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空間價值觀研究

時間:2022-04-20 11:00:22

導語:語文教學空間價值觀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空間價值觀研究

一、教學意義

語文教學有兩大類型,一是知識型教學,二是發展型教學。從知識型教學看,語文學習過程不是一個線性積累的過程,而是一個生態式的“孕育”過程。前者只是知識的轉移,而后者才是知識的學習。就是說,學生在課堂上的語文學習要經歷精神的“孕育”,必須在一個知識的生存圖景的空間方能實現。目前,大量的課堂提問往往設計得過細、過窄,缺乏思考空間,這種一問一答的課堂模式不妨叫做“小步走”。這種“小步走”限制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成了教師表現的舞臺。把問題提得大些,即“大步走”,讓學生有空間更投入地去探索、去發現。從發展型教學看,語文學習過程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教學與發展的關系有三種情形:發展走在教學后面,發展與教學并行,發展走在教學前面。教學空間為創設“發展走在教學前面”的格局奠定了基礎,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并孕育著語文教學的無限拓展性??芍^“:妙不可盡之于言,事不可窮之于筆。”以閱讀為例,發展型教學關注“閱讀期待”和“閱讀懸念”。閱讀期待是指閱讀主體本人閱讀前的心理愿望,包括心理狀態、認知結構和閱讀需求。閱讀期待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激發和調動自己的已有知識、能力,對新的閱讀內容進行內心的預想。學生的閱讀期待是閱讀的先導,它直接關系到閱讀的熱情、閱讀的質量及品位。同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學習的課程一樣,但由于經歷上的差別、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個體的心理差異,因此所體現出來的“閱讀期待”也是千差萬別的。良好的閱讀教學,要善于創設“閱讀懸念”。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把全部教學內容和盤托出,而是有意識地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帶和懸念,讓學生自己去推測和預計可能的結論,促進學生知識的生成和能力的生長。課文《趕花》的教學難點是:“為什么養蜂人的生活這樣艱辛,而又這樣的充滿詩情畫意?”學生對此思維活躍。有一位學生說:“養蜂人有可能被亂罰款。”另一位學生說:“養蜂人四處奔波是為了賺錢養家糊口?!倍蠋焻s不置可否,學生訕訕而坐。其實,這兩位學生回答的背后還有很大的思考余地和指導空間。第一位學生回答是說養蜂人不僅要面對大自然的坎坷,還要面對人為的障礙。這位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比其他同學更為深刻。第二位學生的回答表現了一種價值觀:既能看花又能賺錢,那種生活才是“詩情畫意”??上?,教師把這兩個有價值的時機忽視了。

二、心理學意義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未知區。認知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不斷轉化,呈螺旋式上升的。語文教學不能停留在已知區或未知區,應尋找學生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即在知識的“增長點”上布設懸念,最終使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化歸為已知區。為此,維果茨基提出了關于學生兩級發展水平的設想:第一級發展水平,指的是學生現在能夠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水平,叫“現有發展水平”;第二級發展水平,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或啟發性問題誘導下完成學習任務的水平,叫“最近發展水平”?,F有發展水平與最近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叫“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越大,學生的發展能力也越大。“最近發展區理論”看到了學生發展的可能性,看到了教學對學生發展的作用,所以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水平,創造“最近發展區”,即“教學空間”。美國心理學研究者認為:在課堂提問中,老師應有兩個最重要的等待時間:即第一等待時和第二等待時。“第一等待時”指的是教師提問后要給學生留出思考作答的時間?!暗诙却龝r”是指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還要留出足夠的等待時間,靜心傾聽后才能評價學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個問題。這就告訴我們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需要耐心等待。學生在有了深度的思考和詩意的想象后,還需要通過合理的語言組織,才能把心中的想法表達出來。而語言的構思與整理哪怕是課堂上的口語回答,都要經過深思熟慮,所以教師的耐心等待便顯得尤為重要。假若學生的回答還不夠流暢,教師也要耐心聽答,不宜插進追問,使學生心情更加緊張;假若學生答不上,支支吾吾,或答非所問,教師也不能冷淡、皺眉,不耐煩甚至斥責,否則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信息學意義

