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語文教學的作用

時間:2022-04-12 11:16:03

導語:工匠精神在語文教學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匠精神在語文教學的作用

摘要:當今社會工匠精神缺失,嚴重制約了產品質量的提升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的以技能為本的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因此,在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培養尤為重要。本文將從語文課堂、課外閱讀和語文實踐活動及教師自身成為大國工匠這幾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技工院校;語文教學;工匠精神

目前,我國不少企業倒閉,打造不出百年老店、國際品牌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很大原因是許多人抱著“差不多就行了”的工作態度,單純追求利益最大化,急功近利,不追求更高更完美的標準。大多學生也是抱著“差不多”的學習態度,對自己的要求不高,技能水平較差,缺少精益求精的精神。很多職業學校只注重學生的就業率,不注重專注、嚴謹的學習態度,只要學生掌握了某項技能就看做已經完成培養目標,從而忽略了對工匠精神的引導和培養。我國的制造業已到了轉型的關鍵期,經濟政策正在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這一系列的轉變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來支撐。2016年3月5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報告又提出“建設知識性、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為中國制造和技能人才的培養指明了方向。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呢?簡要來說,就是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專注、嚴謹、創新。技工院校要把培養大批工匠作為教育教學的目標,語文教師應把工匠精神滲透到語文教學中。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呢?下面談一些做法。

一、在語文課堂中滲透工匠精神

語文課堂除了引導學生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外,還應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這與培養工匠精神是契合的。1.在課文講解的過程中滲透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的培養滲透到語文課堂的主陣地,在一篇篇課文講解過程中貫穿工匠精神。比如,筆者在講解《思考的威力》這篇議論文,在講到瓦特這個例子時,設置這樣的問題:“瓦特是如何一步步發明蒸汽機,開始工業革命的?”學生回答“瓦特高興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復驗證”。筆者接著問:“這句話中哪些詞語體現了工匠精神?”學生馬上回答“反復驗證”,并立刻懂得了什么是工匠精神。再比如,筆者在講到《跨越百年的美麗》里居里夫人“別人在海灘上撿到一塊兒貝殼,她卻要研究一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沖到海灘上來。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時,問學生“這里寫出了居里夫人身上一種怎樣的品質?”引導學生領悟居里夫人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探究精神;講到居里夫人“終于經過三年又九個月,他們在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時,引導學生感受居里夫人堅持不懈的精神。瓦特、居里夫人等人的做法正是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通過一篇篇文章,一個個生動的事例,學生對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領悟,也會把這些品質潛移默化地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去。2.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滲透工匠精神回答問題的過程也是積極動腦思考的過程。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也能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筆者發現,課堂上學生給出的答案往往比較淺顯、不全面,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以《雨巷》為例,講解這首詩時,筆者設置了層層遞進的三個問題:第一問是說說讀完這首詩的第一感覺(朦朧、傷感)?第二問是這首詩是通過哪些意象來營造這種傷感的意境(雨巷、丁香、油紙傘、籬墻等)?第三問是為什么這些意象給讀者這種感覺呢?這就需要學生組織答案,具體分析這些意象,從而引出本詩的主題。筆者通過讓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互相發言、補充等形式,最終出來一個更為精確的答案,培養了學生通力合作、精益求精的意識。3.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滲透工匠精神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內化技能的重要環節。筆者嘗試在作業的布置和講評過程中貫穿工匠精神。例如,比一比誰的字寫得美觀認真、誰的答案準確率高、誰的答案全對;寫作文時,要求學生反復推敲、修改,還讓學生互相修改;做閱讀理解時,要求答案盡量做到準確、全面,等等。通過這些訓練,培養學生專心做事、一絲不茍、嚴謹求實的態度。

二、在課外閱讀和語文實踐活動中滲透工匠精神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币虼?,不僅課堂上,在課外閱讀和語文實踐活動中也要對學生滲透工匠精神的培養。1.拓展課外閱讀,培養人文素養技工學校的學生與普通高中的學生相比人文素養有一定差距,因此,筆者學校加大了人文素養的培養力度,在課外活動和晚自習時開放圖書室和電子閱覽室,學生可以隨時借書,也可以到閱覽室看書。語文教師向學生重點推薦《匠人精神》《精益制造028:工匠精神》《古今中外工匠精神故事匯》等讓學生閱讀。通過課外閱讀,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鮮活的人物事例也讓學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內涵,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2.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親身體驗工匠精神筆者學校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走訪身邊的工匠,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并寫成工匠精神小論文;開展工匠精神主題朗誦比賽、演講比賽等;在校報上定期刊登校內外工匠大師的事例;邀請企業的技能大師來校舉辦講座,講述一步步成為大國工匠的奮斗歷程;技能大師還到車間指導學生實習,讓學生感受工匠精神在實際操作中的具體要求,等等。這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加深了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感受到工匠就在身邊。

三、教師身體力行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踐行大國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提出,對教師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與技能,還要具備指導學生的能力。教師是一面鏡子,學生會處處模仿教師,教師身上的工匠品質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此,作為語文教師,筆者堅持讀書,養成閱讀的習慣,擴大自己的知識積累;經常寫作,鍛煉自己的創作能力。除此之外,學校還組織教師到企業實踐,外出培訓學習,拓展視野,學習企業的管理模式及教育教學的前沿理念等。這些都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用鮮活的知識踐行工匠精神,用自身的工匠精神去要求學生、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有不斷追求的教師青春不老,有著工匠精神的教師是培養學生成為大國工匠的關鍵。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師,更應該不停探索,讓工匠精神滲透到語文教學中,為培養大批具備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

作者:萬永紅 單位:山東省平度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