主動權。其實,知識浩如煙海,教師不可能萬事精通,被學生“問倒”之后,教師要表現出“不知為不知”的坦誠,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千萬不能怕有失尊嚴而訓斥學生。同時,教師還要虛心好學,鼓勵他們的創見之疑,創見之問。這樣,自主學習就能落到實處,使學生張揚個性,積極主動地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智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4.討論闡釋,展現思維學生在占有一定語文知識的基礎上,借助于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有的是圍繞原先設計好的課題展開討論,以小組為單位,互相啟發、相互補充,尋求答案。在此過程中,堅持開放性原則。即課堂教學的開放性,答案設計的開放性、探究過程的開放性、重在展現學生思維的過程、合作學習的過程,例如上《項鏈》這一節課,為了不支離美文,筆者覺得教學中應采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統攝方法,才能把握全文的氣韻。筆者以“你認為《項鏈》中的瑪蒂爾德美嗎?”為切入點,要求同學們以“文本”為依據陳述完自己的看法,并用一句話概括你話中的美。這個問題很輕松,輕松得很容易開口;也很親切,親切得要噴“火”。所以學生在沉思片刻后,紛紛翻動書頁,既而情緒活躍,三三兩兩,交頭接耳。當然答案也是豐富多彩的:學生1:路瓦裁夫人曾經是一個美麗、嬌艷的女子,但后來變丑陋了,美固然不一定要艷麗,但至少也應端莊不粗俗。學生2:路瓦裁夫人有著可怕的虛榮心。美麗不是虛榮的溫床。學生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一定程度上,有時積極向上、追求美好也不失為一種美,成功總是從夢想開始。學生4:瑪蒂爾德這種處于困境時的誠信和勇敢不正是項鏈上那耀眼的鉆石嗎?顯然,學生不僅以教材為依據,而且,面對這豐富的答案,我們要做的不是急著去肯定某人,批判某答案(大家有不同的意見),筆者認為只要以小說本身為依據,能自圓其說都應當認可。這時我們唯一要做的是告訴大家:我們無論讀什么文章,都要獨立思考,不要迷信現成的答案,給文章貼標簽。借助手段,實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結合了生活中的已有感受,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和新的觀點,實現了學生思維的開放性,這樣可以充分讓學生展現學習過程、思維過程,極大調動學生學習潛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精神,同時也使教師從學生的思維展現中發現備課過程中未發現的新的問題及不同的觀察問題的視角,有力地促進了教學的互動,實現了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岸嘣鸢浮笔翘骄啃詫W習的動力。
四、鼓勵學生帶著問題走出教材
傳統教學往往以教學的認識目標達成度作為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準。其實,從培養學生創新品格和能力的角度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F代教學理論認為,問題的解決并不是教學的終點,不能滿足于學生已經掌握了多少個問題的答案,而是應該在獲得結論的同時,自主地提出新的問題,帶著新的問題走出教材,并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這些新的問題。在學習《明湖居聽書》一課時,筆者將描寫音樂的兩首唐詩詩題及作者(韓愈《聽穎師彈琴》、白居易《琵琶行》)寫在黑板上,要求學生課后找來這三首詩進行研讀,結合課文對說書藝術的描繪,寫一篇文學評論,這樣就把學生的視線引向課外。我們可以想象,孩子去探究、去獲取新知識的過程,是多么快樂,多么有趣呀!一篇課文提供給學生的只是一個范例,學完一篇課文,老師應引導學生從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實踐,做到課內外有機結合,拓展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充分地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擴展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知識。職校語文自主探究課堂氛圍的營造是在創新教育的理念指導下,為優化教學進程而提出的新的課題,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它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本文作者:孫永方工作單位:富陽市城鎮職業高級中學
- 上一篇:職校文言文教學感悟
- 下一篇:職校檔案館網站服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