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下大學語文教育思考
時間:2022-08-14 09:44:23
導語:互聯網下大學語文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國家大力倡導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語文教育的過程當中,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當下面臨著課時緊張的實際壓力。然而,在互聯網上授課具有資源共享性強的特點,大學語文的教材又具有通用性,因此幾乎對每一節課來說,學生都可以在網上找到課件、教案,甚至是名校名師的講解。同時,教師在課堂的“授業”功能可以越來越多的被互聯網信息所替代,這也給廣大語文教師帶來緊迫感。
關鍵詞:互聯網背景;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
一、背景分析
當前,我國各行各業都離不開互聯網,互聯網已經進入到工作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生是科技進步的先行體驗者,他們是享受科技發展成果的最時尚與典型的群體。因此,互聯網時代,帶來了他們對于新興技術的熱情。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來會成為大學生學習的重要平臺。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語文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二、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語文教育面臨的挑戰
近些年,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其課時一直受到縮減。當下40左右課時較為常見。然而40課時作為大學語文教學來說,遠遠不夠。同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國家大力倡導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語教育的過程當中,大學語文從學時來說,顯得力不從心。同時,互聯網時代教育資源共享性強,大學語文的教材又具有通用性,因此幾乎對每一節課來說,學生都可以在網上找到課件、教案,甚至是名校名師的講解。因此,教師在課堂的“授業”功能可以越來越多的被互聯網信息所替代,這也給廣大語文教師帶來緊迫感。另外,在互聯網背景下學生對于手機的依賴程度高,這也給課堂教學帶來了難度。學生隨時都有可能掏出手機,進入到手機的娛樂當中,分散了學習注意力。手機與教師經常要爆發爭奪戰。
三、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語文教育面臨的機遇
互聯網背景下,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在僅僅是課內,同時也包括無限的課后時間。這對于大學語文課程來說,無疑是難得的機遇。畢竟課后的時間遠大于課內時間,如果能將課后的時間更多的利用起來,則對于補充大學語文的教學課時將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由于互聯網資源的共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比課內教學更優的教學視頻等,對于全面提升教學質量也是有利而無害的。另外,大學語文教學的考核模式多年來都是一張卷的模式,這對于調動學生積極性來說,是十分不利的。而在互聯網背景下,考核的模式正在逐漸豐富起來,對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四、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語文教育的改革思路
(一)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課內、課外教學。既然互聯網上的教育資源數量多、質量好,那么大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就不必排斥,可以引用與借鑒。使其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勢必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中搭建在線學習平臺和網絡學習環境,通過微信、微博、群組建立開放課堂,融入學友圈、電子筆記、互動答疑等全新課堂教學形式與功能。這種形式讓原本站在課堂上娓娓講述的大學語文教師化身為“樓主”、“群主”,引導學生在“互聯網+”的各種平臺上“吐槽”、“灌水”。有研究認為,“互聯網+”平臺上的網絡課堂一般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大約10分鐘。大學語文教師一方面要精簡在線課堂時間,另一方面要將教學內容精華在10分鐘左右的時間內傳播到學生手中、腦中。(二)將中華傳統文化通過互聯網背景融入大學語文教學。我國文學經典汗牛充棟、照耀古今,滋養人們的精神世界,也熏陶人們的審美情趣。毫無疑問,脫離經典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將使語文失去根本意義。“互聯網+”時代的文化語境嵌入了越來越多的網絡語言、通俗文學與流行文化,廣受大學生歡迎, 也客觀上造成了疏離經典的教育教學現象。面對這一處境,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既不能封閉在傳統中自說自話,又不能對通俗和流行聽之任之。若能將中華傳統文化通過互聯網背景融入到大學語文教學當中,則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三)實踐基于互聯網背景的大學語文考核模式。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語文考核模式也應該與時俱進,融入互聯網思維。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日常的作業布置與評價工作。讓學生們在互聯網平臺上針對問題進行討論、反饋,在大學語文的世界里分工合作、共同進步。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互聯網+”模式中,大家交互影響、互動思維、交流心智、傳遞情感,是個性化教學與集體提升深度整合的絕佳機會。
參考文獻
[1]劉穎.走出認識誤區堅守語文本位——關于互聯網時代大學語文教育的思考[J].漢字文化.2017(15).
[2]王輝.試論大學生語文教育背景下思政教育的缺失[J].語文建設.2016(33).
[3]曹鳳霞.黎錦熙的“統籌與救濟”大學語文教育觀[J].文藝理論研究,2016(06).
作者:王書英 單位:吉林廣播電視大學遼源分校
- 上一篇: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美育分析
- 下一篇:高職語文教育對職業教育的滲透