語文學習過程是一個信息的傳輸、變換、反饋和控制的系統。用信息理論的思想方法考察語文學習活動,可以突破傳統的理論陳述,更清楚地揭示語文學習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在一般系統中,信息往往只有單一的意義。例如,多媒體中的聲道、形道都只傳輸聲音或圖像單一的信號。但是語文學習信息卻具有多重含義。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并不是一架專門輸出與教材完全相同而一成不變的語文教學信息的機器,學生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個體,而且語文學習過程也是一個由眾多主客體因素交叉而成的復雜系統。同一語文學習信息可以引起不同的反應,不同的語文學習信息又可能造成同一效應。所以,語文知識信息不應該也不可能僅僅是作為認識結果的信息,其中無不滲透態度、情感、思維等成份。同一教學信息,可以在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前提下以各種形式的信號組合而進行傳輸、變換、反饋和控制,以適應不同學生發展水平的“空間”。如,五年級上冊第五組的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圍繞著“漢字”這個主題,組織學生開展為期兩周、課內外一體的統整性學習??梢园l現,這組教材的編排方式與其他各組完全不同,不再以課文為主體安排閱讀、習作和口語交際,而是分成“有趣的漢字”和“我愛你,漢字”兩大板塊。每個板塊的主體是“活動建議”,希望學生按照這些建議的提示自主地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閱讀材料”是供學生在開展活動時閱讀的,但開展活動的材料不限于此,學生可以自己動手去搜集,教師也可以作補充??偟目磥?,這是一個既規定了方向又有很大空間的教學單元。這次綜合性學習分成兩個板塊,貫穿的主線是感受漢字文化,提升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兩個板塊各有側重?!坝腥さ臐h字”這個板塊的重點是讓學生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為實現這個目的,建議開展的活動有:搜集和編寫字謎,開展猜謎活動;查找利用漢字諧音特點的古詩、歇后語、對聯或笑話;搜集有關漢字來歷的資料?!伴喿x材料”是圍繞著活動提供的,分字謎、有趣的諧音、漢字的來歷三個部分。這樣的教學設計,思路開闊,信息量大,學生學有所得。

四、美學意義

接受美學認為:優秀作品是一個藝術“空框”,有廣闊的想象余地。只有“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關系存在,才產生美感。常言道“:距離產生美”。畫家作畫,總留空白,創造想象的余地;音樂家演奏,常有靜場,此處無聲勝有聲;作家寫文,總會穿越時空,文有盡而意無窮?!疤せw來馬蹄香”、“蛙聲十里出山泉”,這里的“馬蹄香”、“蛙聲十里”正是由于空白帶來的“別有洞天”美學效果。語文課本中的文章有些詞句往往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文中的“留白”藝術手法,并非空而無物,它給學生留下無盡的思索和無限想象。記住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話:“慢慢走,欣賞?。 钡聡鴳騽〖也既R希特曾經提出一個很著名的理論,即“間離效應”,意思是說,演員和觀眾要和劇情保持一定的距離來演戲、欣賞戲劇,切不可把自己置身于戲劇所營造的故事之中,那樣的話,由于自己情緒的把握不當而影響自己的表演與觀賞效果。我們也可以這樣說,語文老師上課時,也最好像演員一樣與課堂內容保持間離距離,自己仿佛置身度外,作為旁觀者的角色來上課,那樣才能靈活自如,形成一種“張力”的美感。課堂上師生的人際距離也是一種空間。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霍爾認為“空間會說話”。他把人際距離劃分為4個區城:(1)親密區:在50厘求以內。除小學一、二年級學生,三年級以上學生的親密區一般不宜進入。(2)個人區:在50-125厘米之間。師生單獨談話一般在此區域進行。(3)社交區:在125-350厘米之間。教師走下講臺就開始進入這一區域。(4)公共區:在350-750厘米之間。教師在講臺上講課,就是在這一區域活動。課堂上,教師所處的位置不同,與學生的距離遠近不一,將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審美感受,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

五、哲學意義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保ā肚f子》)意思是說:鯤鵬的奮飛,依賴于浩瀚的天池、遼闊的天空和巨大的天風。所以,莊子認為“,虛靜恬淡”為萬物之“本”。這說明了空間對事物發展的重要意義。人的發展需要空間,學生也需要“成長空間”、“發展空間”,而這是以“教學空間”為基礎的。其實,創設和拓展教學空間,實際上也就是在創設和拓展學生的成長空間和發展空間。這是一種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

作者:汪潮工作單位:浙江外國語學院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